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理识字(论字理识字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范文.docx
9页字理识字(论字理识字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作者针对当前对外汉字教学中存在的死板识记、孤立识记、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结合汉字系统分析,提出了“字理教学法”的新型教学法,给出了该方法的概念内涵和文化背景属性,并就其实践过程中的教材设计、教学方法、民俗文化平台建设等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 字理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背景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不断蓬勃发展,与汉语语言教学取得的丰硕成果相比,对汉字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一直被视为难点,对中国少年儿童适用的汉字教学理论难以适应对外汉语教学,与之匹配的传统汉字教材实难对外国学生有较大帮助,其存在问题集中表现为: 1.学生在不了解字理意义的情况下,单靠文本的语境载体,并不能让学生对汉字产生较深印象,即便能熟练读写也不解其意,难以达到良好的识记效果 2.汉字与中华文化是分割不开的,脱离中国文化去学习汉字无疑是舍本逐末,当学生面对的不是有血有肉的“文化之窗”,而只是一个个没有灵魂的抽象符号的时候,其学习兴趣必然大打折扣 3.汉语中不管是单个语素,还是复合词语,甚至语言短语,都存在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手段派生意义的语言变化事实,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汉字的本源意义。
不进行字理分析,就难以溯本清源,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语言实际 一、“汉字难记论”引发的学习法思考 1.汉字繁度与难度的关系分析 留学生对汉字学习常存在畏难情绪,以及怕学汉字、厌写汉字的心理这不是因为学汉字有难度,而是由于汉字麻烦 在一定程度上,麻烦的并不一定就是难的特别是在电脑时代,字体在通过输入法自动输入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只要掌握了汉语拼音,再加上基本的汉字形象辨识,就能完成汉字的输入和阅读比如拿汉字“凡”和“花朵”的“朵”来讲,“凡”只有三笔,“朵”有6笔,虽然“朵”比“凡”多了三笔,但记忆难度却比“凡”低究其原因,首先是“朵”更具象形特点,《说文解字》:“朵,树木垂朵朵也”,现在经常使用的“花朵”一词也有此形象性其次是,“朵”更具实词性,多指涉具体存在的事物,而“凡”常以“凡是”的形式出现,更具虚词性,意义空灵不易把握总体来说,汉字的字形或字义是否具有形象性、现实性,极大地影响着汉字的学习难度 2.“以词识字”现象导致识记混淆 就汉字教学来说,许多教师采用的是“三多”形式,也就是“多看、多读、多写”,这种方式效率并不高留学生在回忆一个汉字的时候,没有养成依靠形符和声符的习惯。
比如有这样一个现象,学生用组合语境方式来记忆汉字,所谓“组合语境”,是指汉字的常用组词搭配比如,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留学生汉字“鸡”怎么读的时候,有学生说这个字读“蛋”之所以出现这个错误,是因为该学生最近学过“鸡蛋”一词再比如,中国人大都有这样一种心理经历,许多小时候明明学习过而且很熟悉的字,后来却越看越觉得不像,觉得那些字长得怪怪的这种印象模糊也可以说是记忆痕迹的链条断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组合语境记忆痕迹的临时性 3.不解字理导致部件识记错误 贾国均(2022)提到新中国成立前学者龚其昌所说的汉字教学意见:教师不告诉学生汉字的根本意义,学生非理性地拆解众多的汉字字形,导致少写或错写笔画的现象其实,这种现象在当今的对外汉字教学界普遍存在,比如学生错把“杭”字写成“机”字,把“游”字错写成“氵+放”字,把“释”字的左半边错写成“采”等,皆为此类例子 由此应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为学生建立牢固扎实的汉字记忆痕迹? 二、基于文化背景知识的“字理教学法” 汉字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与其他语言的单纯记音符号相比,汉字具有表意功能,而与有着单向度表征属性的科学符号相比,汉字的表意性质有着多样化、递变性的特征。
同时,汉语作为一种孤立型语言,其大部分的汉字同时又是表义语素,且其汉字的字理意义与语素的词汇意义之间存在天然联系由此,在汉字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汉字的字理意义,往往使学生无法理解汉字的构词搭配,难以把握汉语词汇的意义派生,给学生的汉语自学能力和书面语能力带来莫大阻碍 “字理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字理讲解辅助汉字教学,通过字理理解使汉字识记更深刻、更牢固的一种汉字教学方法我们这里倡导的“字理教学法”,首先是作为一种对外汉语教学法存在的,在面向留学生汉字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汲取现代汉字学、古文字学、训诂学等学科已有的成果,通过形象化、动态化、故事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汉字的形、音、义知识,达到扎实识字、集中识字的教学目的 三、字理教法中的各个侧面分析 “字理教学法”虽然在当今汉字教学界已经引起重视、讨论和研究,但在汉字教学过程中真正实践这一方法的并不多见,而其中长期运用字理法并达到良好效果的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汉字教师本身不具有系统性的汉字学的知识积累,没有找到合适的教材教法,过于追求字理效果而造成夸张造假等因素都与之相关笔者在近年来一直担任留学生中高级的汉字课程,开设了《汉字文化》课程,革新了教学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1教学方法及创新 从教学过程来看,汉字文化课的教学效果与多重因素相关,如中级学生比初级学生更易听懂更能掌握,欧美学生比韩国学生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字理内容的繁难有关,教学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更应注意照顾全体学生的接受度,注重趣味性、框架性和测验性三个方面,以达到上课有趣、知识全面和汉字熟记的目标宜在教师讲授知识的基础上采用参与性强的互动方式,把汉字知识演示出来,使学生更易掌握 在教法创新上,教师不宜唱独角戏,即不应一味宣讲中华文化,这往往带给留学生一种文化自傲的呆板印象,使教学过程显得单调无味一种更可行的办法是把汉字文化课变通为国际文化比较课,即在汉字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就其中的民俗文化知识鼓励各国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互动对比的文化讲习法能够充分激发所有留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思维动力,达到深层次的国际文化理解和良好的汉字学习效果 3.2简体字与繁体字 大陆地区对外汉字教学应教授学生学习通行的简体字,但在字理讲解时,往往出现不得不顺带讲解学习繁体字的情况比如讲到量词“支”与“只”的区别时,需要提到简体字“只”对应的一个繁体字“隻”,以及“雙”(双),才能把道理讲透 3.3形声字声旁的教学 大部分形声字不能依靠声旁读出,这就使得很多时候声符的设置不能促进辨识,在教学上反而成了障碍。
据张熙昌(2022)调研研究,虽然学生对形声字声旁表音的意识随汉字识记量成正比而变化,但由于存在声母、韵母等的类推规律,声旁仍然是形声字学习的重要手段,应借助理论引导培养留学生的声旁意识我们在教学中有时需要介绍简单的音韵知识,比如拿“足够”的“够”可以用“句”来做声旁,来说明“狗”字的形声结构,不过更加深入的音韵知识不能多讲汉字的声旁不表音,给留学生识字带来了困难 3.4学术观点引介 同一个汉字,其字形构造和字理来源,往往各家说法不一,有时难有学界统一的定见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或可采用多家观点,目的是讲得更形象比如汉字“尺”和“寻”,“尺”像张开拇指与食指的倒八形,“寻”像双手伸开这一观点不见得正统,但会采用比如“央”字,是绞刑的意思,但有时会解释为“人担挑子形”再比如“妻子”的“妻”字,有的释为“抢妻”,有的释为“梳妆”,为了解释方便都可予以采用 3.5文化构拟与讲解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东西,空说文化过于抽象,不能使学生产生深刻认识讲文化应充分重视文化具象化的处理方法,如可运用道具、录像、表演、参观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原过去的民俗生活场景如在讲到“夷”字时,义为“身缠绳子的捕猎人”,可以制作道具;又如讲到蚕桑文化一组字时,可以借用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认识蚕桑、缫车、纺织等物象。
文化迥异不好讲,文化交叉也不好讲比如讲到易经八卦的卦象符号时,由于韩国国旗就是乾坤坎离四卦象,有时候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和课堂气氛,不宜过多阐释文化的历史流传观点,这又给教学带来不便 四、坚守汉字学基础,避免字理识字法流派的虚夸趋向 字理法不应过于追求理据效果而夸大其实部分教师在遇到难以合理解释字理的时候,会加进某些意会的成分,如把“回”说成“大口套小口”等,如果说这些还是极偶然的个案尚不构成大问题的话,某些社会性的汉字教育机构的做法就显得荒诞了,如某机构在其汉字教学法中牵强附会地把“滑”解释为“左边三个冰雪点,右边一个快要滑倒的人”,把“面”字解释为“上面一双筷子,下面一个碗”等,这类做法不尊重汉字学知识,缺乏学理支撑,将对孩子的汉字学习造成基础性损害 吴红松(2022)认为,我们传授给学生的必须是真实的知识,不能主观随意、牵强附会地解说形义关系一些教育者或研究者片面夸大了字理法的优点,出现了一种“泛字理”,甚至“假字理”的偏见和不良现象如吴雅卿(2022)在论及当前汉字教学法存在的“重趣轻理”的问题时,提到某些教师很不合适地把“照”字的玩笑说法(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搬到了课堂上。
我们鼓励在面向青年为主的来华留学生汉字教学过程中采用字理教学法,但更应当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发现问题,集思广益,优化字理教学法 参考文献: [1]贾国均.“字理识字”是解决汉字初学繁难问题的有效途径[J].汉字文化,2022,(1). [2]吴雅卿.字理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8). [3]吴红松.论古文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9). [4]石定果,万叶馨.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2. [5]张熙昌.论形声字的声旁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语言教学与研究,2022. [6]张淑贤.文化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