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新福利经济.ppt
43页第三节,新福利经济学,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区别?,按照保罗-萨缪尔逊的说法,区分福利经济学本质上是对: 帕累托和庇古两者所做的一种比较 那么,他们的区别在哪呢?,庇古的生平,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出生在英国一个军人家庭他是这个家庭的长子青年时代入剑桥大学学习最初的专业是历史,后来受当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影响,并在其鼓励下转学经济学毕业后投身于教书生涯,成为宣传他的老师马歇尔的经济学说的一位学者他先后担任过英国伦敦大学杰文斯纪念讲座讲师和剑桥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他被认为是剑桥学派领袖马歇尔的继承人当时他年仅31岁,是剑桥大学历来担任这个职务最年轻的人他任期长达35年,一直到1943年退休为止退休后,他仍留剑桥大学从事著述研究工作另外他还担任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经济学会名誉会长、英国通货外汇委员会委员和所得税委员会委员等职他的著作很多,比较著名的有:《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产业波动》(1926)、《失业论》(193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1938)、《就业与均衡》(1941)等。
代表作《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庇古最著名的代表作该书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它将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系统化,标志着其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它对福利经济学的解释一直被视为“经典性”的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福利经济学》共四篇第一篇,“福利与国民收入”;第二篇,“国民收入的数量和资源在不同用途间的分配”;第三篇,“国民收入与劳动”;第四篇,“国民收入的分配”庇古认为,《福利经济学》一书的目的,就是研究在现代实际生活中影响经济福利的重要因素全书的中心就是研究如何增加社会福利庇古税方案,在195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庇古先生提出了“庇古税方案”,提倡对有正外部性的活动给与补贴庇古因“庇古税”享誉后世帕累托生平,1848年7月15日维弗雷多·帕累托生于巴黎原籍利古里亚,18世纪初进入贵族阶层,属热那亚的贵族阶层 1811年,祖父帕累托爵士被拿破仑封为帝国男爵 1850年前后,帕累托一家返意大利学完传统的中等教育课程后,在都灵的综合技术大学攻读理科 1869年帕累托写了一篇论文,题为《固体平衡的基本原则》,并作答辩 1874 -1892帕累托迁居佛罗伦萨。
在铁路公司当工程师,后成为意大利铁路公司的总经理因务需要,他到国外特别是英国旅行亚当·斯密学会;反对意大利政府的国家社会主义、保护主义和黩武政策的运动民主主义者,拥护不妥协的自由主义 1882年参加皮斯托亚选区议员竞选,没有成功 1889年娶原籍俄国的亚历山大?巴枯宁为妻 1891年帕累托读了马费奥.潘塔莱奥尼的《纯粹经济学原理》开始对经济学产生兴趣 1892年瓦尔拉推荐帕累托接替他在洛桑大学开设政治经济学教职 1893年帕累托被任命为洛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这时,他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并发表作品 1896年在洛桑用法文发表《政治经济学讲义》1898年帕累托继承了一位伯父的大笔财富他在瑞士家中接待一些意大利社会主义者,他们在逃避国内的镇压 1901年帕累托适居莱芒湖边日内瓦州塞利涅的“安哥拉”别墅这时他的思想更趋保守,更敌视没落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接待大量反政府异议者前往巴黎, 在高等研究学院授课他的妻子离他而返回俄国帕累托立即要求离婚 1902年起,他就与让娜.雷吉斯同居,直至逝世前不久才与她结婚《普遍社会学》一书是献给她的 1901年《社会主义体制》用法文在巴黎发表。
1916年帕累托最后一次系统讲授社会学课程《普通社会学》在佛罗伦萨出版 1917年帕累托在洛桑大学参加庆祝他任教二十五周年纪念大会 1920年《事实与理论》在佛罗伦萨出版,这是一本主要由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府文辑成的集子 1921年《民主制的变革》的米兰出版 1922年为了抗议瑞士社会主义者倡议提取财产税,帕累托在迪沃那住了几个月年终时,他同意出任(B.墨索里尼的)意大利政府驻国联代表 1923 被任命意大利王国参议员他在《等级体制》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表示归附法西斯主义,但要求法西斯主义自由主义化 1923年8月19日死于塞利涅,并葬于该地学术成就,帕累托法则 又称80/20法则, 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发现的,最初只限定于经济学领域,后来这一法则也被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且深为人们所认同帕累托法则是指在任何大系统中,约80%的结果是由该系统中约20%的变量产生的例如,在企业中,通常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项目或重要客户;经济学家认为,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心理学家认为,20%的人身上集中了80%的智慧等具体到时间管理领域是指大约20%的重要项目能带来整个工作成果的80%,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工作的头20%时间会带来所有效益的80%。
帕累托法则对我们的启示是:大智有所不虑,大巧有所不为工作中应避免将时间花在琐碎的多数问题上,因为就算你花了80%的时间,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出色地完成无关紧要的工作是最浪费时间的你应该将时间花于重要的少数问题上,因为掌握了这些重要的少数问题,你只花20%的时间,即可取得80%的成效工作中我们要学会“不钓小鱼钓鲸鱼”,如果你抓了100条小鱼,你所拥有的不过是满满一桶鱼,但如果你抓住了一条鲸鱼,你就不枉此行了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的定义: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 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帕累托最优是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的, 维弗雷多?帕累托在他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 如果一个经济制度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
