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味散偏汤治疗小儿发作性头痛88例.doc
2页加味散偏汤治疗小儿发作性头痛 88 例【摘要】目的:观察加味散偏汤治疗小儿发作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8 例患儿均予以加味散偏汤煎服,并根据中医辨证加减药物,7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 34 例,显效 40 例,有效 12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97.73%结论:加味散偏汤治 疗小儿发作性头痛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发作性头痛 加味散偏汤 小儿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8 例均为 2003 年至 2005 年我院门诊患儿,均符合 发 作性头痛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48 例,女性 40 例;年龄 3 ~15 岁,其中 3~6 岁 13 例,7~15 岁 75 例;病程 1 月至 5 年,平均 0.5 年,其中小于3月 19 例, 4~6 月 46 例,7~ 12 月 14 例,1~3年8例,4~5年1例;既往有 1~3次高 热惊厥史 15 例,有高热惊厥家族史14例,有发作性头痛家族史10例1.2 临床表现发作性头痛发作次数和时间无规律性54例频发(每日数次或数日1次);持续时间 < 0.5 h 34例,0.5 ~ 1.0 h 36例,1.1 ~ 2.0 h 11例,2.1 ~ 24.0 h 5例,> 24 h 2例;头痛性质为不固定的钝痛20例,单侧或双侧颞部针刺样或跳动样疼痛41例;中等程度头痛35例(可忍受,不哭 闹), 严重头痛16例(发作时烦 躁、哭闹、 摇头、扯 头发,甚至用 头撞物)。
12例伴有前驱症状,如视物黑朦、闪光、暗点及视物变形,肢体、面部麻木,感觉异常35例有伴随症状,其中呕吐18例,腹痛10例,疲劳感7例患儿均进行详细的内科系统检查,其中包括神 经系统检查,12例曾做过眼科检查,18例曾做过耳鼻喉科检查,均未发现与头痛有关的器质性疾病15例做脑电图未发现癫痫波,TCD示30例大脑前、中、后动脉和/或基底动脉血流不同程度增快 发作期检查16例,其中15例大脑中动脉和/或基底动脉血流明显增快,1例血流减慢8例做头颅CT 检查,均正常1.3 治疗方法基本方:川芎15 ~ 30 g、白芍10 ~ 15 g、白芥子3 ~ 6 g、白芷3 ~ 9 g、柴胡6 ~ 9 g、细辛1 ~ 3 g、蔓荆子6 ~ 9 g、当归6 ~ 9 g、蜈蚣1条若因感受风寒而发,可加 荆芥、防风;风热头痛加石膏、菊花;风湿头痛加羌活、独活;血虚加生地黄; 肾虚 头痛加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痰 浊头痛加半夏、白术、天麻;拘挛掣痛加胆南星、僵蚕;头后及颈项痛加葛根; 巅顶痛加藁本;眼痛加白菊花2、结果2.1 疗效标准用药7d后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为治愈, 头痛及伴随症状 显著减轻为显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有所减轻为有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无改善 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治愈34例,显效40例,有效12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7.73 %3、典型病例吴某,女,12 岁,学生,2004年6月18日就诊 头痛反复发作2年余,曾就诊于多家医院,查TCD示大脑前、中、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不同程度增快(发作时检查)经脑彩超、脑CT、脑电图、颈椎X光片等检查均无异常,曾服麦角胺、去痛片、丹参片、西比灵等药物和用针灸、按摩、理疗等治疗,疼痛虽有所缓解,但仍常反复发作症见:头顶部持 续疼痛, 时轻时重,重则痛如锥刺,固定不移,烦躁哭闹,伴呕吐痰涎,无发热、抽搐,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查体无阳性体征,BP 90/60 mmHg四 诊合参:证属风痰血瘀阻滞脑络,不通则痛治宜祛风散寒,通络祛瘀,蠲痰利窍故以基础方加藁本15 g为引经药,水煎服,1日1剂,分3次口服连服7剂6月25日复诊, 头痛及兼症显著减轻,继服7剂7月3日复诊,头痛及兼症均消失,嘱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4 讨论发作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 发病,其 发病机制目前不甚明了,病因尚不清楚,多认为与神经递质和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血小板凝聚性增高有关,凝聚的血小板分解释放大量的5- 羟色胺引起颅内外血管异常收缩和舒张,从而产生神经 血管功能障碍。
