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第1节 教学的概述课件.ppt
25页有效教学,吴银银 教育学 博士 长号:15168681978 短号:661978,课程说明,一、本课程性质 教师专业知能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来源 教师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特性进行裁剪,偏重于实践操作只涉及必要的理论 教材内容需要有一个大的调整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及安排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第一章 教学及其基本问题 第二章 教学准备 第三章 主要教学行为 第四章 辅助教学行为 第五章 课堂管理行为 第六章 教学评价,第一章 教学及其基本问题,第一节 什么是教学 第二节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 第三节 教学中的基本问题,第二章 教学准备,第一节 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第二节 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 第三节 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 第四节 编写课程教学方案,第三章 主要教学行为,第一节 呈示行为 第二节 对话行为 第三节 指导行为,第四章 辅助教学行为,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二节 课堂强化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 第四节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第五章 课堂管理行为,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第二节 课堂问题行为及其成因 第三节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第四节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第六章 教学评价,第一节 教学评价的范式转换 第二节 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评价,课程要求,三、教学方式 开放;参与;思考 四、课程考核 期末考试60%,闭卷 期中作业20%, 平时表现20%(出勤和课堂表现),第一章 教学及其基本问题,,本章内容,第一节 什么是教学 第二节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 第三节 教学的基本问题,本章学习目标,了解教学概念的历史发展,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教学;明确本课程中教学的规定性定义,掌握教学的逻辑必要条件。
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了解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 明确教学中师与生(教与学)、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认知与情感、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教学的启示第一节 什么是教学,一、教学的语义学分析 (一)汉语中的教学 (二)英语中的教学 二、教学的规定性定义 三、教学的逻辑必要条件,(一)汉语中的教学,从汉语的词源来看: 商朝 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教”字,甲骨文中也有“学”字教学”一词最早见于书商书兑命,“教学半”,孔颖达的解释是:“上学为教,音xio,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学之半也 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在我国古代,“教学”即“学习”,但教与学有严格的区分通过教人而学和自学 1903年,废科举,兴学堂后,五段教学法兴起,教受重视,教授取代教学P37 1917年,陶行知归国,批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主张将教授改为教学,即教学生学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教育学: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二)英语中的教学,从英语的词源来看: 对应的有teach(教)和learn(学)instruct(教导) teach和learn最早是同义的,可以通用 二者是从同一个词源派生出来的 后来,语义的发展不是两者兼取(both_and),而是两者择一(either_or),教与学指的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两种不同的概念英语中没有涵盖教与学两方面的概念 现在,往往用“teaching and learning”来对应教学二、教学的规定性定义,(一)教、教学经常是通用的 我们关注的主要是课堂教学中的教的行为,因此有时所说的“教”、“教学”指的就是“课堂教学” (二)教与学在理性思维中是可分的 (三)教的行为是教学理论的中心问题 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 (四)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五)教学即探究,教师即研究者,三、教学的逻辑必要条件,(一)引起意向 (二)明晰内容 (三)调适形式 (四)关注结果,引起意向,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发现学生垂头丧气,便说,如果要想加分数,就给我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 学生们都愤怒喊叫,拼命跺脚,把课本、书包扔向教师,表示抗议。
老师用早已准备好了盾牌来抵挡,并作水枪向学生扫射 学生们坐下来歇一歇的时候,老师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的情境他倒在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给我们留下了我有一个梦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一)引起意向,在所有教学活动的背后,都存在着引起学习意向的问题 教学不再是指人们必须学习某种东西,更意味着教师有目的地引起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无从谈起二)明释内容,明释指教师的说明与解释 教学除了要引起学习的意向之外,还与“学习什么(内容)”与“如何传达(明释)”相关 为了将学生的意向引向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以某种形式向学生描述、说明、解释、演示、示范学习内容三)调适形式,一方面,不同学生学习特点不同; 另一方面,不同教学内容适宜的教学方式不同; 因此,教学必须考量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四)关注结果,教学是有意向性的行为,指向任务的达成 关于结果,不仅要关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还要关注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的安排的评价2020/8/5,25,谢谢各位的参与! 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