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实验探究__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pdf
6页教学设计初稿及课件作业题目:您在”个人研修计划”已经选定了一节课,作为本次研修的教学实践内容请您针对这一节课, 完成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和教学课件初稿,将这一节课的初步成果作为 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 提交 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 包括一份这堂课的” 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初稿和一份与之对应的 教学课件初稿 作业要求:1. 该教学设计初稿和课件应体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2. 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3.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4. 教学设计和课件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请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注:由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5. 请至少查看一位同伴提交的”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在其作品的下方给出您的合理评价和建议 您的同伴会综合考虑这些评价和建议,后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修订温馨提醒:此项不作为考核内容,旨在与同伴分享交流培训成果附件: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平面镜成像姓名:王立英工作单位:榆中县和平中学学科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北师大一、教学内容分析这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 主要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来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探究中,学生先依据生活经验来猜想,然后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教科书中给出了尽量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实验器材,按计划进行实验,采集各种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实验完毕后,各实验小组在全班上交流自己的设计思想和实验结论这种探究方法正是本节教科书的闪光之处,它体现了《标准》中的教育理念: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这种探究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概括、信息交流等能力虚像”和”实像”的概念在”科学窗”中给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科学窗”中也介绍了”对称”的含义,并指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阅读材料”介绍了生活中的球面镜,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球面镜应用有较全面的了解为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本节没有介绍平面镜成像的作图,将教学的重点落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合作交流等认知活动上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补充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并且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3)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找到镜中像的位置4)常识性了解生活中的球面镜2. 过程与方法(1)体验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
2)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3)在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的对称美,并体验到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2)在用多种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后,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同学们对平面成像有比较多的感性经验,由于年龄特点,经验处于表明现象,真正要对平面镜成像要说出更深的认识,这些经验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归纳去认识本节从生活中的平面镜引入课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特别是对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时像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主要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来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实验探究中,学生先依据生活经验来猜想,然后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按计划进行实验,采集各种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实验完毕后,各实验小组在全班上交流自己的设计思想和实验结论这种探究方法基于《标准》中的教育理念: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这种探究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概括、信息交流等能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概念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过猴子捞月的有趣故事引入新课,讲述:本节课主要学习平面镜成像和球面镜的有关知识用我国古代应用妇女应用铜镜或水面成像的事例引入,请几个同学悄悄地照镜子,进行心理暗示,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通过启发、 联想、实践,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明确目标引起注意出示实验器材, 引导学生分析器材在实验中的作用, 然后组织学生制定实验探究方案 明了方法步骤, 两人一组,动手探究,观察分析准备:在纸上的黑白交界处画一线段,把平板玻璃立在交界线上实验步骤: (投影 ) 1.在白纸一方任意位置放一跳棋子,用笔记下棋子的位置,观察玻璃后面的像 ;再用手触摸,感知此棋子是否真实存在2.再拿一张白纸在像的附近移动,观察纸上是否有像; 3.拿另一个棋子放在玻璃后面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重合,记下此棋子的位置 ; 4. 改变棋子的位置,重做实验5. 取下实验用的纸, 沿交界线对折,研究棋子与像的关系。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配合学生找准像的位置:不论从什么角度去观察,寻像的棋子都应与棋子的像在同一位置上,即二者完全重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师先通过课件再现实验过程,然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是虚像, 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学生总结实验数据,相互讨论,然后共享实验成果指 导 学 生 分 析 讨论,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归纳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已有的光的反射规律的基先组织学生巩固” 光的反射规应 用 光 的 反 射 规础上, 从理论上验证平面镜成像原理,例:求作点光源S 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教师重点强调虚像:“S”是反射光线向延长线所形成并能被肉眼观察到,但不能用光屏承接的像律 ” ,然后引导学生一起作图加深对虚像的理解既虚像①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②无法用光屏承接律,作出棋子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这样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学习了新知,又巩固了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光学作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出问题:如图所示让学生把一物品放在接近课桌的地板处,让另一学生从课桌的另一边沿着桌面水平方向看去,利用了平面镜可以看见。
