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岳麓版必修二.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403247462
  • 上传时间:2023-06-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英、法、美、日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②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③苏维埃政权提出“一切为了前线”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分派——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派;强制劳动3.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②许多措施超过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实行的必要性: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③政府暂时无力领导和组织所有公司生产2.重要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公司仍归国有;中小公司和国家无力兴办公司,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③贸易——允许自由贸易④分派——废除实物分派制,实行按劳分派制。

      3.特点:①运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4.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对的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发明5.结识:①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立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新经济政策是在认可落后和自身错误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二.“斯大林模式”1.背景:①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②新经济政策被取消;③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进行和五年计划实行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制定3.重要表现: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涉及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重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5.评价:积极影响:到“二战”前,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弊端:①政治方面的:权力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个人崇敬盛行。

      ②经济方面:a.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b.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c.为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d.长期僵硬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公司的积极性③世界影响: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②特别是农业落后,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美苏争霸局面形成2.内容:农业改革:①允许集体农庄的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②开荒,扩大谷物生产;③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工业改革:①将部分公司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②给予公司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3.评价:①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限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②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③苏共提出的“2023建成共产主义”的目的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④改革缺少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绪,带有很大的盲目性;⑤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暴躁,反复无常,导致混乱。

      二、勃烈日列夫改革1.内容:继赫鲁晓夫之后,以勃列日涅夫(1906—1982)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工业方面:①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公司的经营自主权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减少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2.局限性: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后期趋于保守与美国军备竞争,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 1985年经济全面滑坡的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沿2.过程: ①“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提出,改革开始②一方面改革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经济改革败北因素: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少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公司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效果不佳③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四、如何结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黑色星期四”1.背景和因素:①20世纪2023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得到普遍应用,各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经济繁荣时期,美国尤为突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出的生产力使固有的供应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主线因素);②美国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使供应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③经济繁荣带动了股票价格上涨,人们盲目;乐观,股票投机过渡具体因素)④到20世纪2023代末,产品严重过剩,生产难以维持,人们的投资信心开始下降2.危机爆发: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崩溃,银行倒闭;公司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危机爆发后,美国胡佛政府反对由政府采用大规模的救济措施,结果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二、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1.过程: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的部门2.特点: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3.影响:加深了重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各国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三.罗斯福新政1.背景: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等,恢复银行正常信贷活动;②调整工业生产: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复兴工业;③调节农业生产:缩减耕地和农产品,控制市场价格;④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颁布《社会保障法》;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刺激消费3.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即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5.影响:直接影响: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四、凯恩斯主义1、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当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制度,自身可以进行调节,因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20世纪2023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质疑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修改了传统的经济理论,主张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凯恩斯认可资本主义存在着弊端,认为这次经济危机的主线因素就在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远远低于商品的供应,而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扩大需求因此,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看得见的手” 凯恩斯的理论从主线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因此被称为“凯恩斯主义”,而它的提出也被称为“凯恩斯革命”罗斯福的新政措施与凯恩斯主义基本一致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一、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取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放弃自由放任政策2)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凯恩斯主义,为各国经济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3)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行,为各国提供了实践经验2、表现: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经济,将铁路、电力等基础工业、交通运送、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公司如:英、法、德②制定经济计划,规划和引导经济发展如:日本1960年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起到了鼓舞人心、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③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运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如:美国二、公司经营方式的转变(1)“人民资本主义”——资本社会化背景:①生产力的发展和公司规模的扩大;②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表现:股票分散化,即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公司普通职工和一般民众也拥有股票但公司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作用: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吸取社会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2)“经营者革命”——公司管理专业化因素:公司生产科技含量的增长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对公司经营者提出更高规定表现: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经营公司,公司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公司的控制力下降作用:①提高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②改变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中间阶层”③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三、社会再分派的调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条件: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巨大增长 资金来源及种类:特点:①是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证;②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国家干预对社会财富的分派实质: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派的一种形式,反映分派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影响:①利——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证,缓和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②弊——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导致财政赤字,减少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四、评价:①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实现了经济发展20世纪50~70年代初发达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②但它并没有主线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973年以后,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为走出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公司,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