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上枢密韩太尉书》优秀教案设计.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灯火****19
  • 文档编号:341107925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92.48K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教学重点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背诵课文第 1、2 段教学时数1 教时第一教时一、导语同学们,我们都非常熟悉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中秋之夜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美妙的心愿苏轼、苏辙,还有他们的父亲苏洵,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堪称文坛佳话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辙 19 岁时写下的一篇佳作上枢密韩太尉书二、解题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连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理论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开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欢三、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请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等障碍汩没恣观宫阙仓廪苑囿翰林恃惮嵩(山)(2)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边读边考虑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讨论后明确:第 1 段主要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佐证第 2 段写理论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说自己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秦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见韩琦的愿望。

      第 3 段进一步申诉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第4 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请教之语作结,含蓄得体讲解:课文的立意、构思均以奇巧见长,理清文章脉络有利于重难点的打破)2、详细研习1)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实际,简单谈谈对“气的理解明确:文中的“气当是指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气因作者修养的进步、阅历的丰富而形成,正所谓“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因“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写出“宽厚宏博的文章,司马迁因“行天下,周览四海而“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因此,我们在乎时的写作理论中,应该大量涉猎好的作品,广泛接触社会、自然,积极主动地去考虑感悟,从“养气人手,方是根本之道讲解:“文气说是第 1 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立意的至高点,理解它有助于解读全篇)(2)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明确: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化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根底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恳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难以回绝。

      讲解:这是课文的重难点,老师可在学生的自主讨论中相机点拨,由求见韩琦这一目的,逆向推导其途径,便可翻开一片天地,领略文章“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妙处)3声情并茂地诵读全篇,体会文章“疏荡“有奇气的风格,并背诵第 1、2 段讲解: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落实文言字词)3、欣赏品味1)诵读第 2 段明确:第 2 段写作者游历的经过,“决然一词写出他去乡远游时的果断洒脱、英气勃勃;“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传神地写出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中的“慨然那么生动地传达了作者追怀往古、苍凉大方的情怀文中如此精妙恰当的用词比比皆是讲解:在诵读中涵泳品味,学生可将用得好的词挑出来品析,老师可用交换交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在比拟中加深体会)(2)诵读第 3 段第 3 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明确: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外表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已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根底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之心折另外,“于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总是笔势疏宕之极。

      金圣叹)(讲解: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风格,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品析玩味后再读,读时注意恰当运用语气、语调)4、课堂练习1)苏辙用什么方法打动了韩琦的心这对同学们今后踏人社会追求上进有什么指导意义(2)背诵第 1、2 段四、课堂小结本文凭借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流畅精练的语言、疏朗跌宕的风格而为历代文选家所钟爱如今我们读这篇文章,在享受它不朽的美学价值的同时,结合我们的学习理论,还应该有更丰富的体验五、布置作业1、查阅资料,结合苏氏父子三人的生平和作品,谈谈三人在创作上的异同可用好的小论文出一期板报2、开展苏轼、苏辙诗文吟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