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中、下三焦湿热.docx
7页上、中、下三焦湿热热病是暑湿、湿温、伏暑、温热瘟的总称,本证是由于感受湿热 秽浊之邪,或脾胃不健、湿热内蕴而成,“湿遏热伏”“湿热交蒸” 病变的概称多因外感邪气,或素喈洒酪,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 热交阻所致湿热病最早见于清代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 病篇》既受湿又感暑也即是湿温,亦有湿邪久伏而化热者喻氏 以为三气者,谓夏令地气已热,而又加以天上之暑也始恶寒,后但 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吴本下有“或黄”二字),口渴不引饮 (雄按)一年四季内均可发生,以夏秋为多见临床以始恶寒,后 但热,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为提纲其病因感受湿热之邪而 发,故名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 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 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 是很常见的湿热病作为一个大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 季节性比较强,主要多发于长夏季节,就是夏末秋初,此时温 度依然很高,水气较多,湿热氤氲 ,故容易得病② 以脾胃为中心,弥漫周身阻滞气机,导致水液代谢障碍③ 出现矛盾症状,身热不扬,身热面不但不红反而淡黄,脉不数 反而迟缓,口不渴或喜少热饮,不烦燥反呆痴,大便数日不下但不燥 结,舌苔白腻。
④ 病程长,缠绵难愈湿热病在其一般演变的过程中,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表现为湿 重热轻;湿热逐渐化燥,出现湿热并重现象,甚则转化为热重于湿 湿热证初起,湿热郁其气分,病变虽以太阴脾、阳明胃为主,但其病 部邪系可弥漫三焦,波及其它赃腑,而出现多种征象,如:肝经湿热 证、肝胆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膀胱湿热证、大肠湿热证、湿热郁于 经络证、湿热弥漫三焦证、湿热化燥证、湿热泄泻证、湿热下痢证、 湿热毒盛证、阳明湿热证、阳明湿热里实证、阳明湿热兼表证、湿热 下注证、湿热下注冲任证、皮肤湿热证、肝胆湿热犯耳证、肉轮湿热 证、气轮湿热证、风轮湿热证、水轮湿热证等大纲之中的小纲证候 另外与之相对应的:湿阻气分证、暑湿困阻中焦证、胆热证、胆郁痰 扰证、湿遏热伏证、热极生风证、暑湿郁蒸证、暑湿挟滞证、太阳热 扰胸膈证、太阴寒湿郁结证、热结旁流证等类似证和疑似证的存在病因病机】:吴鞠通在《温病条辩》讲到,“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 三者的病因都是一样的,同是湿热邪气,湿热病多为冒雨淋湿,或感 受湿热之气所致好发于长夏初秋,此时雨水较多,气侯闷热,湿蒸 热郁,体弱之人每易感受湿热之邪而患本证本病与素体体质有很大 关系,平时脾胃功能不好,动化能力差,更容易外感湿邪。
临床上若 见湿热为患,常须忌食油腻、厚味之品,恐助内湿,应以清淡食品为 宜辩证施治】:由于湿性粘滞难除,故既使是湿温之邪在表,亦决非可望一表而 除或一清而退因此,有“湿温忌汗”之说,大发其汗,常致津液耗 而湿不除故而需通过芳香宣透之法,使腠理疏达,气机畅通,才可 微微汗出而解,庶无湿热稽留之弊湿热初愈之时,往往余邪缠留不 尽,其时既需药治,亦需谨慎饮食《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 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在临床上湿热初愈,其时胃纳转 佳,由于饮食过多,或进厚味过早,往往病情反复,故患湿热重症后, 只可进清淡稀粥之类,经过一段恢复过程,始可酌增饮食《医林绳墨》谓:“如湿胜者,当清其湿;热胜者,当清其热, 不可以热治,使湿愈重;热胜其湿,不可以湿治,使热愈大也然则 初谓其湿,当以利水清湿为要,使其湿不得以成其热也久而湿化为 热,亦不得再利其湿,使热反助其胜也”此乃先贤旧说,虽对湿热 证之湿重热轻,热重于湿等之治法有参考意义,但笔者我认为不为全 对,正确的自当是湿热俱清由于湿热病证,虽有湿热证初起,湿热 郁其气分,病变虽以太阴脾、阳明胃为主,但其病邪系可弥漫三焦, 波及其它赃腑,而出现多种征象,但其治法总离不开分消湿热,既治 湿又治热,即治湿不遗忘治热,治热不忽视治湿。
