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
7页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基础练】一、选择题1.反映下图历史的资料,我们可能在下列哪一本著作中看到( )A.《明太祖传》 B.《明惠帝传》C.《明成祖传》 D.《明神宗传》2.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为减轻负担,他设置了( )A.御史大夫 B.中书省C.殿阁大学士 D.参知政事3.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4.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A.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C.以政治目的为主 D.以经济目的为主5.嘉靖年间,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各地,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积极招募抗倭力量,连续重创倭寇他们的这些努力( )A.抗击了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B.巩固了清朝的统治秩序C.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D.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6.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桅杆的帆船。
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明朝( )A.鼓励民间贸易 B.禁绝朝贡贸易C.实行海禁政策 D.造船技术落后7.明太祖时期,乌思藏都指挥使司下设行都司、卫所等机构,各级机构的官员均由中央直接敕封当地的僧俗首领担任这些朝延命官的升迁、任免和更替均由中央政权直接决定由此可知,明政府( )A.直接派遣流官管理西藏 B.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C.注重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D.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交流8.“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刑罚,不能救民水火发布这份檄文的起义军为( )A.张角起义军 B.陈胜、吴广起义军C.黄巢起义军 D.李自成起义军二、非选择题9.丞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懂是非——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材料二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初年丞相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提升练】一、选择题1.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是( )A.政治腐败 B.宦官专政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2.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 )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 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3.明太祖专门留下“祖训”,禁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宣德三年(1428年),明政府主动废交趾布政使司,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这表明明朝( )A.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B.全面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C.全力应对倭寇之患 D.实行“以德怀远”的对外政策4.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趾,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财政压力 B.践行儒家仁政C.实行闭关政策 D.推动民族交融5.明朝中后期,中国沿海商人与东来的葡萄牙商人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活跃于闽浙沿海。
他们扮演着亦商亦盗的角色,时而从事走私贸易,时而联合抗杀官兵,劫掠沿海这表明( )A.晚明时期的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B.海禁政策对抵御西方的殖民侵略毫无作用C.东南沿海的基层社会秩序走向瓦解D.明朝传统的朝贡体制受到严重冲击6.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彻底放弃海禁政策7.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8.洪武五年(1372年),明政府发布文告:“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这一政策( )A.推动了回族前身回回的出现 B.继承发展了元代“四等人制”C.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民族交融 D.迫使蒙古贵族势力退回草原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康有为《拟免跪拜诏》材料二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概括其趋势参考解析【基础练】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人物被人讽刺当和尚和废除宰相制度,可知是明太祖朱元璋,故A项正确2【答案】C 【解析】明太祖废丞相后,处理全国政务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故选C项3【答案】A 【解析】材料“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反映了内阁借皇帝权威获得实际权力,本质上是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内阁已经取代六部,排除B项;内阁权力源于君主,并不是不受制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君权受到内阁制约,排除D项4【答案】C 【解析】朝贡贸易是在开放的政策下以赏赐与朝贡的方式进行的,突出了对国威的炫耀,以政治目的为主,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故C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明朝时期,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作出重大贡献,故D项正确;戚继光、俞大猷抗击的是倭寇,而不是欧洲殖民者,排除A项;戚继光、俞大猷是明朝将领,排除B项;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排除D项6【答案】C 【解析】材料“禁止建造远洋船只……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反映了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C项符合题意;海禁政策禁止民间进行海外贸易,只允许维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朝贡贸易,排除A、B两项;材料中的现象是由于政府限制引起的,不是因为造船技术落后,排除D项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建立后,西藏地区各级机构的官员都由中央任命,而且升迁、任免和更替也由中央政府决定,说明中央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的管辖,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各级机构的官员均由中央直接敕封当地的僧俗首领担任”可知,明政府并不是直接派遣流官管理西藏,排除A项;材料无法表明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西藏和内地的交流,排除D项8【答案】D 【解析】从题中的关键词“明朝”分析,可以判断该檄文是李自成起义军讨伐明朝统治者的,故D项正确9【答案】(1)时期:战国时期。
职权: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2)变化: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影响: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杂提升练】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臣不许干预政事”可知,宦官不具备干预政治的职能,司礼监是协助皇帝掌握御笔朱批权力的机构,司礼监太监权力膨胀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政治腐败是司礼监太监干政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是宦官专政的表现,而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宦官和皇权的关系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2【答案】B 【解析】内阁权力来自皇帝的授权,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并未取代六部,故A项错误;内阁本来就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内阁首辅权力虽然大,但仍然受皇权制约,故D项错误3【答案】D 【解析】“海禁”是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主要涉及海外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明朝政府与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的关系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明朝应对倭寇的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禁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体现了明朝对周边国家的怀柔政策,故D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明成祖统治时期,不断地南征北战,且派郑和六下西洋,造成国力耗费巨大,到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和西洋宝船,实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可见明朝统治政策的调整,旨在缓解财政压力,故A项符合题意;B项只能体现手段而非目的,C、D两项在材料信息中未体现,均排除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施海禁政策,东南沿海的走私活动愈演愈烈,说明海禁政策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严重破坏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秩序和安定,故C项正确;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是在清朝末年,排除A项;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者的袭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传统朝贡体制的情况,排除D项6【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出明朝海禁政策下民间对外贸易的繁荣,即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区域长途贩运,故B项错误;明朝曾经一度放松了海禁政策,但是没有彻底放弃,故D项错误7【答案】D 【解析】从“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到“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的变化可知,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蒙古的生存基础是游牧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说明明朝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不能说明采取了堵疏并用的政策,故C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政策有利于蒙古、色目人与汉族通婚,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回回在元朝就已形成,排除A项;元代“四等人制”是民族歧视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排除B项;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迫使蒙古贵族势力退回草原,排除D项9【答案】(1)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至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本质问题: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2)变化:秦汉时期,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使其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内朝(中朝)等,意在改变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