TCD 检查亦表明发作性头痛患儿脑血流不稳定降钙素相关肽(CGRP)是一种中枢血管活性肽,具有 强烈的舒张血管的作用,刺激三叉神经导致发作性头痛的发生,为发作性头痛的促发因子故改善血小板凝聚性、降低血浆CGRP含量是治疗发作性头痛的关键西医对该病的治疗多采用扩张血管的药物, 疗效不甚理想中医学认为,头为元神所居、 “诸阳之会”、 “清阳之府”,又为 髓海所在之处,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 头六淫之邪外袭,上犯 巅顶,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之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导致头痛,因此治疗应当分清外感与内伤外感易愈而内伤缠绵难愈内伤 多属虚证,且 夹瘀夹痰,为风痰瘀血阻滞清窍,络脉失养之偏正头痛,治以祛风散寒、通络祛瘀、蠲痰利窍散偏汤源自清·陈士铎《辨证录 》 一书,用于治疗“半边风”,即今之偏头痛加味散偏汤为原方加味更量而成方中川芎味辛性温,祛风寒、化瘀通络、止痛,且辛香走窜,可上通于巅顶,下达于气海,为君药当归养血活血,功专通经止痛,辅川芎增强止痛之效,抑川芎辛窜太过之弊;白芷、 细辛、蔓荆子辛散上行,祛风散寒,加强川芎疏散之力,兼有调气之妙,共为臣药蜈蚣通 络搜风,乃本方行军破敌之先行,止痛获效之上品;柴胡引 药入少阳胆经,且可载药升浮,直达头面;白芥子引药直达病所,兼有通窍蠲痰之功;白芍敛阴而防辛散太过,又有 缓急止痛之长 ,皆 为佐药。
使以甘草缓解急迫,调和诸药诸药相合,既能疏散风寒,又能通络祛瘀、祛痰通窍附】散偏汤 【方名】散偏汤《辩证录》卷二方【处方】川芎(30g)白芍(15g)白芷(10g)白芥子(10g)柴胡(10g)制香附(10g)郁李仁(6g)生甘草(3g)【用法】每日 1 次,水煎服,分 2 次服,发作期可分 3~4 次服用连续服用 15 天为 1 个疗程一般服用2~3 个疗程服药期间嘱病人 暂停服用牛奶、蛋 类食品适用病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气滞血瘀型)发作性头痛,大多数为一侧,个别为两侧,呈较剧烈的胀痛、跳痛和刺痛,持续时间数小时或 1~3 天,反复发作, 间隔数日或数周不等因情绪波动,疲劳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并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目胀,心烦易怒,胃 纳不振等症状,约半数患者舌边尖见瘀点或瘀斑,舌苔薄白居多,脉象多弦散偏汤医案】 偏头痛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头痛,作止无常,或左或右,遇风易触发或加重, 经久不愈,符合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征,故属于中医“ 头风 ”范畴 头为诸阳之会,居高 巅之位,惟风邪可到, 审证 求因,可知偏头痛多由风邪所致清代医家陈士铎阐述偏头痛病因病机颇有创新之处,所创 制的散偏 汤因疗效显著亦广为后世医家采用。
散偏汤方由“白芍五 钱,川芎一两,郁李仁一钱,柴胡一钱,白芥子三钱,香附二钱,甘草一钱,白芷五分 ”组成,陈士铎在《辨证录》中指出:“ 毋论左右头疼,一剂 即止痛,不必多服夫川芎止 头痛者也,然而川芎不 单止头痛,同白芍用之,尤能平肝之气,以生肝之血肝之血生,而胆汁亦生,无干燥之苦,而后郁李仁、白芷用之,自能上助川芎,以散头风矣况又益之柴胡、香附以开郁白芥子以消痰,甘草以调和其滞气,则肝胆尽舒而 风于何藏?故头痛顿除也惟是一二剂之后,不可多用者,头痛既久,不独肝胆血虚,而五脏六腑之阴阳尽虚也若 单治胆肝以舒郁,未免 销铄真阴,风虽出于骨髓之外,未必不因劳因感而风又入于骨髓之中故以前方奏功之后,必须改用补气补血之剂,如八珍汤者治之,以 为善后之策也 ”可见,陈士铎重视“郁气不宣 ”在偏头痛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治 疗时也主张“ 解其肝胆之郁气”肝胆郁气得以舒展,则风邪无处可藏笔者运用散偏汤治疗偏头痛,常喜欢加一味土茯苓, 疗效卓著采用土茯苓治疗头痛,是四川省名中医余国俊的经验然而此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药,何以能止 头痛? 余老师引用了徐灵胎关于“药性专长”的一段妙论作为解释:“凡药性有专长,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虽圣人亦必 试验 而后知之……但显其形质气味者,可以推测而知,而深藏于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之。
”案例:王某,女,35 岁患者平素体 质较差,情怀抑郁5 年前出现左侧头痛,反复发作, 缠绵不愈每因受凉、生气而触发或加重,发时痛如锥刺,前 额、眼眶胀痛,左侧面部发红,伴呕吐痰涎常服消炎痛、去痛片等,止痛效果越来越差终日愁苦不已,告假在家休养接诊时察其舌质暗红, 边尖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此为肝胆气郁, 风痰上扰,脉络瘀阻之证治宜疏肝解郁,祛邪通络以 陈氏散偏汤 加减:白芍 30 克,川芎 30 克,郁李仁 10 克,柴胡 10 克,白芥子 10 克,香附 10 克,生甘草5 克,白芷 10 克,蔓 荆子 15 克,菊花 15 克,僵蚕 10 克,土茯苓 12 克,水煎服,每日 1 付服药 3 付后,头痛明显减轻上方去蔓荆子,加当归 30 克、桃仁 10 克、 红花 10 克,续服 6 付, 头痛即止 马东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