其中又得分析其湿 重热轻,热重于湿等侧重病情及各种变证并且对于湿热证中的不同 证型在立方遣药时,绝不可平均使用祛湿药和清热药,机械地去进行 治疗,否则不易获得满意的疗效而在于三七或四六开用药,并酌加 兼证药基于上述的认识,湿热证临床上大体治法是:初起内外合邪, 湿遏卫气时,宜芳香宣透以化表里之湿,表证解除后,则宜宣化气分 湿浊,并视症状兼佐清热湿热化热而出现热重于湿,自以清热为主, 兼及化湿湿热完全化热化燥,即以化燥化热论治湿热证的辨证分型,能是医者初步辨别出湿邪与热邪之熟轻熟重, 以便对清热药和利湿药的选用相应地有所侧重辨别湿热之偏轻偏重, 最简单且是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看舌苔;其次问口渴若湿重热轻 者,舌苔白且腻,口淡不渴;湿热并重者,舌苔黄厚腻,口渴不欲饮, 或口渴而喜热饮;热重于湿者,舌苔黄微腻或黄燥不腻,口渴明显而 欲饮清热药与利湿药大多数为寒凉之品,属于“阴柔”之药物,其 性凝重粘滞,守而不走,较难以运化而影响疗效,而且也会影响脾胃 的功能所以,使用此类药物时,应酌情配伍温燥行走之品,如川厚 朴、陈皮、木香、苍术、法半夏、桂枝等属于“阳刚”之药物(即使 属于热重于湿也不例外)。
以促使气机的升降出入,并有助于药物的 运化,同时也保护了脾胃功能,从而提高了疗效这从王孟英的著名 方剂如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等方剂中,即可体会到这一点这是 中医药学家遣方用药的奇妙之举!使用清热利湿药通利小便,难以避 免地会耗伤津液所以,运用清热利湿法时应该适可而止素体阴虚 液亏者慎用本法,或酌情配伍养阴生津之品不兼湿邪或湿邪已化燥 化火者,忌用本法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侯之一,散见在临床各科,出现于多种疾病 之中其临床表现亦各有特点,治法便不尽相同哪么在治湿热病症 时,不仅必须抓住同一病性(湿热)的病证在病因、病位(病位不同, 方证迥异)、病程(病程不同而治有法度)、病理(病理特点不同而 证治有别)、病势(轻重缓急因势利导)、病机等的共性和个性,而 更以辨析其方证之异同;注重疑似证和类证之间的鉴别,以求使湿热 病证在临床辨证论治时医者理法方药客观科学,患者药简效宏湿热 病是有湿邪和热邪所致,所以具有弥漫性,在不化燥这前,是卫分同 病,卫气营血界限不清,所以用卫气营血辩证并不是很好,意义不是 很大,而湿热病变化过程是“始上焦 终下焦””所以三焦辩证对临床 更有指导意义辩证施治】: 湿热病的特点是弥漫三焦,阻滞气机,以某一部位为中心。
有传 变而来,也有邪气直接侵入所以临床用药要兼顾三焦,比如说病在 中焦,它也可向上向下弥漫,所以应适量的加入少量的辛宣芳化药和 淡渗利湿药湿热病始终以脾胃为中心,脾主运化水湿,脾不健运, 湿不可能去,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不管它在哪一焦,都要考虑健脾的 问题,脾的功能恢复了,运化水湿的功能好了,湿邪才能去所要要 加健脾醒胃的药如:茯苓 白术 薏米仁(凡是中焦有水湿的参芪一概不 能用!)醒胃的药如: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砂仁、蔻仁治 湿离不开理气,在湿热的范围内要加理气药有,厚朴、枳实、陈皮、 大腹皮、藿梗另外除湿还要开肺气,杏仁、桔梗但湿热忌升,杏仁 降气桔梗升气,所以桔梗少用辩证再加如下药就可[上焦湿热]: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扬,恶寒重,头身重痛,舌苔腻, 脉濡而来数[法则]:辛温宣透 ,芳香化湿[处方]:藿香 9 克,厚朴 3克,姜半夏4.5 克,赤茯苓9 克, 杏仁 9 克 ,生苡仁12克 ,白蔻仁(后下)1.8 克 ,猪苓4.5 克 ,淡豆 豉 9 克, 泽泻 4.5 克用法:水煎服,一天一剂,两煎混均,分二至三 次服中焦湿热: 上焦湿热不解,既传中焦,另外平素湿盛体质的在感受 湿热邪气的时候,也能直入中焦。
