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学—天文、地文、仪器》教学课件—04陆标定位.ppt
39页航海学第三章 陆标定位& 第一节 陆标识别& 第二节 方位定位(两方位定位、三方位定位)& 第三节 距离定位& 第四节 方位距离定位& 第五节 移线定位& 第六节 单一位置线的应用(END)第一节 陆标识别&孤立、显著物标利用物标形状、颜色、灯质、相对位置关系等识别利用对景图识别 &利用等高线识别 &利用实测船位识别&利用概率船位区识别(END)利用利用等高线识别等高线识别利用实测船位识别利用实测船位识别利用概率船位区两方位定位& 概念& 定位方法& 两方位观测船位精度& 提高两方位观测船位精度方法(END)两方位定位方法&选择、辨认物标&观测:GB1/CB1; GB2/CB2&求取物标真方位: TB=GB+G=CB+C&自所测物标反方向绘画方位位置线:TB1180;TB2180&标注:观测时间(END) 两方位观测船位精度提高两方位精度方法& 1. 物标选择孤立、显著、准确的近标;-90,一般应满足:30 150& 2. 观测顺序“先慢后快”先首尾后正横“先难后易”先闪后定、先长后短、先弱后强 “测锚位” :先正横后首尾& 3. 尽可能减小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和概率误差(END) 三方位定位& 三方位定位特点:简单直观可以判断OP的准确性& 误差三角形成因& 三方位定位步骤(同两方位定位)& 误差三角形处理(小误差三角形、大三角形)& 等精度情况下误差三角形处理& 提高三方位精度方法(END)船位误差三角形成因& 异时观测;& 方位观测误差;& 罗经差本身误差;& 作图误差;& 物标的海图位置不准所引起的误差。
END)船位误差三角形处理(小误差三角形)& 在大C海图上边长三标两水平角定位)& 措施3:三方位定位-雷达方位、距离定位等(END)措施1:改变罗经差法& 方法:将三条方位线同样作 35的变动 现象:新变大了:变动方向增加了系统误差;新变小了:变动方向减小了系统误差;新消失了:变动方向、大小刚好抵销了原三角形;新倒置了:变动方向减小误差,数量过头了 & 处理: (END)措施1处理方法提高三方位定位精度方法&1. 物标选择孤立、显著、准确的近标;-60/120,一般:30 150&2. 观测顺序“先慢后快”先首尾后正横“先难后易”先闪后定、先长后短、先弱后强&3. 尽可能减小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和概率误差(END)方位定位观测顺序方位定位观测顺序&先测M2:T1P1 方位定位观测顺序&先测M2:T1P1T2P2OP:F1误差:F1B方位定位观测顺序&先测M2:OP:F1误差:F1B&先测M1:T1P1方位定位观测顺序&先测M2:OP:F1误差:F1B&先测M1:T1P1 T2P2 OP:F2误差:F2B方位定位观测顺序&先测M2:OP:F1误差:F1B&先测M1:OP:F2误差:F2B F1BF2B 先慢后快(END)等精度情况下误差三角形处理& 随机误差三角形 反中线交点& 系统误差三角形 分布范围180O:内心 分布范围He且Hd时,D90,一般应满足:30150。
观测顺序“先慢后快”即:先测正横附近距离变化慢的物标,后测首尾线附近距离变化快的物标 尽可能减小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和概率误差(END)第四节 方位距离定位&概念:观测视界内仅有一个可观测物标的方位和距离确定船位方法和过程特点:位置线交角始终等于90;简单、迅速,不需要进行移线定位提高观测船位精度方法:孤立、显著、准确的近标;尽可能减小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和概率误差END)第五节 移线定位&概念&位置线转移方法(直线位置线转移方法、圆弧位置线转移方法、折线位置线转移方法)&单标方位移线定位移线定位方法未估计水流引起的移线船位误差&有准确船位后的单标方位移线定位&特殊移线定位(四点方位法、倍角法、特殊角法)&提高移线定位精度的方法(END)直线位置线转移方法&原理&转移方法在P上任取一点A(通常为P与CA或CG线的交点);自A画CA或CG线的平行线,并截取A点,使AAS过A作P的平行线P,即为T2时刻的转移位置线END)圆弧位置线的转移&原理:转移圆心方法:自物标M起,画CA或CG线的平行线,并截取M点,使:MMS;以M为圆心、D为半径画圆弧即为T2时刻的转移位置线END)折线位置线转移&原理:按“直航线”和“直航程”转移&方法:连接EP1、EP2,与转移前位置线P1交于点A;在直航线上沿前进方向截取A点,使AAS(直航程) ;过A作P1的平行线P,即为T2时刻的转移位置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