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解析水墨构成课程的设置及意义.doc
7页解析水墨构成课程的设置及意义解析水墨构成课程的设置及意义“构成” 一词最开始源于设计,是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为 了进一步完善教学方针,培养艺术与技术多元的创造性人才,从现代 教学的宗旨出发而设置的课程,其课程的主要训练内容是从复杂的对 象中抽离和提炼出基本的构成要素,然后使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要素 进行单纯的组合训练 “构成"理论自20世纪30年代由包豪 斯始创以来,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已在世界范围内的艺术与设 计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国内则是在80年代工艺美术院校中开设此类 课程 1987年,卢沉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第一画室开设 “水墨构成〃课,将设计构成的理论引入中国画教学系统中为中国 画教学开拓了思路,为学生的具体水墨实践在开启想象力和创造力、 拓宽视觉艺术空间视野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具有极其深远的指 导意义 水墨构成指水墨形式语言体现的组合关系亦即通过 对已有水墨语言的概括、提炼,用现代构成的原理重新解构、延展, 从而形成水墨视觉上新的尝试、新的可能与新的发展 水墨构 成在具体实践中,虽鼓励使用多种材料,但主要仍以笔、墨、宣纸为 载体笔、墨、宣纸,一直以来就是中国水墨画的重要载体和必备材 料,这些材料载体彰显了中国画特有的面貌与审美追求,水墨构成的 实践则更加强调毛笔、墨、宣纸在构成训练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 通过水墨构成的形式能够努力地将笔、墨、纸这些我们熟知的工具材 料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也正因其材料语言的独特使得水墨构成的实践 在材料的性限上,明显地区别于设计构成训练的其他材料载体水墨构成更强调笔墨语言的组合运用,这是由水墨的特殊组成一“笔 墨”语言所决定的在传统绘画中,“笔墨”自身就代表了价值和观 念,毛笔蘸墨在宣纸上运笔行墨的过程就是传统文人体会人生境界、 寻找道德价值和审美追求的过程笔墨”本身的价值已不仅限于工 具材料和技法本身,笔墨所创造出的独特美感是其他材料媒介不能替 代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传统绘画中,对于笔墨语言的运用和组合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传统水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古人对笔 墨语言灵活驾驭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确立而后乂不断否定、不断发展、 不断创造的过程因而笔墨语言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被不断地加以 锤炼从而形成其经典的样式与语言意境水墨构成更加强调的是对笔 墨语言的组合运用这里的笔墨语言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皴、擦、点、 染,而是将笔墨的疏密、浓淡、干湿、长短、方圆等诸多因素从描绘 对象的辅助角色中解放出来,让这些笔墨语言作为水墨构成的基本要 素,在画面中成为主角,发挥其独特的美感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对 于水墨语言的组织与安排、解构与重组将作为研究和训练的主要内容 被不断地加以练习,而成为水墨构成课程训练的基本内容。
水墨构成虽然运用设计构成知识和构成理论,但不是以构成为目的,其 目的是为了实现彼此发现,重在提取笔墨结构,打破常规的观察方法, 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认识水墨的多种可能性在水墨构成的实践过程中, 要大胆地运用设计构成知识及构成原理,为水墨语言的运用寻找多种 可能之所以要大胆,就是要放开手脚,暂且放掉传统意义上的笔墨 方式,将构成原理中的点、线、面、体等多种构成要素引入画面中, 使笔墨语言借助构成理论与要素的引导,在画面中形成新的秩序感和 美感中国绘画追求笔墨,崇尚气韵,而西方则在立体造型、构成上 更具优势,笔墨秩序与构成秩序的相互融合势必会在画面中形成新的 水墨样式和美感当然,这只是水墨练习、水墨探索的初始阶段,是 笔墨语言通过何种方式被引入画面的问题,并不是水墨练习与探索的 目的所在水墨构成的真正目的在于“开拓水墨创作的思路,加强形 式法则的研究” O由于水、墨、笔、纸等媒材在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下 被有序无序地释放、排列、挤压与交织,会形成新的笔墨结构与形式, 故而我们将构成理论引入水墨实践中的目的,在于实现彼此的发现, 而重在提取、创新笔墨结构,为下一步水墨形式法则的研究提供依据 水墨构成课程的设置是在中国画教学中增加一个具体研究的环节,水 墨构成课程的训练本身不是训练的目的,而是一个为达目的所作的转 换过程、研究过程。
