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两个扶贫开发试点经验做法及成效.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aa****6
  • 文档编号:30784554
  • 上传时间:2018-02-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2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两个扶贫开发试点经验做法及成效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提高扶贫开发水平XX 年 8 月,湖北省**县作为湖北省唯一被列入全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后,XX 年又被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 7 个县市脱贫奔小康试点县之一县抢抓难得地发展机遇,首期试点选择在东北部贫困村相对集中连片的宣化店、吕王、丰店、黄站 4 个乡镇,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大板块进行实施,在此基础上,该县 XX年脱贫奔小康试点,又选定宋应线、环河沿线和“宣吕片区” “两线一区”70 个村,开展连片开发综合示范区试点建设通过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以推进“两个扶贫开发试点”统揽全县农村工作全局,大力实施资源整合,有效地破解了扶贫开发资金的“瓶颈”制约,促进了试点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新阶段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和协调推进作出了有益地尝试——强化脱贫动力,创新扶贫参与机制树立“扶贫围绕群众、扶贫依靠群众、扶贫造福群众”的宗旨,在对贫困户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教育的同时,认真寻找合适的途径和方式,组织引导群众自主筹资、投工投劳,积极主动参与到开发扶贫工作中来,使开发扶贫更加真实地反映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形成脱贫的动力机制,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

      如该县吕王镇刘院村在村级组织引导下,成立由在外知名人士、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参加的“新农村建设促进会” ,把农民应有的决策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交给农民,发动群众多方筹资,新建茶叶基地 200 亩、板栗基地 300 亩,使全村经济林面积达 1200 亩,实现了人平 1 亩经济林的目标;新建和整修当家塘 16 口、堰 8 座,新建水泥稻场 3 个,新修通村通湾水泥路 3.8 公里,成为“宣吕片区” “两个试点”的一大亮点目前,试点片区所有村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会” ——强化结对帮扶,创新扶贫责任机制该县实行领导驻村、部门帮扶、党员联户的“三联”机制,试点片区实施工作分别由县“四大家”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建立了1 名县级领导、带领 3 个部门、用 2 年时间、对 1 个贫困村进行帮扶脱贫的“1321”帮扶机制,不脱贫不脱钩全县26 名县级领导分别联系 1 个贫困村和 2 个贫困户,85 个县直部门、48 家企业和 36 个乡镇直单位驻村帮扶,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 2300 多户——强化管理制度,创新扶贫资金监管机制一是实行财务“三专”制对扶贫项目财务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县财政部门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技能强的干部专管连片扶贫开发财务;在金融机构开设扶贫资金专户;结合实际,专门设置一套符合项目管理要求的会计账簿,分村、分项目核算扶贫资金的收付和项目工程进展情况,确保专款专用。

      二是实行项目公示制在项目村专门开辟“扶贫项目公开栏” ,做到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规模、投资额“四上墙”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实行项目责任制县政府与项目所在乡镇、乡镇与村签定项目建设责任书,明确项目乡镇、村工作职责,确保扶贫资金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资金到项目四是实行资金报帐制扶贫资金支出实行资金报帐制,探索建立了“以村为单位,项目为载体,县财政报帐,县审计审核”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新模式,层层审核把关,完善各种手续,确保了工程建设资金及时拨付到位五是实行全程监督检查制由县监察、发改、财政、审计、扶贫办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把行政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对项目实施进度、资金使用、完成情况等实行全程参与、全程监督,避免了扶贫资金被转移、挪用、拖欠和挤占现象的发生——强化各类资金整合,创新扶贫投入机制一是通过项目集中整合部门资金集中整合通村公路、安全饮水、“一建三改” 、消危工程、高产农田、村级办公场所、文化活动室、村级卫生室、中小学危房改造、 “村村通”工程建设项目,支持试点片区建设截止今年 3 月,全县共整合涉农项目资金 8467 万元,带动群众投入建设资金 3190 万元二是依托资源招商引进社会资金。

