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1部分物理因素.doc
23页ICS13.060CCS C 5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204.1—XXXX代替 GB/T18204.1—2013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1部分:物理因素Examination methods for public places —Part 1: Physical parameters(征求意见稿)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卫生标准系统自动生成(No.002)GB/T 18204.1—XXXX 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空气温度 14 相对湿度 25 风速 56 新风量 57 噪声 98 照度 109 自然采光系数 1010 大气压 1111 辐射热 1212 热舒适 1413 电磁辐射 1414 紫外线辐射 1515 空气中氡浓度 1616 池水温度 1617 池水透明度 16附录A(规范性附录) 现场检测布点要求 18附录B(资料性附录) 示踪气体环境本底及毒性水平表 20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GB/T 18204《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分为以下部分:——第1部分:物理因素;——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第3部分:空气微生物;——第4部分:公共用品用具微生物;——第5部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第6部分:卫生监测技术规范。
本文件代替GB/T 18204.1—2013《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1部分:物理因素》与GB/T 18204.1—201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规范性引用文件;——调整了2013版本中室内风速、室内新风量、采光系数、热舒适PMV指数等指标名称;——删除相对湿度检测的“氯化锂露点法”(见2013版本4.2);——增加了采光系数(见9.2)、热舒适(见12.2)、空气中氡浓度(见15)的测量方法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清华大学、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姚孝元、王秦、张寅平、刘金忠、张永、张建鹏、常君瑞、李娜、徐春雨、刘喆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3年首次发布为GB/T 18204.1-2013;——本次为第一次修订20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1部分:物理因素1 范围GB/T 18204的本部分规定了公共场所中物理因素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中物理因素的测定,其他场所、居室等室内环境可参照执行注:本部分中除新风量检验方法外,同一个指标如果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检验方法时,可根据技术条件选择使用,但以第一法为仲裁法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8049 热环境的人类工效学 通过计算PMV和PPD指数与局部热舒适准则对热舒适进行分析测定与解释GB/T 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HJ 1212 环境空气中氡的测量方法HJ/T 10.2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3 空气温度3.1 玻璃液体温度计法3.1.1 原理玻璃液体温度计是由容纳温度计液体的薄壁温包和一根与温包密封连接的玻璃细管组成空气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温包温度的变化,温包内液体体积则随之变化当温包温度增加时液体膨胀,细管内液柱上升;反之亦然玻璃细管上标以刻度,以指示管内液柱的高度,液柱高度读数准确地指示了温包的温度3.1.2 仪器3.1.2.1 玻璃液体温度计:刻度最小分值不大于0.2℃,测量精度±0.5℃。
3.1.2.2 温度计悬挂支架3.1.3 测量步骤3.1.3.1 测点布置见附录A.23.1.3.2 经5min~10min后读数,读数时先读小数后再读整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水银温度计按凸月面的最高点读数,酒精温度计按凹月面的最低点读数3.1.3.3 读数应快速准确,以免人的呼吸气影响读数的准确性3.1.3.4 由于玻璃的热后效应,玻璃液体温度计零点位置应经常用标准温度计校正,如零点有位移时,应把位移值加到读数上3.1.3.5 为了防止日光等热辐射的影响,必要时温包需用热遮蔽3.1.4 结果计算3.1.4.1 温度计算:见式(1),(2) (1)式中:t实 ——实际温度,℃;t测 ——测定温度,℃;d ——零点位移值,℃ (2)式中:a ——温度计所示零点;b ——标准温度计校准的零点位置3.1.4.2 结果表达:一个区域的测定结果以该区域内各测点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给出3.1.5 测量范围空气温度0 ℃ ~ 50 ℃3.2 数显式温度计法3.2.1 原理采用PN结热敏电阻、热电偶、铂电阻等作为温度计的温度传感器,通过传感器自身随温度变化产生电信号经放大、A/D变换后,由显示器直接显示空气温度。