邵大箴先生在《多元的审美观与多元的价值观》一文中说:“中国水墨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但不是封闭 的体系” O对传统程式化笔墨的发展创新已不是今天才有的话题;自20世纪初“五四运动"伊始,就有多位艺术先驭主张“借洋兴中”, 主张借助西方绘画的方式来改造中国画,即将立体的空间概念和三维 的塑造方法引入中国画教学,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主张“中西 融合”派确为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素描写生在某种程 度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画教学的发展,扩展了水墨艺术的空间,水墨 媒材与技法在画面的形象塑造过程中仍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但随之产 生了这样一种现象:笔墨的浓淡变化成了画面中处理黑白灰关系的工 其在中国画教学中,这种情况并不鲜见,虽然这种方式在表达某种 题材时确有优势,但笔墨的活力随之丧失,笔墨在艺术创作中处于从 属地位,并未发挥笔墨的真正优势正是基于上述的笔墨惯性问题, 刘进安先生在关于水墨教学中说:“在传统笔墨中,笔墨依附于形, 是不独立的,我力求把笔墨独立出来,使墨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元素, 成为一种独立的话语方式,来表现内心的真实感受” O 水墨构成课程的设置是在中国画教学中增加…个具体的研究环节,在这一环 节中,学生可以从相对程式化的的笔墨方式中走出来,进而对笔墨构 成语言这个不同于传统水墨体系的独特系统进行分析,逐渐掌握笔墨 构成要素与笔墨组织结构,重新认识笔墨的生命力,从而开发学生对 水墨的判断力、掌控力和创造力。
这可以成为学生在水墨系统学习中 的一个立足点,根据这个立足点可以展开充分的实践工作这种实践 因人而异、因感受而异,可贵之处在于通过水墨构成的练习与实践易 于突破自己已有的惯性用笔、用墨的方法乂因为水墨构成不受具体 形象的束缚,而使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笔墨方式成为画面的主宰,学 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放松,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形成进一 •步的思考 因此,水墨构成课程的设置恰恰在解放思想,在形成更为开放的笔墨 方式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笔墨方式的进一步思考, 在近儿年的中国画院校教学中被逐渐加以重视,这是中国水墨艺术发 展的必然笔墨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载体,对中国画教学的发展 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水墨构成课程的设置虽不是扩展水墨语言方式 的惟一途径,但如果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引发学生对于笔墨方式的思考, 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拓展自身的笔墨语言方式与笔墨思 维方式,其价值不可小觑更因为水墨构成课程的设置,如果能在一个最佳的时间段介入到中国 画教学过程中,将使学生更早地进入水墨研究和实验状态,从而对水 墨创作起到极佳的铺垫作用。
因此,我认为,水墨构成课程设置的时 间段应在国画专业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为佳 水墨构成课程作为中国画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 首先,水墨构成是对抽象形式美感的研究与探索,促进了抽象艺术思维的生成 1987年,卢沉先生提出对于学生必须抽象思维与写实能力同时培养 卢沉先生将抽象思维的培养作为中国画学院教学的重点,可见它的价 值所在抽象如同具象一样,都是画面的形式语言,形式语言的最终 目的是为了内心的表达,同样具有极强的内在精神在《石涛话语录》 中有这样的论述:“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定生活,尺幅上换 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心在" 其实,抽象并非都是西方的我们从原始社会的陶器、甲骨文,到商 周,春秋战国青铜器、再到文字的演变,乃至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抽 象无处不在,抽象的形式美感在各门类艺术作品中都显现了它惊人的 艺术魅力我们强调抽象思维方式的培养,是在具备一定的写实基础 之上的,是要求具备相当的具象审美与表达能力之上的抽象思维不 是空中楼阁,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来源于我们的具象生活, 反映于我们的抽象意识,成形于我们的能力表达水墨构成课程的设 置与实践,是对抽象形式美感的研究与探索过程。