中焦是脾与胃,热入胃湿入脾,所 有的病人表现为湿重,有的病人表现为热重热重还是湿重多取决于 邪气的性质与人的体质[湿重于热]:湿热病初起大多是湿重于热,或是感受的邪气本身 就是湿重热轻表现为身热不扬,脘痞不肌,大便溏滞不爽,口淡不渴,舌苔白腻,脉濡[法则]:辛温开郁苦温燥湿(辛开苦降法)[常用药物]:半夏 、苍术 、白蔻仁 、草果(辛温)、厚朴 、大 腹皮 、陈皮(苦温)[湿热并重]:湿热相互裹结,热煎湿,湿裹热,胶结在一起,临 床表现为身热心烦,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大便溏色黄而臭,汗出热 减,继而复热,舌苔黄腻,脉濡数[法则]:苦寒清燥[常用药物]:黄连、黄芩、枝子[热重于湿]: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脘闷身重,舌苔黄而 干燥,脉洪数或滑数[法则]:寒凉清热兼以燥湿[处方]:石膏60克,青蒿30克, 白薇30克,桑 叶10克,赤 芍10克,柴胡10克,荆芥9克,黄连6克,山楂15克,神曲15 克,槟榔9克,花粉 1 5克,大青叶30克,知母10克,半夏10克用法:水煎服,一天一剂,两煎混均,分二至三次服[下焦湿热]:下焦主要是大肠和膀胱两个脏器,主大小便,气机 不通而大小便不畅或不通。
[法则]:淡渗利湿[处方]:石菖蒲9克,炒栀子9克,鲜竹叶9克,牡丹皮9克, 郁金6克 ,连翘6克 ,灯心6克 ,木通4.5克, 竹沥(冲)15克, 玉枢丹(冲)1.5克用法:水煎服,一天一剂,两煎混均,分二至三次服[三焦湿热]:湿热合邪内犯阳明太阴,阻于中、逆于上、侵于下, 弥漫于三焦而致上焦清肃、中焦升降、下焦排泄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以 胸闷、腹胀、泛恶、身重、溲赤、便溏,舌苔灰白或黄腻为主症的证 候胸膈痞闷、脘腹胀满、身体重痛、发热烦渴、恶心呕吐、大便不 爽或溏泄、小便短赤、汗出、舌苔灰白或黄腻、脉濡滑等湿热之邪 多自口鼻侵入,虽亦有因雨露自入者,但为数少,既入人体,均归于 脾胃,常兼少阳、三焦,此由湿热里传,阻碍三焦气化,因其邪热盘 踞之重点不同,表现也不一致湿温病之湿热弥漫三焦证,常见舌苔 灰白、胸脘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尿短等,由热处 湿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邪距中焦阻遏气机,上逆于肺而下阻于 肠所致[法则 ]:苦辛开泄[常用药物]方用杏仁滑石汤:处方:杏仁 9g ,滑石 9g ,黄芩 6g,橘红3g,黄连3g,郁金6g,通草3g,厚朴6g ,半夏9g《温病条辨》)。
若三焦为湿热所郁而以脘连腹胀、大便不爽 为主要症状的,其郁重在中焦,痞塞中焦之气,而令太阴不升、阳明 不降、水谷失运、气滞于中所致,应以苦辛寒法升降中焦被郁之气, 庶可正通邪去,方用一加减正气散:处方:藿香梗 15g ,厚朴 9g, 茯苓皮 9g, 杏仁 9g,陈皮9g,神曲6g,麦芽6g,茵陈9g,大腹皮9go(《温病条辨》)湿郁三焦而以脘闷便溏、身重、苔白、脉濡 滑或模糊为主要特点的,为湿热内郁中焦而外走经络所致,身重且痛、 脉象模糊即为湿痹经络,经气不通的表现,应苦辛淡法化湿理气、宣 通经络,方用二加减正气散:藿香梗 9g, 陈皮 6g ,厚朴 6g ,薏苡仁 9g,茯苓皮9g,木防己9g《温病条辨》)湿郁三焦而己见舌黄脘闷症状的,为中上焦 之气机不宣,秽湿渐从热化所致,此时则宜苦辛寒法宣肺理气,泄热 渗湿,方用三加减正气散:藿香9g,茯苓皮9g,厚朴6g,陈皮6g , 杏仁9g ,滑石15go(《温病条辨》)药物禁忌】:① 忌大汗(麻桂类)宜小汗法“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 士〃言^ o② 忌大下可配合下法“下之则洞泄”③ 忌滋补(参地冬类)“润之则病深不解”④ 忌温补(参芪类)“炉烟虽息,灰中有火”。
其它疗法】:1•刺法:针刺少商、曲池、委中,或舌下青筋、黑筋处出血治 霍乱、绞肠痧2.体针: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吐甚加合谷,泻甚加天枢, 腹痛加公孙穴,用泻法,治霍乱预防保健】:湿热初愈之时,往往余邪缠留不尽,其时既需药治,亦需谨慎饮 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