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论文:农村融资面临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oc
10页农村融资面临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 革的加快,县域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趋于弱化,农村资金 外流、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民贷款难等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 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我市位于冀中平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全市下辖 11个乡镇,412个行政村,总人口 36万人,耕地86万亩,城区 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 11万人近几年经济发展非常快,2004 年该市GDP达51. 8亿元,占衡水市GDP的11%,比2003年增长 14. 5%,其中2004年农业总产值16. 3亿元,比2003年增长24% 农民人均收入3396元,比衡水市农民人均收入多216元全市各 项经济指标在衡水辖区10个县(市)中各项经济指标位于前 列,2005年成为全省22个扩权县(市)之一一、现阶段农村融资的基本特点(一)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不断扩大近几年,全市农村金 融机构存贷款差额逐年扩大,如表二所示,2004年存贷款差额 比2000年增加7.33亿元,扩大2.4倍近5年农村金融机构存 款增加近10亿元,而贷款仅增加2.65亿元,占新增存款的26% 5年间存贷比例下降了 20个百分点,由2000年的84%下降到 2004年的64%o与银监会规定的存贷款比例的75%,还有11% 的空间,如果增加10%的投放,每年贷款将增加2.8亿元。
表一、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单位:亿元、%存款余额增加额贷款余额增加额存贷差额存贷比2000 年18.795.1715.733.043.06842001 年20.71.9116.590.864.11802002 年22.371.6717.360.775.01782003 年26.083.7117.3608.72662004 年28.772.6918.381.0210.3964注:2札文的农村金融机构包{舌农行、农村信用社、农发行和邮政储蓄(二)金融机构对支农信贷资金投放仍显不足农村金融机 构的资金应优先用于“三农”,近5年来,支农贷款占全部贷款 比重虽然有所上升,但投入总量仍显不足作为支农的三家金融 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独自承担着支农的重任,但贷款增幅也呈 逐年下降趋势农业银行自1998年以来,加快商业化进程,贷 款投向大中城市,其农业贷款呈萎缩态势,农行的支农职能趋于 弱化如表三所示,农业银行2004年末农业贷款比2000年下降 11%O农发行的支农职能缺失,农发行只放发粮棉收购贷款,但 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其业务逐渐收缩,其贷款出现负增长表二、2000年一2004年农业贷款的投放及结构单位:亿元2000 年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农业银行贷款3. 293.313. 383. 433. 99其中:农业贷款0. 730. 640. 650. 680. 65农业发展银行贷款4. 955. 315. 134. 664. 82其中:农业贷款农村信用社贷款7. 497. 978. 859. 279. 57其中:农业贷款1. 451. 992. 923. 513. 98全市农业贷款余额2. 182. 633. 574. 194. 63占全部贷款的比重%9. 5110. 9914. 5617. 0117. 84(三)基层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比例逐年扩大,加大了农 村资金供需矛盾。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的一部分存款来自农 村,近几年,基层金融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比例逐年升高,如 表三,四大银行上存资金占比由200年的23%上升到2004年的 41%,尤其是建行5年上存资金的平均占比为77%高比例的上 存资金表明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表三、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及占存款的比重单位:亿元、%20002001200220032004余额占比余占比余占比余占比余占比工行0.63130.70140.59111.95342.3940农行1.11260.75170.55141.15251.9234中行0.45190.48220.53210.54210.6621建行1.03432.39882.96902.57792.5073小计3.22234.32304.63316.21387.4741(四)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政策扶持趋于弱化一 是农业支出比重低2002 - 2 004年,全市财政农业支出分别为 843万元.1216万元和1309万元,分别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1. 3%、 1.7%、1. 5%,三年平均财政支农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1.5%按 照相同口径比较,低于全国平均的水平2002 - 2 004年,农业 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为4.9%、6.0%、5. 2%,结构占 比低。
虽然近几年财政支农增幅比较大,2004年比2002年农业 支出增加466万元,增长55%,但对农业资金投入仍然维持在一 个低水平二是在财政支农资金中,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中央财 政或上级财政补助,而本地财政用于支农的部分很少如2004 年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中央转移支 付补助达2700万元为农民减负农业新品种科技示范项目资金 8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35万元,分别占全部支农资金的 1.6%、8.7%财政资金投入量相对偏低,不能满足提高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需要五)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使农村资金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近年来,全市进一步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力发展一红 (辣椒)二白(棉花、食用菌)一绿(速生丰产林)、养殖业、 绿色蔬菜、农产品加工,相继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 “公司+农户”的模式,全市农村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资金需 求也出现了新变化:一是资金需求普遍化对100个农户、个体 私营户的问卷调查,有资金需求的占86户,占86%二是资金 需求多样化本次调查主体有农业种植户、养殖户、农村民营企 业用于生产临时周转的38%,用于农牧业投资的41%,用于助 学贷款的占12%,用于建房等大额消费的9%。
