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哲学-安史之乱原因研究.doc
10页思想哲学-安史之乱原因研宄摘要: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 转折点,其对唐朝的影响可谓很大,而安禄山对“安史之乱’: 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安禄山的崛起可以说和唐玄宗的 信任有极大的关系,安禄山又是怎么走上不归路的呢?本文 探宄了其中的一些原因关键词:安史之乱唐玄宗安禄山原因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 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__安史之乱由此 开始;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初,史朝义在唐军的追击下走投 无路,穷途自杀__至此,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方结束 安禄山是唐玄宗很信任的一个边将,那么他发动叛乱和玄宗 有什么关系呢?一、唐玄宗的信任按杨国忠的话说:“安禄山终于反了当时安禄山 “恩宠特深,总握兵柄”①,玄宗很信任他安禄山“常与 妃子(杨贵妃)同食,无所不至”②,“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 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③__ 玄宗信任他竟到了这种地步,当别人说安禄山和扬贵妃有丑 闻时仍然不怀疑玄宗还怕外人以酒毒之,遂赐金牌子系于 安禄山臂上每有皇宫召宴,欲沃以巨觥,禄山即以牌示之云:“准敕断酒④可以说安禄山受到的宠幸无人能比,连 杨贵妃的兄弟杨国忠也难望其项背。
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 出,安禄山不简单__竟然可以获得皇帝如此的信任,这也 是他的厉害之处之一面对这样的对手,杨国忠很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尽 管扬国忠从侍御史做到宰相,“凡领四十余使,又专判度支、 吏部三栓”⑤,还是认为安禄山跋扈,想要扳倒他于是杨 国忠“屡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状”⑥,说安禄山要谋反,无奈 唐玄宗愣是不信杨国忠的话杨国忠还真的是“无学术拘 检”⑦,认为安禄山要谋反,皇帝不相信,好好备战也就是了, 但作为朝廷的大员偏偏只顾自己的争权夺势,不了解大局不 说,还看不清局势,可以说是整个唐朝的悲哀杨国忠没其他的办法,只是屡次上奏玄宗说安禄山必反, 还对玄宗说如果召安禄山进朝,“召必不至”⑧哪知道安 禄山听到皇帝召见立马就进京安禄山见杨国忠出招,于是 也反击了,在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正月,安禄山在华清 宫拜见玄宗后,哭着对玄宗说:“臣蕃人,不识字,陛下擢臣 不次,被杨国忠欲得杀臣⑨安禄山很聪明,在玄宗面前装可怜,说自己没什么本事却得到皇帝如此重用厉害,安禄山拼命说自己其实没什么用处,有今天的成就全是靠玄宗 的信任,借此表忠心、表决心,于是玄宗越来越信任他本 来嘛,杨国忠说安禄山必反,不敢进京,现在人家朝圣了,你还有什么好说?杨国忠苦苦相逼,安禄山不反也要给逼得反 安禄山造反,杨国忠要承担很大责任。
安禄山毕竟也害怕,在三月一日归范阳的时候“快马加鞭,疾行出关,日行三 四百里”⑩而在这以后,只要有人说安禄山要谋反,唐玄宗必定大怒,而且派人把说话的人绑给安禄山安禄山获宠到了如此的地步如果这时候玄宗知道禄山是逃出京城 的,恐怕也会怀疑他做贼心虚如果杨国忠有远见,在安禄 山拜见玄宗时下手摆平他,也就没有以后的事情了,但偏偏 扬国忠只知道说安禄山必反而不知道行动但是,唐玄宗还 是愿意相信安禄山也许是玄宗察觉到什么,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 又召安禄山进京,这次安禄山害怕了,托疾不至玄宗还想 赐婚给他儿子安庆宗,还手诏安禄山观礼{11},不料安禄山 很快就推辞了玄宗说要赐婚给他儿子,为了方便,就在京 城举行婚礼按常理说,皇帝这么信任安禄山,让他随意进 出宫门,还赐婚给他的儿子,他高兴还来不及,但是他却推 辞,可以说禄山在这个时候的表现已经不正常了并且,安 禄山“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彀为保守 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 U2}作为一个防御少数 民族的节度使,有些防御措施也可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 “深挖洞,广积粮”却有造反的嫌疑因此这时候玄宗应该 有行动去遏止他才对,偏偏玄宗无所为__安禄山造反,玄宗过失实在太大。
安禄山做得如此过火却没人阻止他,足见 他在朝廷的眼线已有很大的作用__这也是安禄山的厉害 之处此时的玄宗已经没有开元初的胸怀天下了,当初唐明 皇忧勤国政,谏无不从,现在竟连身边的定时炸弹也没发现再说说安禄山的出身安禄山“本无姓氏,名乳荦山”{1 3},可以说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等到他长大的时候, “解六蕃语” __懂得六种蕃族语言,“为互市郎” {14}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安禄山到张守珪军中偷羊被发现, 张守珪抓住他后想打死他,安禄山大喊一声:“大夫不欲灭 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 {15}张守珪见安禄山长得又白又 胖,觉得他说的话又有道理,就放了他,还命令他“与乡人史 思明同捉生,行必克获,拔为偏将” {16}安禄山可以说是 个将才,他“素习山川井泉,常以麾下三五骑生擒契丹数十 人,守珪转奇之,每益以兵,擒贼必倍,所向无不披靡珪遂 养为子,以军功加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 {17}安禄山胆识也有,凭军功升官,着实厉害张守珪常常嫌安 禄山太肥,因为张守珪威风素高,安禄山畏惧不敢饱食可 见,玄宗若能以如此之人控制安禄山,不要说造反,恐怕他连 饭都不敢吃饱二、信任的结果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时,安禄山被任命为河东节度 使。
