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doc
86页深圳市科技创新发展深圳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十三五””规划规划 (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20152015 年年 1010 月月 目目 录录 前前 言言1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2 (一)发展基础2 1.顶层设计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2 2.科技投入持续加大,自主创新再现新跨越2 3.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再添新动力3 4.企业主体地位突出,创新实力再攀新高峰3 5.人才支撑日益增强,智力汇聚再注新活力4 6.创新环境深入优化,驱动发展再赋新内涵4 (二)面临形势5 1.科技创新加速融合渗透趋势日益深化5 2.全球科技开放创新迈入竞合新阶段6 3.创新人才资源全球流动形成新浪潮6 4.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新常态的必然选择7 5.深圳迈入全面创新和引领式创新时代7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1.重点突破,引领创新 .8 2.人才为本,激发创新 .9 3.争优攀高,质量创新 .9 4.开放合作,协同创新 .9 5.服务发展,全面创新。
.9 (三)发展目标10 1.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10 2.科技基础设施显著完善 .10 3.创新型产业高度集聚 .11 4.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11 5.形成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11 三、发展路径三、发展路径 12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12 1.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12 2.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12 3. 提高科技创新质量 .13 4.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13 (二)建设科技人才特区14 5. 积极推进人才改革试验 .14 6. 打造国际化创新型人才队伍14 7. 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14 (三)加强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15 1. 以新技术孵化新产业 .15 2. 以“互联网+”推动技术创新15 3. 运用新技术提升发展质量15 (四)推进科技服务民生16 4. 深入推进科技惠民16 5. 加强公众科普教育16 (五)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16 6. 推进科技投入与管理改革16 7. 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17 8. 优化科技创新综合评价体系17 (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18 9. 鼎力打造国际创客中心 .18 10. 全面拓展开放合作创新18 11. 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18 12. 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发展19 四、重点领域布局四、重点领域布局.19 (一)集成电路19 1. 集成电路设计.20 2. 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20 3. 集成电路制造.21 (二)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21 4. 大数据技术.22 5. 云计算技术.22 6. 嵌入式软件.23 7. 行业应用软件 .23 8. 虚拟现实技术 .24 9. 数字内容获取与应用技术 .24 10. 媒体内容分析与理解技术.25 (三)网络与通信25 11. 通信技术26 12. 网络技术26 13. 网络数据处理技术 26 14. 物联网技术 27 (四)先进制造27 15. 关键基础件及通用件 28 16. 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 28 17. 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专用装备.29 18. 基于视觉伺服的机器人制造技术.29 19. 面向应用领域的专用机器人研发.30 20. 高性能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31 21. 新型显示技术 31 (五)新材料32 22. 电池与隔膜材料 32 23. 电子信息材料 33 24. 航空航天材料 33 25. 海洋材料33 26. 生物材料34 27. 表面工程材料 34 28. 高分子材料 35 29. 复合材料36 (六)新能源36 30. 太阳能利用技术 36 31. 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37 32. 核电技术38 33. 风电技术38 34.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39 35. 环境能量利用技术 39 (七)生物与生命健康40 36. 基因检测技术及应用 .40 37. 新型诊疗技术 .41 38. 重大及突发疾病防治与临床研究 .42 39. 新药创制 .42 40. 生物育种 .43 41.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食品安全检测 .43 42. 现代生物新技术 .44 43. 脑科学技术研发 .44 (八)医疗器械45 44. 医学影像 .45 45. 生物医学传感与监护 .46 46. 体外检测、培养与诊断 .46 47. 组织工程与植入介入性医疗器械 .47 48. 健康信息技术 .47 (九)海洋科技48 49. 海洋环境监测 .49 50. 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49 51. 海洋信息化 .50 52. 远洋、深海作业技术与装备 .50 53. 海洋生物产业 .50 (十)节能环保51 54. 能源互联网 .52 55. 环境诊断与修复 .52 56. 环境质量提升 .52 五、重大工程五、重大工程 53 (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53 1.建设高等级的科技基础设施。
.54 2.推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群建设 .54 3.提升和建设一批科技创新载体 .55 4.打造极具竞争力的创新企业集群 .56 5.提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 .56 (二)人才特区建设工程56 6.加快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57 7.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创富环境 .58 8.加快创新创业人才载体建设 .58 9.建设宏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59 (三)开放创新促进工程60 10. 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61 11. 深港澳科技创新合作 .61 12. 打造湾区协同创新体系 .62 (四)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提升工程62 13. 营造质量导向的知识产权创造环境 .63 14. 打造国际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 .63 15. 拓宽知识产权产业化和资本化便捷通道 .64 16. 抢占新技术的标准主导和话语权 .65 (五)互联网+协同工程65 17. 应用互联网新技术支撑科技创新 .65 18. 依托互联网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运用 .66 19. 构建互联网服务体系推动模式创新 .66 (六)科技金融服务工程67 20.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67 21. 创新间接金融服务 .68 22. 激发创业投资活力。
