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世说新语》中少年儿童形象缺陷和其成因.docx
6页浅议《世说新语》中少年儿童形象缺陷和其成因【摘要】本文对《世说新语》中少年儿童形象的缺 陷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世说新语》;少年儿童形象;缺陷一、少年儿童形象缺陷《世说新语》中的少年儿童巧言善辩,但有时近乎诡辩; 自信清高,有时却导致目中无人他们虽然纯真勇敢,但受 儒家思想影响严重,显得过于少年老成1•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如《豪爽》门记载了王敦年少时的一件事:王大将军年 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 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帝 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 气豪上,旁若无人举坐皆叹其雄爽王敦年少时就有着 不凡的气度,敢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别人畅所欲言时,王 敦因所知不多而"意色殊恶”,所以他主动寻找机会,‘自 言知打鼓吹”,以高超的技艺、豪爽的神气赢得举座赞叹 少年王敦的“神气豪上,旁若无人”不仅来源于他的高超技 艺,更来自他张扬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高度自信,甚至是近 乎傲慢《言语》门中载:“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 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 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谢仁祖小小年纪面对别人 的赞美,如此理性、冷静,没有乐昏头,确实不易。
但他回 应说,座中无尼父,怎能分辨出颜回来?确实非常犀利,而 且太目中无人了小小的儿童,个性却张扬的如此淋漓尽致,在赞叹的同 时,也不禁质疑,这还是正常的儿童吗?2•他们受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如《言语》篇中有一则关于晋代大儒范宣儿时事迹的记 载: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 ” 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在我 们看来孩子因伤指疼痛而啼哭,本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 但他却会搬出《孝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掩盖自己真实的 生理感受,真是匪夷所思又如《方正》门记载道:山公大儿著短❷,车中倚武 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时论乃云胜山公 山涛的长子山该小小的年纪便懂得衣冠不整不宜去拜见尊 长的礼法,他的态度颇在当时颇受人们的称许的同时,在当 今恐怕也不能不令许多成年人自惭形秽还有这样一段记载: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 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 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年仅七岁的孩子便会以 儒家的“信” “礼”等行为准则去衡量、批评别人的言行 义正辞严,有理有据,并以“入门不顾”表示对无信无礼之 人的鄙视,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诚然,从以上的几则事例可以看出,当时的少年儿童在 传统的儒家学说的培育下,确实形成了比较明确的道德观 念,并能自觉地用这些准则指导自己的言行,衡量他人的言 行但是在这同时,这种道德观念亦如一堵厚厚的城墙,封 闭了儿童的心灵从《世说新语》里记载的,我们可以看到, 儒家的经典教义的确已内化到少年儿童幼小的心灵中,变成 了个体的内心信念可以说,传统的思想已经在他们心里根 深蒂固了,甚至于禁锢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与童真失去衔 接,并逐渐与成熟接轨3•他们少年老成,俨然‘小大人”《世说新语》所记录的时代是一个精神自由、个性飞扬 的时代[9]魏晋名士追求一种自然适意,无拘无碍的生活 意趣,一切唯求真情真性,这种张扬的个性也体现在儿童身 上而下面一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以他不凡的演技 和应变能力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 甚爱之,恒值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 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 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 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 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 全于时称其有智《假漏》)还不到十岁的孩子无意中听到王敦与钱凤共商谋反的 计划,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得知此事的严重后果,于是急中生 智,佯作酣睡以骗过王敦,才得以保全性命在我们不断赞 叹他的应变能力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当时个人处境的极不稳 定性,以及这种不稳定的根源正是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给少年儿童造成的心灵创伤自古以来,一向有大智慧的,我们称之为英雄,因为他 们善于审时度势,维护自己家族的名誉和利益这些本该是 大人做的事,魏晋的孩子却做到了,俨然小大人二、少年儿童形象的原因1.社会因素社会动荡促使孩子早熟《世说新语》所记与写作的时 代是一个灾难的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变化的转型的时代; 是一个政治走向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精神争取自由的时 代;是一个人的自觉的时代,文的自觉的时代;又是一个思 辨的时代,一个审美的时代社会动荡,皇权削弱,国家长 期分裂,政权频繁更迭,社会矛盾重重,人民生活困苦艰 辛的时世使儿童早熟,险恶的环境使儿童初涉人世便倍感生 存不易,饱受世事磨难现实的残酷使他们过早告别了童真, 稚嫩的头脑不得不去思索那些沉重问题。
于是他们变得格外 早熟,早熟得使人惊奇于是便有了陈元方答袁绍问时的聪 慧,王羲之避祸诈眠的机敏,晋明帝少时的日近日远之论, 孔融被收时两子的从容镇定2.家庭因素魏晋时期,统治者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因此而刺激 了教育的发展当时,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都较发达,私学 也迅速普及同时,家庭教育,包括受门阀之风影响的家族 教育也受到了空前重视,士族人家更是如此《世说新语》 中聪慧少儿皆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或师出名门当时人们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但极为重视言教,对身教也是相当 重视的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人们在关于言教与身教的 关系,做人与智力的开发等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上,已相当成 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而这些有幸成 为士族大家子弟的少儿,因为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从 而有机会在早期得到智力开发与人格熏陶官、私、家各类教育并举,教育思想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创新,涌现了郑玄、傅玄这样有影响的教育理论 家,出现了颜之推《颜氏家训》等家教著述玄学家的教育 思想也在反传统的基础上高扬自然之旗在这种良好的教育 环境下,少年儿童个性得以张扬,才情得以积聚3 •个人因素 教育和社会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但孩子本身的勤奋好学却是使他们能够出类拔萃的更 为内在的原因。
而《世说新语》中恰好传达出了这方面的信 息女口《文学》中有卫总角时,因对梦百思不得其解而“遂 成病”,后经人解析才病情好转《文学》中载谢安年少时 曾两次向阮光禄请教“白马论”,可见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 习中,遇到不解的问题时,总是用心思考,并想方设法把它 弄个水落石出并且他们还善于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水 平,女口《品藻》中有:刘尹至王长史清言,时苟子年十三, 倚床边听既去,问父曰:“刘尹语何如尊? ”长使曰:“韶 音令词不如我,往辙破的胜我此则故事中,我们可以从 两方面看出王修的好学:即在父与客谈时,他注意倾听学习, 客走后,他则及时向父亲请教,以便弄清楚二人清言的优劣 以资借鉴总之,是家庭、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因素,造就了这些少儿的超凡脱俗的卓异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