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制度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帕累托效率,对资源配置含义的最严谨的解释,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菲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做出的按照帕累托的说法,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如果想让某个社会成员变得更好,就只能让其他某个成员的状况变得比现在差即如果不让某个人变差就不能让任何人变得更好,人尽其才,物尽其 用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就是最有效率的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而使某人境况变好的,而不使其他任何一个人情况变坏,那么说明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是缺乏效率的这就是著名的“帕累托效率”准则 所以,不同系列的帕累托状态之间不可以比较 因此,帕累托最优可能意味着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极端的,一个人得到所有的收入,另一个人一无所有,也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效率也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帕累托改善,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 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应用 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帕累托改进,所谓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命名的,并基于帕累托最优(PARE-TOEFFICIENCY)基础之上帕累托最优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福利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另外一方的福利;而帕累托改进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帕累托改进可以在资源闲置或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实现在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一些人可以生产更多并从中受益,但又不会损害另外一些人的利益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一项正确的措施可以消减福利损失而使整个社会受益 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是微观经济学,特别是福利经济学常用的概念福利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定理就是所有的市场均衡都是具有帕累托最优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通常的情况是有人有所得就有人有所失,于是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补偿准则”,即如果一个人的境况由于变革而变好,因而他能够补偿另一个人的损失而且还有剩余,那么整体的效益就改进了,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的另外一个著名的准则卡尔多-希克斯改进(KALDOR-HICKSIM-PROVEMENT) “帕累托改进”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指在某种经济境况下如果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或交换,至少能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而不会降低所有其他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
帕累托改进:如果对某种资源配置状态进行调整,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状况至少不变坏,符合这一性质的调整被称为帕累托改进最本质区别,庇古:“福利经济学之父”理论基础是: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法,帕累托:新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提出序数效用论,并借助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提出并论证了“帕累托最优”理论,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西方经济学普遍使用的概念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可以加总求和的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为效用单位(Ut ility unit)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基本观点 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分析方法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欲望——消费的动机;满足——消费的结果;效用——满足程度的度量 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标 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 1、是中性的 2、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对效用的理解——《钻石和木碗》,一个穷人家徒四壁,只得头顶着一只旧木碗四处流浪 一天,穷人上一只渔船去帮工不幸的是,渔船在航行中遇到了特大风浪,船上的人几乎都淹死了,穷人抱着一根大木头,才得幸免遇难 穷人被海水冲到一个小岛上,岛上的酋长看见穷人头顶的木碗,感到非常新奇,便用一大口袋最好的珍珠宝石换走了木碗,派人把穷人送回了家 一个富翁听到了穷人的奇遇,心中暗想,一只木碗都能换回这么多宝贝,如果我送去很多可口的食物,该换回多少宝贝!”于是,富翁装了满满一船山珍海味和美酒,找到了穷人去过的小岛 酋长接受了富人送来的礼物,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声称要送给他最珍贵的东西富人心中暗自得意一抬头,富人猛然看见酋长双手捧着的“珍贵礼物”,不由得愣住了!,《最好吃的东西》,免子和猫争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免子说,“世界上萝卜最好吃萝卜又甜又脆又解渴,我一想起萝卜就要流口水猫不同意,说,“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老鼠老鼠的肉非常嫩,嚼起来又酥又松,味道美极了!”免子和猫争论不休、相持不下,跑去请猴子评理。
猴子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瞧你们这两个傻瓜蛋,连这点儿常识都不懂!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是桃子!桃子不但美味可口,而且长得漂亮我每天做梦都梦见吃桃子免子和猫听了,全都直摇头那么,世界上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吃?,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