.68 23. 优化科技投入方式 .69 (七)重大科技应用工程70 24. 战略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应用 .70 25. 全方位推进低碳绿色技术应用 .71 26. 先进生物与健康技术推广示范应用 .71 27. 加快构建智慧交通体系 .72 (八)创新文化提升工程72 28. 打造新型众创空间 .73 29. 培育创客活动品牌 .73 30. 壮大创业创客群体 .74 31. 推进全民科技普及 .74 六、保障措施六、保障措施 75 (一)加强组织保障75 (二)创新体制机制75 (三)加大资金支持76 (四)优化发展空间76 (五)强化组织实施77 前 言 “十二五”期间,深圳经济特区在新三十年的起点上, 全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着力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支撑 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质量整体跃升,有力推动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是深圳经济特区迈向“四个全面”的新征 程,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攻坚克难的关键五年牢记使 命、勇于担当,居安思危、前瞻布局,激发驱动创新源动 力,深化创新驱动主战略,是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 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 年) 》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 《国家“十三五”科学 和技术发展规划》 、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年) 》 、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 、 《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 、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制 定本规划,规划期至 2020 年。
本规划是“十三五”期间深圳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 性文件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深圳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城市发展主导战略, 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显著完善,创新能级迅速攀升,国际影 响力不断扩大,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为“十三五”科技创新大发展提供了全面有力支撑 1.1.顶层设计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顶层设计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获批我国首个以城市 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制定出台自主创新 “33 条”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1+4”文件、国家自主创 新示范区“1+10”文件等一系列全局性、前瞻性的政策, 较为完善的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创新体制机制持 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国家自主创新排头 兵的作用进一步强化 2.2.科技投入持续加大,自主创新再现新跨越科技投入持续加大,自主创新再现新跨越 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占 GDP 比重由 2011 年的 3.66%增加到 2014 年的 4.02%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重大科技 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 构呈现引领式创新、爆发式增长态势,各类创新载体累计 达 1107 家。
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密集引入,研究型大学和 国际化特色学院建设取得新进展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五年累计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 科学技术奖励 50 项2014 年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 48.5%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3.4 倍新一代移动通信、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等 领域核心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3.3.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再添新动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再添新动力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率先规划布局生物、互联网、 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 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着力培育航空航天、 生命健康、海洋、军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及智能装备 等未来产业近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 20%以上, 2014 年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接近 50%,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领跑全国 4.4.企业主体地位突出,创新实力再攀新高峰企业主体地位突出,创新实力再攀新高峰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 创新体系不断强化,大企业引领创新与小微企业草根创新 交相辉映。
截止 2014 年底,科技型企业超过 3 万家,国家 级高新技术企业 4742 家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华为、中兴率先在 5G 领域布局,4 家本土企业进入世界 500 强,一批创新型企业呈现跨越式发展以需求为导向, 以应用促发展,大企业龙头引领,中小微企业群星璀灿的 创新发展格局日益彰显 5. .人才支撑日益增强,智力汇聚再注新活力人才支撑日益增强,智力汇聚再注新活力 牢牢把握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制定出台高 层次专业人才“1+6”文件、人才安居工程等政策措施,积 极落实省“珠江人才计划” ,大力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孔雀计划” ,累计引进“孔雀计划” 、 “珠江计划”创新团 队 59 个, “”人才 115 名,留学人员 6 万人,全 职在深工作院士 13 名,本土培养院士实现零突破连续举 办 8 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海内外高端创新人才的汇 聚,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引进消化与吸收,有力促进了产业 转型升级 6.6.创新环境深入优化,驱动发展再赋新内涵创新环境深入优化,驱动发展再赋新内涵 提出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的“四创联动” 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