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报告2长三角开放型经济的发展.doc
30页分报告2 长三角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特点与效益从长三角的发展历程来看,1990年开始的浦东开发开放是长三角地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浦东的开发,给浦东、上海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浦东的开放,给浦东、上海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上海地区的蓬勃发展也给其近邻江苏省和浙江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三地的合作日益紧密,日益形成以上海为龙头,以苏浙为两翼的城市群发展态势,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被公认为是全球第六大都市群目前,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总之,以浦东开发开放为起点的长三角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取得了“奇迹”本报告对长三角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历程作一简要评述一、长三角开放型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长三角是一个具有三重意义的概念1)地理概念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2)工业经济概念以上海为龙头的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3)城市经济概念就是苏浙沪毗邻地区的16个市组成的都市群长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这里所讲的长三角指的是长三角地区16市所构成的经济圈 目前,安徽省合肥、马鞍山、滁州和芜湖,浙江省金华、衢州,江苏省盐城、淮安、徐州、连云港10个城市都向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常设办公室提交了入会“申请书”但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中,长三角区域被明确界定为已有的16个城市,并没有为其他城市打开一扇门长三角经济圈概念的形成跨越了20多年极不平凡的历程1982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区这是“长三角”经济圈概念的最早雏形1983年3月22日,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正式成立当时的上海经济区的范围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10城市在后来的几年中,安徽、江西和福建三省先后主动申请加入1983年8月18日上海经济区规划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决定建立经济区省市长会议制度1984年12月6日上海经济区省市长会议在上海召开,安徽省首次作为经济区成员与会。
由于多种原因,1988年6月1日国家计委发出通知,撤销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1988年7月上海经济区最后一次省市长会议在上海召开,处理各项善后工作直到1997年,原上海经济区城市经协办牵头,成立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1996年新成立的地级泰州市加入),长三角经济圈概念第一次被明确提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每2年召开1次会议,2003年在南京召开的第四次会议上,浙江台州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使“长三角”城市由传统的15个扩展为16个,首次突破长三角地理概念,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圈概念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会议主要有三个层次:副省(市)长级别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长三角16城市市长级别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各城市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会副省(市)长级别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主要是决策而长三角16城市市长级别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则侧重于落实决策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渐渐演变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最具有代表性质的机构和方式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五次会议,决定成立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驻地上海,负责协调、组织和实施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日常事务。
从1983年的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到2004年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21年的演变,实质内容只有一个:长三角经济圈根据区域合作过程和经济发展机制,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的合作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长三角地区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2007年3月8日1)20世纪80年代江浙沪相对分散、计划经济为主导的发展阶段2)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龙头带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发展阶段3)21世纪之初以一体化为主要趋向、市场经济加速发展阶段毫无疑问,目前上海是长三角地区首屈一指、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市然而,从长三角地区形成及嬗变的数千年历史来看,上海的这种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却也只是近百余年的事情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曾经历过数次重大变迁,长三角地区的第一个中心城市是苏州(古时称吴县),第二个中心城市是今天的湖州市,第三个中心城市是扬州(古时称治广陵县),还有后来的嘉兴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是直到19世纪才开始确立的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期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率先发展,一派生气而上海则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时资金不足、资源短缺、城市臃肿、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亟需作出新的战略决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上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84年12月,上海市政府和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联合向国务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上报《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正式提出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设想,并提出上海的城市和工业布局“重点是向杭州湾和长江口南岸南北两翼展开,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区的建设”这一意见得到了国务院的肯定在国务院批准的《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中,对上海的经济发展,明确了以下指导思想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1.上海应当成为中国“四化”的开路先锋这是由上海在全国、全世界所处的地位决定的上海应当充分发挥优势,依托经济区,服务全中国,面对太平洋,通向全世界,勇当全国“四化”建设的开路先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的殷切期望,也是历史赋予上海人民的重任2.上海要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和多功能的中心城市的作用上海要振兴,不能继续走过去的老路,必须走发挥以对外开放为重点的、多功能的中心城市作用的新路全国经济的发展,对上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通过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新兴工业的开发,把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大大提高一步外,还应成为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主要门户,以及消化吸收后向内地转移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桥梁;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最重要的外贸口岸;成为全国重要的金融市场和经济技术信息中心;成为面向全国培训科学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广泛提供咨询服务的重要基地;努力建设成为开放型的、多功能的、产业结构合理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心城市。
3.上海近期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改革、开放和理顺经济上上海一定要为全国“翻两番”作出最大的贡献为此,上海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并使各方面协调发展七五”计划期间上海产值的增长应当在保证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前提下争取最大值,不要只为了追求1990年产值翻一番而去维持那些宏观效益差、没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和产品,妨碍战略目标的实现考核上海的经济工作,仅仅考核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是不够的,应把上海为全国四化服务所作出的贡献,把包含“第三产业”产值在内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作为主要指标4.进行体制改革是实现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保证上海必须解脱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上海必须切实贯彻执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积极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而且把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走在全国的前面,为实现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直到80年代末,开发浦东的条件日臻成熟1990年2月26日,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上报《关于开发浦东的请示》,并得到批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允许在浦东新区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指示精神,1990年5月4日,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请示》中提出浦东开发开放的方针政策是:(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2)引进项目的起点和产品结构的层次要高一些主要发展新型原材料、元器件工业、深度加工业和高技术产业3)以外向型为主,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国外资金4)把浦东新区开发和浦西地区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1990年9月,外高桥保税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率先成立,浦东开发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这也是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起点在浦东开发的过程中,国务院以及地方政府不断赋予浦东新区一系列的功能性政策,增强了浦东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优势,为浦东开发的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990年开始,浦东的开发开放掀起了国际产业向长三角转移的浪潮,外商投资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产业布局一体化的进程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以上海为龙头,以苏浙为两翼的城市群发展态势;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被公认为是全球第六大都市群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长三角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珠三角的比较目前,我国有两大引人注目的经济圈,除了长三角之外,另外一个就是对外开放最早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
珠三角这个早在1985年1月就经中央正式确立的经济发展区有4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4市)12县,包括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以及入海口的广袤地区它环绕广东省中心城市广州市,南接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东遥汕头市,西望湛江市目前,关于珠三角的地理区域界定有三个概念:(1)“小珠三角”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门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还有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和四会、高要,合计包括14个市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2)“大珠三角”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增加了地理上同属一个三角洲的香港和澳门,即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3)“泛珠三角”包括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通常被称为“9+2”模式改革开放后,珠三角与长三角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两个区域、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区域目前,两个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地缘和文化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对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因此,就可以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和分析,来研究长三角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珠三角相比,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模式不同珠三角主要是通过引进外资,特别是港澳地区的资金,以外部的资本、技术与国内的劳动力等要素相结合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施外资推动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吸引外资,接收外部产业转移,通过外部生产要素引入,改进内部生产要素配置与经济结构,实施具有“大进大出”特征的加工贸易,使内部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联系,其中,香港与内地的珠三角地区形成了“前场后店”的特殊关系这种模式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飞地效应”和“孤岛经济”特征与珠三角的发展模式不同,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长三角早期以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为突破口,选择走内向资本积累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江苏的"苏南模式"和浙江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以地方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