结论: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两人配合,完成如右图所示实验通 过 贴 近 学 生 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明确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的原理: 教师指出利用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可以制作潜望镜学生分析讨论潜望镜的光学原理并进一步完成以下变形的潜望镜的光路图授学生以 ” 鱼” ,不如授学生以“渔”,通过平面镜能够改变光线,让学生能在“异”中求“同”七、教学评价设计1.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则()A.像变大,像与人间的距离也变大B.像变小,像与人间的距离也变小C.像大小不变,像与人间的距离也不变D.像大小不变,像与人间的距离变小思路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是与物体等大、正立的虚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分居在镜的两侧答案: D 2.球面镜有 __________镜和 __________镜两种 __________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__________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思路解析:除了平面镜外,生活中也常见到凸面镜和凹面镜,它们通称球面镜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答案:凸面凹面凹面凸面3.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镜面越大,像就越大B.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就越大C.物体越大,像也越大D.平面镜倾斜一些放置,像变大思路解析:物体在平面镜内成的是和物体大小相等的虚像。
像的大小只取决于物体的大小,与镜面大小、镜面的放置情况以及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故选C答案: C 10 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医生检查病人耳道时,常使用一个凹面镜,这样可以使()A.耳道在凹面镜中成一虚像B.耳道在凹面镜中成一实像C.耳道在凹面镜中成一放大的实像D.较多的光线反射进去照亮耳道思路解析:医生检查病人耳道时,常使用一个凹面镜,这是利用凹面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以使较多的光线能进入耳道,将耳道照亮答案: D 2.“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的青山在平静的水面上清晰地映出“倒影”,则“倒影”是()A.青山的影子B.青山的实像C.青山倒立的虚像D.青山正立的虚像思路解析:漓江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山脚离水较近,所以像离水面也近;山顶离水面较远,所以像离水面也远人站在岸上看到的就是山的倒影答案: C 3.池中水的深度是2 m,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是3.8× 105 km,则月球在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A.3.8×105 km+2 m B.2 m C.4 m D.3.8×105 km 思路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等距此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镜面应指水面而不是池底面。
答案: D 八、板书设计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⑴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⑵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⑶ 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⑷ 像是虚像 ;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3.平面镜的应用⑴ 成像⑵ 改变光路4.凸面镜和凹面镜凸面镜使平行光发散;凹面镜使光线会聚九、实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能直接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相应物体的虚象,并且找到物体和像之间的关系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无法在光屏上会聚成像的,所以是虚象平面镜成像到底有什么特点呢?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体会,知道物像是左右相反的,但是对于物像的大小关系、位置关系确没有感觉,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个课堂演示实验:器材:平板玻璃一块,长短和粗细相同的两支蜡烛,一张白纸,火柴实验步骤: 1、在白纸上固定好平板玻璃,并对平板玻璃的位置作好记号 思考题:为什么选择透明的平板玻璃?这样作有什么好处?)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前的白纸上3、在玻璃上找到蜡烛的像,并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正好放置在像的位置,观察思考题:观察到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蜡烛的像重合说明了些什么?)4、将平板玻璃两侧的蜡烛的位置作好标记。
5、取下蜡烛、玻璃并在白纸上作图来研究物像的位置关系思考题:物体和像在其位置上有什么特点,跟平面镜又是什么关系?)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要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细致地展现给学生看,并且让他们带着思考题去看实验,最后归纳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相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物距等于像距,物像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是一个虚像在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学生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有这样的特点,我本来以为可以用平面镜成像原理来解释,但是发现学生并没有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储备,后来才知道这部分内容不需要学生去证明为什么,只需要掌握通过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即光的反射能够作出物体对应的虚像就可以了,而做出来的虚像就能体现平面镜成像的相关特点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教材的处理要花很多的心思,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要把握教学的度不能为了清楚讲明白一个问题而扩大知识点的难度、深度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