到此时,安禄山已经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大节度使, 并已经控制了河北,拥有了幽、并的劲骑,可以说唐朝的处 境不妙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率蕃、汉之兵十 余万,自幽州南向诣阙,以诛杨国忠为名先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边兵力部署是时,天 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 略使以备边……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余匹” {18}其 中,“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治太原府,兵五万 五千人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鞋鞴,统平卢、卢龙二军,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 {19} o我们可以看到,安禄山 手握兵力己近十八万,超过边兵的三分之一,而反的就是安 禄山统帅的东部军可以说,玄宗给安禄山的假象所迷惑才 盲目信任安禄山,可悲;给了自己信任的人那么大的权力却 不知道他宄竟是怎样的人,可叹;最后,局势失控,无法挽回 安禄山,其实是唐玄宗一手炼成的安禄山一路可谓是势如破竹,“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 十二月丙戌朔,安禄山于灵昌郡渡河辛卯,陷陈留郡,杀张 介然甲午,陷荥阳郡县,杀太守崔无坡丙申,封常清与贼 战于成皋瓮子谷,官军败绩,封常清逃到陕郡” {20}。
说起 来可悲,当初封常清“自安西至,玄宗问东讨方略,常清大言” {21},玄宗很高兴,于是让他做了范阳节度使,在东都召募, 结果招的都是普通百姓,遇到安禄山军队时一败涂地试想,未经过训练的普通人怎是身经百战的将士的敌手? “其年十 一月,禄山举范阳之兵诣阙,十二月十二日,陷东都” {22} 安禄山确实厉害,不用多久就打到京师,基本没遇到多少能 抵抗叛军田承嗣、安守忠进攻洛阳,守将封常清军队被叛 军骑兵冲杀,大败溃逃,叛军攻占洛阳,封常清逃走叛军追 击高仙芝军队,唐军大乱,人马践踏,死者不可胜数后唐军 退守潼关,才阻住叛兵西进从时间上看,到天宝十四年(公 元755年)十二月时,叛军从灵昌渡河,下陈留、荥阳封常 清守武牢,高仙芝屯陕郡,到十二月十二日,叛军陷洛阳自 范阳至洛阳千六百里,即使每日连续行军两驿路六十里,亦 须三十日此时距安禄山起兵仅四十余日,不得不说安禄山 这个人不可小看何况封常清跟高仙芝好歹也是身经百战 的将领封常清败退后遇到高仙芝,“具以贼势告之:恐贼难于 争锋” {23}封常清既然打不过安禄山,只能把安禄山的情 况告诉高仙芝,说敌人的实力很强高仙芝于是退守潼关 当时“玄宗派宦官边令诚监仙芝军,数以事干仙芝不遂,奏 言常清张贼势以动摇众心,仙芝弃地数百里,且盗减军士粮 赐” {24}。
玄宗于是下旨斩封高二人当时除了高仙芝和 封常清外,唐廷已无人能抵御安禄山了,玄宗不辨是非斩了 两人,无疑帮了安禄山大忙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 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准备西进夺取长安唐玄宗任命 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扼守潼关,当时哥舒 翰有病在身,尽管当时部将王思礼和李承光争长不协,但哥 舒翰以逸待劳,凭借的又是潼关天险,安禄山又未必打得进 去当时哥舒翰到达潼关的时候,有人劝哥舒翰留兵三万守 关,悉以精锐回诛杨国忠哥舒翰不当面反对,但己经默许 了还没出兵,有人泄密,杨国忠很害怕,于是屡次奏请玄宗 要哥舒翰和安禄山决战唐玄宗己经很久不练军事,根本不 了解情况,于是派人督战哥舒翰不得己,和敌人在灵宝决 战,结果唐军大败,哥舒翰力战被俘,投降了安禄山潼关既 破,长安己无险可守,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安禄山兵进长安, 纵兵劫掠,搜捕百官、宫女、宦官押赴洛阳__安禄山破关 而入还是因为唐玄宗不识大局、瞎指挥,帮了安禄山一个大 忙最终,玄宗把自己送上了太上皇的龙椅三、结语安禄山走上不归路当然有很多的原因,尽管扬国忠等难 辞其咎,但是唐玄宗的过失无疑是最大的当初,玄宗盲目 听信左右被安禄山收买的人的话,总认为安禄山可以无条件 信任而不考察,偏听偏信,让安禄山手握大权。
安禄山手握 大权后又没有什么能够限制得了他,当天下无人制止得了他 时,一切都己经晚了安禄山反后,唐玄宗还瞎指挥,越帮越 忙,最后反帮了安禄山大忙,自己只好落得一个“幸蜀”的 下场因此,是唐玄宗促使安禄山走上了叛唐的不归路,但 是也只有安禄山这样只知道获取,不知道为唐朝守边的不合 格的将领才会行此大逆整理注释:① [后晋]刘朐等撰.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杨国忠. 北京:中华书局,1975:3245.② [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北京:中华书 局,2006 :46.③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北京:线装书 局,20 07:1812.④ [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46.⑤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杨国忠:32 44.⑥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杨国忠:324 5.⑦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杨国忠:3241 .⑧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安禄山:536 9.⑨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安禄山:53 69.⑩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安禄山:5 370.{11}[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 上.逆臣上.北京:中华书局,1 975:6417.{1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安禄山:5369.{13} {14} {15} {16}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上•安禄 ill: 5367.{17}[唐]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北京:中华书局,2006:74.{18} {19}[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 :18 00. {20}旧唐书•本纪第九•玄宗下:23 0.{21}[唐]姚汝能撰.安禄山事迹:96 .{2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下:4892.{23}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四•封常清:3209.{24 }吕思勉.吕思勉讲隋唐帝国.北京:长征出版社,2008: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