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药理学名校精品课件——中药药理学总论.ppt
22页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理教研室中药药理教研室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总论总论各论各论第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二章第四章第四章第三章第三章解表药解表药清热药清热药泻下药泻下药祛风湿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理气药温里药温里药消食药消食药止血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药化痰止咳药安神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开窍药补虚药补虚药收涩药收涩药驱虫药驱虫药外用药外用药 目目 录录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二章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第三章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第四章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第五章第五章 解表药解表药第六章第六章 清热药清热药第七章第七章 泻下药泻下药第八章第八章 祛风湿药祛风湿药第九章第九章 芳香化湿药芳香化湿药第十章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温里药温里药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理气药理气药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消食药消食药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止血药止血药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安神药安神药第十八章第十八章 平肝息风药平肝息风药第十九章第十九章 开窍药开窍药第二十章第二十章 补虚药补虚药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一章 收涩药收涩药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二章 驱虫药驱虫药第二十三章第二十三章 外用药外用药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中医药基本理论中医药基本理论概念:概念: 现代科学方法现代科学方法 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2020年代初年代初2020~~4040年代,主要进行了单味药的初年代,主要进行了单味药的初步药理研究,如乌头、当归、延胡索等。
但经步药理研究,如乌头、当归、延胡索等但经费短缺,研究条件差,人员少,且很少结合中费短缺,研究条件差,人员少,且很少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进展缓慢医药理论和临床,进展缓慢•5050~~6060结合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及方剂,推动结合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及方剂,推动了实验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了实验中药药理学的发展•7070年代复方药理研究蓬勃发展年代复方药理研究蓬勃发展•8080年代后,国家对中药药理学不断重视并将其年代后,国家对中药药理学不断重视并将其列为中药专业的必修课,出版了列为中药专业的必修课,出版了《《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教科书教科书》》中药药理学不断发展丰富起来中药药理学不断发展丰富起来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Ø一、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一、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Ø二、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二、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Ø三、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三、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Ø四、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四、对基础代谢的影响Ø五、对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五、对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Ø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Ø酸味药:单酸味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酸味药:单酸味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Ø 单涩味主要含鞣质单涩味主要含鞣质Ø甘味药: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甘味药: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 Ø 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Ø苦味药: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苦味药: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Ø咸味药:主要含碘、钠、钾等无机盐成分咸味药:主要含碘、钠、钾等无机盐成分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第三节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关于中药升降关于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研浮沉理论的现代研究资料不多,主要究资料不多,主要是结合药物的药理是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分析和观作用进行分析和观察。
察 第第四四节节 中中药药归归经经理理论论研研究究现现状状 关于归经的现代关于归经的现代研究主要从与药物的研究主要从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药动学的药理作用和药动学的关系进行研究关系进行研究 第五节第五节 对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对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1. 急性毒性反应2. 长期毒性反应4.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3. 过敏反应u药物因素药物因素u机体因素机体因素u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第三章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1. 品种产地品种产地•2.采收与贮藏采收与贮藏•3.炮制炮制•4.制剂与煎煮方法制剂与煎煮方法•5.配伍和禁忌配伍和禁忌•生理状况生理状况•病理状况病理状况•肠道内微生态环境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地理条件•气候寒暖气候寒暖•饮食起居饮食起居•家庭条件家庭条件第四章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作用特点中药药理作用作用特点及研究思路及研究思路•1.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中药作用的两重性•2.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中药作用的差异性•3.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4.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5.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中药作用的双向性•6.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一一. .目的意义目的意义 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内涵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内涵 创制新方和开发新药创制新方和开发新药 剖析复方配伍关系剖析复方配伍关系二二.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1 1、整方研究法、整方研究法 2 2、拆方研究法、拆方研究法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理中药复方药理•一、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必须与证的研究相结合一、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必须与证的研究相结合•二、中药分类对比研究二、中药分类对比研究•三、与中药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三、与中药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四、中药药理作用的重新评价性研究四、中药药理作用的重新评价性研究•五、重视中药的毒性研究五、重视中药的毒性研究•六、中药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六、中药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第三节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第三节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