      坚持引进业主开发与群众自主开发相结合,大力实施“公司联村开发计划” ,招商引进资金 1285 万元,新建板栗面积 4720 亩,开发茶园面积 6050 亩,兴建了一个万头猪场和一个 3000 吨的板栗冷藏冻库三是实行以奖代补带动群众投入对 12 个公路沿线重点村的村容村貌整治每村补助 20 万元;拆旧宅建新房每户补助 500 元,改造危房每户补助 4000—10000 元,建沼气池每户补助 1000 元;对确需建设村卫生室的村补助1 万元,通村公路建设在原来标准基础上每公里再补助 1 万元;对新建板栗基地的每亩补助 200 元,改造板栗基地的每亩补助 30 元;对新建“150”养殖模式的养猪大户每户补助 1 万元,对新建万头养猪场的补助 100 万元;对新建板栗贮藏加工龙头企业的补助 100 万元,对新建制茶中心的补助 20 万元,对新建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的补助 30 万元通过实行分类奖补、差别管理,带动受益群众自筹建设资金 6160 万元截止今年 3 月, “宣吕片区”累计整合各类资金 18972 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试点补助资金1096 万元,涉农项目资金投入 8467 万元,银行贴息贷款1046 万元,招商引进资金 1285 万元,社会帮扶资金 918 万元,群众自筹资金 6160 万元。

      ——强化帮扶重点,创新扶贫服务机制一是开发特色产业基地突出板栗、茶叶、养殖三大产业,坚持引进业主开发与群众自主开发相结合,力求做到产业基地开发连片、成线,让群众在产业基地开发中实现稳定增收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围绕试点片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一建三改” 、乡村清洁和村庄整治工程等,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结合实际,重点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改变村容村貌的文明新风建设;规范有序的民主政治建设;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与以前以村为单位“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模式相比,**实施“两个试点”扶贫开发模式更加注重整合资源,扶持更加集中,帮扶更加有力,群众主动参与意愿更加强烈,这种模式已产生了巨大的聚合效应,取得了多方面的新成效——农民脱贫步伐有新速度通过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 ,截止 XX 年 3 月,**县 19 个重点村共减少贫困人口 2835 人,减幅达 45%,减少的贫困人口数占全县减少贫困人口总数的 22%;绝对贫困发生率由 12.8%下降到7.3%,下降速度比全县平均快 2 个百分点同时,19 个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2160 元增加到 2590 元,增幅达20%,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全县平均高出 4 个百分点。

      与前一轮扶贫开发 18 个重点村扶贫前后农民人均纯收入 17%的增幅相比, “两个试点”重点村的增幅高出 3 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有新改善试点新增高产农田 4000 亩;新建万方塘堰 88 口,整修当家塘堰 106 口,水库除险加固11 座;基本消除水利死角,解决 4.6 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通村水泥路面 128 公里,通村公路水泥化基本实现;农村用电户户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移动信号全覆盖宣吕片区新建村级办公室 68 个、文化活动室 31 个、村级卫生室 61 个、农家书屋 75 个,完成 27 个村的电视光纤工程和 11 个村的卫星直播工程,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 23所,建立寄宿制学校 13 所——脱贫致富产业有新发展一是基地开发连片化,品种质量优质化试点片区新建板栗基地 13600 亩、茶叶基地 9720 亩、药材基地 1247 亩、杨树基地 15900 亩,新发展地膜花生面积 3 万亩,二是发展养殖规模化,养殖管理组织化在扶持发展政策的激励下,试点片区新建万头猪场一个,新建“150”养殖模式猪舍 32 栋,新发展养殖大户 49 户,新增存栏牲猪 23000 头,新增存栏山羊 6000多只。

      三是深度加工龙头化,市场销售专业化为解决片区茶农、栗农卖茶难、卖栗难,以及茶、栗价贱伤农的问题,**县在“宣吕片区”4 个乡镇各建了一个茶叶制作中心,在宣化店镇新建了一个 3000 吨板栗冷藏冻库,同时完善宣化店镇板栗专业市场和黄站镇花生专业市场通过制茶中心、冷库、专业市场,网络片区 6 万亩茶叶、15 万亩板栗和 6 万多亩花生面积,提高制作品质,挖掘深加工潜力,促进市场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村容村貌有新变化 “宣吕片区”建设以来,沿线村累计拆除乱搭乱建 260 处,清运垃圾 50 多万吨,新增绿化面积 8300 平方米,房屋外墙装修涮白 15.2 万平方米,完成“一建三改”生态家园 2000 多户,改造农村危房 364 户两个试点”的顺利实施,不仅促进了项目村向村庄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方向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传播了新信息、新观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推动了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学习文化、崇尚科技、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已成为广大贫困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为贫困群众快富、久富、稳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