当笔墨语言借助构 成原理被引入画面时,抽象的形式美感便随即产生这时,学生便获 得了相应的抽象审美经验,经过不断的分析、消化、再实践,抽象表 达能力被不断提升,形成抽象语言表达的本能反应这是直接经验 同时,对自然物象,对具象画面的形式语言分析与思考将成为学生在 水墨构成学习中的必修课程这将会从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抽象审美 意识这是间接经验抽象思维意识,是绘画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同时也是一种态度通过水墨构成课程的进行,是为学生开启一扇通 往自我表达意识的大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研究的不只是西方的抽 象理论与实践,而是要在其中努力寻找传统水墨话语向当代水墨语言 转换的突破口 其次,进行水墨构成的练习,是对水墨技术语言的积累与拓展 水墨语言由传统到当代,它已有或还有多少可能性,其中有多少可贵的经验性与创造性,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 究的水墨构成的实践工作恰恰在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可 供研究的空间水墨构成课程设置的另一目的是在实践中提升水墨语 言的表达能力,使水墨技术语言得到深化我们已有的传统笔墨方式 是一个极其规范化的系统,在表达传统题材时,它显现的优势是毋庸 置疑的但传统笔墨方式在表现当代题材时会凸显其概念化与程式化, 缺乏深度,而且表现力远远不足。
它只适用于中国社会发展、文化发 展与审美标准选项单一化的特定的历史阶段我想,我们寻找当代水 墨的话语方式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的笔墨方式当代水墨的话语方式 应该也必须具有开放,宽泛、兼容的气度与胸怀这是我们开设水墨 构成课程,积累和拓展水墨技术语言的前提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水 墨构成的具体实践才能够目的明确,收放有度,取舍自如 再 次,加强对形式法则的研究,进而对有意味的形式作进一步的探究 其目的将直指艺术创作 在关于水墨构成教学中卢沉先生曾形象地说:“我们的艺术教学像一个肢体不健全的人,研究自然、写生 训练、训练具象造型能力这条腿特别粗大,研究形式法则、训练抽象 造型能力这条腿特别细忽视艺术直觉对形式敏感性的培养,忽视艺 术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极大影响了我们艺术事业的提高和发展" 而水墨构成课程正将这个问题纳入到教学实际中,让学生能够带着问 题在学习、创作与实践中探索,主动认识、发掘形式美感,对形式美 感有更为深入地、个人化地理解、挖掘和创作,从而自主培养主观艺 术直觉与创造力这是变水墨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平庸木讷到艺术 自觉的重要环节,进而将水墨形式美感的研究与总结变为成果收入囊 中 水墨构成课程的具体研究内容与练习内容 1 .做画面基本构成元素的练习,运用笔墨构成因素组织画面。
(1)基本构成元素 先从构成的基本原理入手,认识和掌握对形象、结构、空间和肌理等方面因素的构成知识;结构主要指画面的组成结构,它 可以是有规律性的组成,也可以是无规律自由的组成,但都被一定的 节奏和情感所左右,比如对比和均衡、组合和分割、重复和变化等; 空间主要指构成画面的三维之内的空间表现;肌理指形象的表面特征 与质感再将这些基本元素与视觉对象一起进行综合形式分析,认识具象中的抽象因素,将其抽离出来转化为基本形、基本构成元素等, 结合一定的构成原理或情感组织成新的画面 (2)笔墨构成元素 在水墨构成中,笔墨的组成是必然要研究的内容笔墨不但有传统的五色六彩变化,即“焦浓重淡清”、“黑白浓淡干湿”,这 已经就具备了层次丰富的视觉构成元素,更重要的是具有笔墨本身的 运动感与生命力,如虚实、动静、气韵等等,水墨中一条直线所含的 深远意味远远大于一条平铺直叙的简单的直线,这是水墨画特有的民 族审美品质将这两点都纳入笔墨构成元素的研究与运用,甚至加入 更多更为大胆、创新的笔墨尝试,比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