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中医“证素”研究【医学专业论文】.doc
5页1中医“证素”研究【摘要】 “证素”是“证候要素”的简称,由病性和病位两大部分构成,从“证素”研究成果和中医基础理论来看, “证素”即是“证候元素” ,是构成病机和病名的组成部分,由于研究对象不同,所占的地位可能不相同 “证素”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存在差别,侧重点不同,前者重在辨证体系的完善,后者重“证素”在临床各方面研究中的运用和结合文章总结了近年来证素研究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评述,提出个人见解关键词】证候病机证素中医学所说的“证”是一个非线性的开放复杂系统,中医的“辨证”属于认知科学、思维科学,在揭示辨证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是完善辨证方法、提高辨证水平的需要和有效途径朱文锋[1]在建立辨证新体系时引入“证素”的概念,初步制订了病位类约 30 项,病性类约 60 项,阐述了他们的特点和意义王永炎等[2]也提出证素和证素靶位的提取具有重要的意义张启明等[3]认为证候要素具有以下 3方面的特性:组成证候的最小单元;每一证候要素都有不同于其他要素的特异性症状;临床所见的所有证候都可由证候要素组合而成证素”是“证候要素”的简称,是证候辨识的病变本质,主要指辨证所确定的病性与病位,在文献中还有一个概念是辨证要素,是指确定某一证型或者“证素”的主要证候,两者存在差别,前者更具备元素的性质,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中可能具有相对重要的“证素” ,但“证素”的原始研究不应该具有轻重之分,因此称其为“证候元素”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病性与病位一起构成病机,也可以直接代表病机,与病位相比,病性更加复杂,在临床组合中,病位与病位,病位与病性之间有“1+1=2”可能,但病性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线性理论往往不易解决。
证素”的研究目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经验1 临床研究马斌等[4,5]对中风恢复期和发病后 7d 与 14d 的中医“证素”研究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提取法简化辨证要素后,再采用分别聚类的方法获得不同阶段疾病的主要病机要素和病机转化特点 “证素”研究结果表明疾病存在疾病病机(血淤)和病情病机(恢复期以气虚、阴虚为主,急性期以痰热为主)的差异谢颖祯等[6]对发病 72h 内入院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患者进行证候动态多时点回顾性评价,结果风、火、痰、瘀是中风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中风病始发风证突出,中经络兼瘀,中脏腑兼痰兼火,3~7d 之内达到高峰,风证在 3~7d、痰火证在 7~14d 逐渐减少,第 7~14 天以痰瘀证为主,中经络者瘀证明显,认为中2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组合及演变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密切相关王忆勤等[7]临床调查患者证候,根据专家评分意见得到具有辨证意义的主要症状,进行“证素”分析,得到病性要素 5 类和病位要素 3 类,聚类分析得到病位要素 3类,与人工分类相同,虚性证候 3 类分别为全身、虚寒、舌象,实性证候 3 类分别为湿、热、气机不利,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20 个主成分与脾胃湿热和脾虚湿阻两型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预测正确率分别为 91.5%和 75.4%。
2 文献研究李志更等[8,9]通过慢性肾功能衰竭文献 3272 篇总结中医证型 495 个,进行归类后为 148 个, “证素”37 个,病位类证候要素频数排前 3 位的是肾、脾、肝,所占频率分别为 16.74%,12.43%,5.35%,病机、病性类证候要素频数排前3 位的是湿、阴虚、阳虚,占频率分别为 13.13%,12.64%,10.83%,在所有证候要素中频数排前 3 位的是肾、湿、阴虚主要症状 172 个,舌象 11 个,脉象 18个,与一般症状相比,舌脉相对统一,淡白舌占舌色总频数的 50.4%,胖大舌占舌形舌态总频数的 40.8%,腻苔占舌苔总频数的 26.2%,细脉占脉象的 33.22%病性类证候要素与文献中出现的症状进行回归分析,频数居前 4 位的证候要素(湿、阴虚、阳虚、气虚)的主要症状与主观判断相似 “证素”的研究使证候简单化,但对于一种疾病较少的“证素”不能涵盖全部病机赵燕等[10]通过研究抑郁症文献 65 篇获得疾病的主要证型 75 个,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占前四位,共计 72 次,提取“证素”33 个,病位类 10 个,肝、脾、心、肾,占总频次的 92.1%,病性类 22 个,气滞、气虚、阴虚、血虚,占总频次 64.1%。
与慢性肾衰的研究相比,这一结果稳定性好,与疾病本身特点和病机变化的复杂程度有关衷敬柏等[11]对冠心病心绞痛 2689 例文献研究结果 7 个实性证候要素和 3 个虚性证候要素涵盖全部病例,实以血瘀、痰浊、气滞为主,虚以气虚、阴虚及阳虚为主,与传统理论吻合,采用不同“证素”组合可以得到疾病的具体证型,但不能概括临床全部证型,体现出“证素”组合的复杂性,组合过程中遇到的非相加关系可能导致理论研究和临床不一致郭蕾等[12]从相关文献中总结证 4232 个,Logistic 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变量(证候因素),获得变量出现的频率和百分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29 个证候要素归属于 6大类,可以涵盖大部分的病例外感六淫出现频率为 30%,内生五气为 36.3%,毒痰水合计 20.6%,三类合计为 86.9%,其中与气、血、阴阳相关的证候占总数的 78.6%,此三者可以作为与证候高度相关的因素这就表明了病性要素在日常辨证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是由于病性辨证决定了疾病的基本病机和临床用药的根本原则尹英杰等[13]通过整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文献 274 篇,得到 116个证候,前 9 位分别是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中焦湿热、瘀血阻络、肝胆湿热、湿热蕴结、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这 9 个证候的累积频率为61.57%拆分证候得出 14 个证候要素,其中 5 个病位肝、脾、肾、胃、胆,9个病性气虚、阴虚、阳虚、气郁(气滞)、血瘀、血虚、血热、湿、热张启明等[3]研究宋、元、明、清及近代的 156 名中医临床名家专著,得到病因共计 12个,采用非条件 Logistic 多元逐步回归,以某一外感病因为对象,817 个常见临床症状为候选症状,统计筛选出诊断该病因的主要症状和特异性症状,分别建立 12 个外感病因的判别方程,结合临床意义和预测准确率认为风邪、寒邪、热3邪、湿邪、燥邪、疠气、外毒、疟邪和内伏风邪是外感病因的证候要素3 