3.2.2 仪器数显式温度计:最小分辨率为0.1 ℃,测量精度±0.5 ℃3.2.3 测量步骤3.2.3.1 按要求对仪器进行期间核查和使用前校准3.2.3.2 测点布置见附录A.23.2.3.3 根据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3.2.3.4 待显示器显示的读数稳定后,即可读出温度值3.2.4 结果计算结果表达见3.1.4.23.2.5 测量范围空气温度0 ℃ ~ 60 ℃4 相对湿度4.1 电阻电容法4.1.1 原理利用湿敏元件的电阻值、电容值随环境湿度的变化而按一定规律变化的特性进行湿度的测量4.1.2 仪器采用电阻式或电容式湿敏元件的各种湿度计:25°C条件下,最大允许误差不大于±5%4.1.3 测量步骤4.1.3.1 测点布置见附录A.24.1.3.2 仪器操作按使用说明书进行,待仪器示值稳定后直接读出相对湿度值4.1.3.3 仪器湿敏元件的感湿部分不能以手触摸,并避免受灰尘污染、有害气体腐蚀或凝露4.1.3.4 按要求对仪器进行期间核查和使用前校准4.1.4 结果计算结果表达:一个区域的测定结果以该区域内各测点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给出4.1.5 测量范围在0 ℃~60 ℃条件下,电阻式湿度计的测量范围为10 % ~90 %,电容式湿度计的测量范围为0 % ~100 %。
4.2 干湿球法4.2.1 原理将两支完全相同的水银温度计都装入金属套管中,水银温度计球部有双重辐射防护管套装顶部装有一个用发条或电驱动的风扇,风扇启动后抽吸空气均匀地通过套管,使球部处于≥2.5 m/s的气流中(电动可达3 m/s),测定干湿球温度计的温度,然后根据干湿球温度计的温差,计算出空气的相对湿度4.2.2 仪器4.2.2.1 机械通风干湿表:温度刻度的最小分值不大于0.2 ℃,测量精度±3%4.2.2.2 电动通风干湿表:温度刻度的最小分值不大于0.2 ℃,测量精度±3%4.2.3 测量步骤4.2.3.1 测点布置见附录A.24.2.3.2 机械通风干湿表通风器作用时间校正:根据使用说明书操作,其通风器的全部作用时间不得少于6 min4.2.3.3 用吸管吸取蒸馏水送入湿球温度计套管内,湿润温度计头部纱条4.2.3.4 机械通风干湿表上满发条,电动通风干湿表则应接通电源,使通风器转动4.2.3.5 通风5min后,读取干、湿温度表所示温度4.2.4 结果计算4.2.4.1 相对湿度计算:见式(3) …………………………………………(3)式中:F ——相对湿度,%;Pe ——空气中的水气压,Pa;PE ——干球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气压,查表得出,Pa。
水气压e的计算见式(4) ………………………………..(4)式中:e ——测定时空气的水气压,Pa; Bt —— 湿球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Pa; P ——测定时大气压力,Pa;A —— 温度计系数,与湿球温度计头部风速有关,通常取0.000677°C-1; t ——干球温度,°C; t’ —— 湿球温度,°C4.2.4.2 结果表达:一个区域的测定结果以该区域内各测点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给出4.2.5 测量范围在-10 ℃~ 45 ℃条件下,相对湿度的测量范围为10 % ~100 %5 风速(电风速计法)5.1 原理热电式电风速计由测头和测量仪表组成,测头的加热圈(丝)暴露在一定大小的风速下,引起测头加热电流或电压的变化,由于测头温度升高的程度与风速呈负相关,故可由仪表显示(指针式)或通过显示器显示(数显式)风速值5.2 仪器指针式热电风速计或数显式热电风速计;最低检测值应不大于0.05 m/s5.3 测量步骤5.3.1 测点布置见A.2.5.3.2 使用指针式热电风速计时使用说明书调整仪表的零点和满度,使用数显式热电风速计时需进行自检或预热。
5.3.3 轻轻将测杆测头拉出,测头上的红点对准来风方向,读出风速值5.3.4 按要求对仪器进行期间核查和使用前校准5.4 结果计算结果表达:一个区域的测定结果以该区域内各测点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给出5.5 测量范围和测量误差测量范围0.1 m/s~10 m/s;在0.1 m/s~2 m/s范围内,其测量误差不大于±10 %6 新风量6.1 示踪气体法 6.1.1 原理示踪气体法即示踪气体(tracer gas)浓度衰减法,常用的示踪气体有CO2和SF6在待测室内通入适量示踪气体,由于室内、外空气交换,示踪气体的浓度呈指数衰减,根据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的值,计算出室内的新风量和换气次数6.1.2 仪器和材料6.1.2.1 袖珍或轻便型气体浓度测定仪6.1.2.2 直尺或卷尺、电风扇6.1.2.3 示踪气体:无色、无味、使用浓度无毒、安全、环境本底低、易采样、易分析的气体,装于10 L气瓶中,气瓶应有安全的阀门示踪气体环境本底水平及安全性资料见附录B6.1.3 测量步骤6.1.3.1 用尺测量并计算出室内容积V1和室内物品(桌、沙发、柜、床、箱等)总体积V26.1.3.2 计算室内空气体积,见式(5)。
(5)式中:V —— 室内空气体积,m3;V1 —— 室内容积,m3;V2 —— 室内物品总体积,m36.1.3.3 按测量仪器使用说明校正仪器6.1.3.4 如果选择的示踪气体是环境中存在的(如CO2)应首先测量本底浓度6.1.3.5 关闭门窗,用气瓶在室内通入适量的示踪气体后将气瓶移至室外,同时用电风扇搅动空气3 min~5 min,使示踪气体分布均匀,示踪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