三是资金需求大额 化对于搞农产品加工、规模养殖的资金需求数额比较大,平均 一户超过5万元二、影响农村融资状况的原因分析(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支农职能缺失,制约着信 贷资金的投入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策略,其贷款投向重点向 城市、优势行业集中,纷纷退出农村市场农业银行逐步减少农 业信贷投入,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只 负责粮棉油收购贷款的发放与管理,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市 场化,农发行的业务不断收缩全市农业贷款98%以上由农村信 用社提供,在农村市场上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孤军奋战,“一农支 三农”的局面二)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政策配合不协调多年来,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是各自为政地方财力有限, 加大支农投入往往力不从心,而县域金融机构随着改革的深化, 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也减少对三农的投入,两大资金在支农 方面都处于弱化态势虽然2002 ~ 2 004年全市农业贷款平均每 年增加5800万元,2004年农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17%,但 是比重仍然偏低,对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基础建设缺乏信贷 支持如何找到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政策的结合点,有效发挥财 政的杠杆作用,使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产生 支农的最大效益,是当前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三)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和现行利率政策影响了有效的 支农服务1、农村信用社普遍面临着资本少、效益差、包袱重,结算慢 等困难全市24个农村信用社,有22个是资不抵债社,面临经 营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历年亏损多截至到2004年底,农村 信用社的历年亏损1千多万元二是历史包袱重农村信用社不 良贷款额4千多万元,占比为46%,不良贷款的清收非常困难 三是自有资金少2004年底,其股金余额为9744万元,资本充 足率为负数,所有者权益余额为-2347万元其抗风险能力很低, 信用社是靠国家信用进行负债经营四是支付结算落后农村信 用社金融电子化程度低,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状态2、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盈利,却加重了 农民负担目前,农村信用社,除生源地助贷款实行基准利率外, 其余各项贷款都实行浮动政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有价证券质 押贷款实行上浮30%,半年至一年期的是6.903%;农户连保贷款 与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个人保证、抵押贷款实行上浮60%,半 年至一年期的是8.496%按2004年末贷款余额测算,仅一年期 小额信用贷款农民就多付利息230. 75万元五) 县域金融资金大量外流,造成资金供需矛盾比较紧张 一是由于系统内上存资金的利率高于存款准备金利率,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大量资金被上存,2004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 存资金达99268万元,占其存款的23%。
二是邮政储蓄持续增长, 2004年末邮政储蓄存款为28339万元,增长15%,占全市存款的 7%三是由于农业投产风险大,农村信用社将资金投向风险较低 的有价证券2004年末,有价证券投资余额达78429万元,增 长14%,占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的39%县域资金大量外流,致 使真正用于支持“三农”的资金所剩无己,“三农”资金的供需 矛盾比较突出六)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低下,对资金 缺乏吸引力农村整体经济水平落后现在农村还是以粮棉种植业为主, 一部分乡镇企业都向城市工业园区集中,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 (农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1%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就必须进 行经济结构调整,但是没有资金,结构调整也很难进行比如种 植粮食每亩仅需投资200元,而冬暖式高温大棚每个需要投资 1.2万元,搞小规模养殖也需投资3万元左右二是农村基础设 施落后农村的道路交通、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 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缓慢,直接影响着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的提高三、改善农村融资状况的几点建议(一)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 农村金融体系一是农村信用社要抓住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不断 完善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创造条件争 取国家资金的支持,达到“花钱买机制”的目的。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要增强支农意识,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信贷资 金,政府可以规定其新增存款的40%用当地农村经济建设重点培育 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小城镇建设力度,推动特 色农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扩大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制订《农业政策性银行条例》, 对农发行的经营原则、经营模式和债公管理进行规范,明确政府、农 发行和借款企业的关系增加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农村水 利建设贷款等业务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棉油龙头企业的扶 持力度开办小额信用农业贷款,财政可补贴部分利息,用于农 户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四是尽快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履行相应的监管职责,保护小 额存款者利益,维护金融稳定,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五是建立股份制的农村贷款担保机构或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