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pdf

51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36037334
  • 上传时间:2018-03-2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36MB
  • / 5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ICS 65.020 B 6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33565-2012 DB53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 53/T 391—2012 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 监测技术规程 第 1 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in nature reserve and national park (Part 1: forest ecosystem, wild animal and plant) 2012 - 03 - 15 发布 2012 -05 - 01 实施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53/ 391—2012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概述 ............................................................................... 2 5 植被覆盖及土地覆被类型监测 ......................................................... 2 6 植被监测 ........................................................................... 3 7 野生植物监测 ....................................................................... 7 8 野生动物监测 ...................................................................... 10 9 环境要素监测 ...................................................................... 15 10 外来入侵植物监测 ................................................................. 19 11 数据和样本的整理、保存 ........................................................... 21 12 监测报告编写提纲 ................................................................. 21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植被监测技术附表格式 ....................................... 23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野生植物监测技术附表格式 ................................... 26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野生动物监测技术附表格式 ................................... 31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环境要素监测技术附表格式 ................................... 39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外来入侵植物干扰监测技术附表格式 ........................... 45 参考文献 ............................................................................ 47 DB53/ 391—2012 II 前 言 DB53/T 391-2012《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 ——第2部分:湿地生态系统。

      本部分为DB53/T391-2012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云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2)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研究监测中心) 、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云南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 国家林业局世界银行 贷款项目管理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玉媛、华朝朗、方波、蒋宏、杨东、饶定齐、陈道东、陈京华、司志超、钟 明川、杨芳、蒋柱檀、赵贵华 DB53/ 391—2012 1 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 第 1 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范围内森林的植被覆盖及土地覆被类型、植被、野生植物、野 生动物、环境要素和外来入侵植物的监测,监测数据的整理,监测报告的编写等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685 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 DB53/T 298 国家公园 基本条件 GB/T50095-98 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LY/T 1685、DB53/T 298 和 GB/T50095-98 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植物群落 plant community 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有一定植物种类组成,一定外貌和结构,与环境形成一定相互关系, 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3.2 群系组 formation group 是植被分类系统中的中级辅助分类单位根据建群种(共建种)亲缘关系、生活型近似或生境相近 的植物群落联合称为群系组 3.3 物种多样性指数 index of species diversity 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指数,是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 3.4 极小种群 extreme small population 指分布地域狭窄或呈间断分布,种群及个体数量都极少,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种群 DB53/ 391—2012 2 4 概述 4.1 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a) 植被覆盖和土地覆被类型; b) 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与国家公园核心资源:植被、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境(栖息地); c) 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极小种群物种或珍稀濒危、狭域特有物种,或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或重要研 究价值的物种; d) 对当地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动物物种; e) 重要环境要素(气象、水文、土壤); f) 外来入侵植物物种。

      4.2 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a) 监测对象的生物学、生态学及生境特征; b) 监测对象的动态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 c) 监测对象的人为干扰状况和变化趋势及影响; d) 主要气候因子变化状况; e) 主要植被类型涵养水源的能力; f) 外来入侵植物物种的入侵情况和发展趋势 4.3 监测程序 4.3.1 确定监测对象和内容 4.3.2 制定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指标、方法、监测范围、时间、地点及实施程序和人员组织等 4.3.3 实施野外监测工作所有物种(类型)的监测工作应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季节)进行 4.3.4 整理、分析监测数据及样本,建立数据库 4.3.5 编写监测报告 4.3.6 监测资料归档保存 5 植被覆盖及土地覆被类型监测 5.1 监测指标 植被覆盖及土地覆被类型监测指标见表1 表1 植被覆盖和土地覆被类型监测指标 指标类别指标类别 监测指标监测指标 单位单位 监测频度监测频度 植被覆盖 植被亚型或群系组的类型 种 5 年 1 次 各植被亚型或群系组的分布状况和面积 hm2 土地覆被 土地覆被类型 — 各类型的分布状况和面积 hm2 5.2 监测方法 DB53/ 391—2012 3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判读并结合实地核实, 勾绘出各功能区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及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 分布状况。

      统计不同植被亚型或群系组以及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6 植被监测 6.1 监测指标 6.1.1 群落特征监测指标见表 2 表2 群落特征监测指标 指标类别指标类别 监测指标监测指标 单位单位 监测频度监测频度 群落结构 乔木层 树种及个体数量 种、株 5 年 1 次 郁闭度 % 密度 株/hm2 平均树高 m 平均胸径 cm 基盖度 % 灌木层 种类 种 株数或灌丛数 株/hm2或丛/hm2 高度 株(丛) 、m 盖度 % 层间植物 种类 株(丛) 、种 株数或株丛数 株/hm2或丛/hm2 攀援、缠绕、附生、腐生或寄生的对象名称 — 附生高度(顶叶高度) m 草本层 种类 — 株丛数 株/m2或丛/m2 平均高 cm 盖度 % 林木生长量 胸径年生长量 cm 高度年生长量 m 天然更新 种类 — 数量 株/hm2 高度 cm 6.1.2 物种多样性监测指标见表 3 表3 物种多样性监测指标 指标类别指标类别 监测指标监测指标 单位单位 监测频度监测频度 物种多样性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种类、数量 株(丛) 5 年 1 次 省级保护植物的种类、数量 株(丛) 狭域特有植物的种类、数量 株(丛) 植物编目(更新) — 多样性指数 Shannon-Wienen 指数 DB53/ 391—2012 4 6.2 监测方法 6.2.1 样地分类 6.2.1.1 根据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植被类型(亚型或群系组)分别设置固定样地。

      样地植被类型包 括: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竹林、稀 树灌木草丛、灌丛、草甸 6.2.1.2 植物群落监测样地设置成正方形不同植被类型(包括灌丛和草甸)的固定样地设置面积均 为 30m×30m 6.2.1.3 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与国家公园核心资源的同一植被类型(亚型或群系组)设置 5 块~ 10 块样地,其它植被类型(亚型或群系组)可设置 1 块~5 块样地 6.2.2 样地设置原则 6.2.2.1 样地应按以下原则设置: a) 应分别在不同海拔、不同地形地貌区设置; b) 能够反映当地的主要生物多样性特征; c) 监测样地不易被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 d) 尽可能与巡护线路和动物监测样带(线、点)结合; e) 雨林、季雨林至少两块样地相邻 6.2.2.2 样地应按以下方法标记: a) 在样地四角埋设水泥桩(10 cm×10 cm×40 cm)或钢钎来标记样地,并在水泥桩或钢钎上做 上标记,表明该样地的编号及界桩的位置情况; b) 在 1:50000 地形图上标记样地的位置; c) 用卫星定位仪确定样地一角的地理坐标,再用罗盘仪或激光测量设备测定样地边线。

      6.2.3 样地调查 6.2.3.1 样地划分 样地应划分为多个5 m×5 m的小样方,按一定顺序编号、分块标记及调查其中的植物 6.2.3.2 生境概况 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