相关关系研究蔡秋梅等[14]以加权求和浮动阈值运算的方法进行辨证积分计算及分组处理,对阴虚、阳虚证与血尿酸的相关性做了分析,阴虚证与血尿酸有相关性,阴虚和阳虚证无病变组与病变组血尿酸有显著差异,但阈值范围重叠较大,不具有临床诊断价值,轻度病变组与其他两组血尿酸无显著差异王玲等[15]对肝硬化的形态学变化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研究显示瘀、郁证与肝硬化确诊有明显的关系,而湿、热要素与疾病的进展有关,为辅助该病的诊断和中医治疗提供帮助吴同玉等[16]观察 272 例健康体检者,采用“证素”辨证,分析各个“证素”积分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西医肝功能的相关性,发现肝(病位)与血虚、阴虚、气虚、阳虚、气滞、血淤、湿、热显著正相关,肝与肾、目正相关,与脾正相关,与胃、心正相关,中医的肝与西医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说明中医学所指的肝更注重功能,与机体的气、血、阴、阳以及脏腑官窍等联系密切,体现整体性和联系性,而与西医肝功能的各项指标关系则不明显,其中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与前两者相比,吴氏的研究结果可能与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健康人群有关,另外在相关性研究的过程中, “证素”选取的是否恰当、准确可能直接影响其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相关关系4 数学模型研究刘延华采用决策树的方法获得 2 型糖尿病中医“证素”及其下属症状的模型,得出各“证素”的下属症状及其对该“证素”的贡献度,糖尿病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阴虚、阳虚、热盛、血淤、湿及湿热等;病位“证素”主要有脾、肾、肝,决策树方法运用于 2 型糖尿病“证素”的研究,简化了糖尿病气虚和燥热的现行诊断标准[17] 贝叶斯网络可根据先验知识和现有的统计数据,用概率的方法对未知事件进行预测,它以直观的图型方法描述数据间的相互关系,用概率测度的权重表达多个变量间的时序关系、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等多种依赖关系朱文锋等[18]采用贝叶斯网络以中医肺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证候-证素-证名的诊断模型,结果与专家预测诊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提出该方法是通过“证素”辨证完善临床辨证体系的有效途径5 展望“证素”的研究在中医证候学研究的领域还是刚刚起步,应将证候学的研究从“证素”的角度深入开展下去针对一种疾病还是某一阶段进行“证素”研究主要取决于疾病病机的复杂程度和临床特点,建立在临床经验和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积极引进复杂性系统科学的理念和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证素”辨证的复杂性机制和规律,更易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目前关于中医辨证的专著和国家行业标准已经逐步制定,但有关“证素”研究还是初级阶段,临床科研人员需要结合临床实际开展不同病种的“证素”特征研究,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则需要总结和提炼临床研究的成果,逐步形成“证素”辨证的标准、量表和专著,为临床科研和治疗提供依据4符合某一“证素”的症状很多,作为“证素”的诊断体系应有“最低标准” ,也就是开展较少症状甚至单一症状“证素”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借鉴成熟的“证素”研究成果,如血瘀证、湿证、热证,中风病的痰证、风证等,探讨证素在不同疾病中的动态组合规律,研究证候与疾病关系,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临床开展个体化的治疗,提高诊治水平具有重要价值证素”的研究是临床和文献中复杂无序的证候学资料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可以实现“基本病机”和“证候病机”的比较研究, “证素”的研究很可能成为临床证候现代机理和微观化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否将理化指标纳入“证素”的范畴目前还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参考文献】[1]朱文锋.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6):38.[2]王永炎,张启明,张志斌.证候要素及其靶位的提取[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1):6.[3]张启明,王永炎,张志斌,等.外感病因中证候要素的提取[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5):339.[4]马斌,高颖.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7,39(1):27.[5]马斌,高颖.中风病发病第 7 天和第 14 天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初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61.[6]谢颖祯,邹忆怀,马洪明,等.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候要素的动态比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0):746.[7]王忆勤,郎庆波,李果刚,等.慢性胃炎中医湿证证候诊断标准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1):975.[8]李志更,王天芳,赵燕,等.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见证候与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分析比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52.[9]李志更,王天芳,赵燕,等.慢性肾功能衰竭辨证中常见中医症状、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分析及其相关性初步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60.[10]赵燕,王天芳,于春光,等.抑郁症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J].中医杂志,2006,47(9):691.5[11]衷敬柏,董绍英,王阶,等.2689 例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的文献统计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5):100.[12]郭蕾,王永炎,张俊龙,等.关于证候因素的讨论[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7):643.[13]尹英杰,万霞,胡立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与证候要素文献数据库的建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9):607.[14]蔡秋梅,李灿东,黄守清.阴。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