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尸体现象 法医学课件.ppt
90页死后变化Postmortem changes概念l人个体死亡后受体内外物理、化学以及生物 学因素的作用,在尸体上发生各种变化,称 为死后变化(postmortem changes)v尸体现象(postmortem phenomena)v死后化学变化v尸体毁坏v死后人为现象分类v按尸体是否完整分为:毁坏型死后变化保存型死后变化v根据死后经过时间分为:早期死后变化晚期死后变化 尸体现象的法医学意义v确定死亡v推测死亡时间v提示死亡原因v有助于推测案情(尸体痉挛的死前特定姿势)v提示尸体是否被移动(尸斑出现部位、尸僵与 死后体位变化的关系)v鉴别生前与死后的变化:自溶与坏死,尸斑与 皮下出血早期死后变化(early postmortem changes)v概念:人死亡后24小时内所发生的尸体变化v包括:超生反应 supravital reaction肌肉松弛 muscullar flaccidity角膜混浊 postmortem turbidity of cornea皮革样化 parchment-like transformation,local desiccation尸冷 algor mortis, cooling of the body 尸斑 livor mortis, hypostasis尸僵 rigor mortis, cadaveric rigidity尸体痉挛 cadaveric spasm, instantaneous rigor自溶和自家消化 autolysis/autodigestion超生反应(Supravital reaction)v概念:生物个体死亡后,其器官、组织和细 胞在短时间内仍保持某些活动功能,对刺激 发生一定反应的能力称为超生反应。
v常见的超生反应:瞳孔反应断头反应骨骼肌超生反应等v法医学意义: (1)认识人死后发生的超生反应,注意与人活 着时的正常反应相鉴别 (2)各器官组织的超生反应持续的时间有一定 的差异性,据此可推测死亡时间肌肉松弛(muscular flaccidity)v概念:躯体死亡后,肌张力消失,肌肉变软,称为 肌肉松弛(muscular flaccidity)v表现:尸体呈迟缓状态(瞳孔散大、眼微睁,面部 松弛,各肢体关节易屈曲,括约肌的松弛可导致大 小便、精液外溢)v法医学意义:肌肉松弛是直接导致皮肤接触压痕的 原因,有助于推断案情皮革样化(parchment-like transformation, local desiccation)v概念:死后水分从皮肤较薄部位迅速蒸发, 局部干燥变硬,呈黄褐色或深褐色,称为皮 革样化v常见部位:口唇、阴囊、大小阴唇等皮肤较 薄的部位 皮肤皱褶表皮剥脱、烫伤面、索沟等损伤处v法医学意义:A. 皮革样化可使损伤更加明显;B. 应区别自然状况以及损伤:口唇、阴 囊部位角膜混浊 (postmortem turbidity of cornea)v概念:人体死亡后,角膜透明度逐渐减低,混浊,呈灰 白色,最后完全不能透视瞳孔,称为角膜混浊 (postmortem turbidity of cornea)。
v时间:死后5~6小时--角膜出现白色小点规律 6~12小时--斑点扩大 轻度混浊15~24小时--混浊加重、半透明 中度混浊>48小时--不能透视瞳孔 高度混浊v法医学意义:推测死亡时间早期轻度角膜混浊角膜中度混浊尸冷(cooling of the body, algor mortis)v概念:人体死亡后,新陈代谢停止, 热量不再产生而体表散热不断进行,使 尸体温度降到环境温度,甚或低于环境 温度的现象,称为尸冷(cooling of the body, algor mortis)v测量部位:直肠或肝表面尸冷的影响因素v内因(脂肪厚度、体表面积、死前产热)肥胖程度年龄、性别身体状态死因v外因(热交换条件)环境温度、空气湿度、通风情况接触介质:水、土、空气接受能量(辐射)身体附着物尸冷变化规律体格一般的成人尸体(体重65~70公斤):v春秋季节,15-20 ℃ ,死后前10小时每小时下降 1℃ , 10小时后每小时下降0.5℃ v环境温度低(2~9 ℃ )死后每小时平均下降1℃ ; 环境温度高(20℃ 以上,夏季)死后每小时平均下 降0.5℃ ;环境温度高于40℃,则尸冷不发生 ;v严寒、通风条件良好,则尸冷迅速。
应用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校对尸冷的法医学意义v推断死亡时间:一般作为死后18小时内的最 可靠证据有一定的局限性,需客观完善考 虑外界因素v是死亡的确证尸斑 (livor mortis, hypostasis)v概念:尸体血管内血液因循环停止,在自身 重力作用下,下沉到尸体低下部位,坠积在 未受压部位血管中,透过皮肤显示出边缘不 清的有色斑痕,称为尸斑尸斑的发展分期死后 时间 (h)外观表现病理表现按压 改变改变体位沉降期6~12从小块或条纹,到融合成 片,颜色加深,边界不清 承重处苍 白色,未受压 处为 尸斑颜色毛细血管、小静充 满坠积 的红细 胞按压可 褪色原尸斑部分或完全 消失,重新在低下 未受压部位形成新 的尸斑扩散期12~ 24颜色加深红细 胞溶解,血红 蛋白进入血管壁以 及周围组织按压稍 褪色新的低下未受压部 位形成新尸斑,原 尸斑不能完全消退浸润期>24颜色固定血红蛋白以及分解 产物完全进入组织 间隙按压不 褪色原尸斑不消失,新 的尸斑不能产生尸斑(腰背部)指压褪色v尸斑的转移v两侧性尸斑:在死后6小时到12小时,改变尸 体的体位时,原有的尸斑不再完全消失,而 在新的低下部位又可出现尸斑,称为两侧性 尸斑v尸斑的固定尸斑的分布原则:尸斑处于低下未受压处。
v仰卧位:尸斑处于枕、项、背、腰、臀、四肢背侧,以及身体的侧面( 两腋侧);v俯卧位:尸斑处于颜面、胸腹、四肢的腹侧面,以及身体的侧面(两腋 侧);v悬垂位:尸斑见于下肢、两手及前臂,以及绳索腰带等束压物的上方;v水中尸体:因水流翻动,尸斑不易固定,且因血液被稀释,尸斑不明显 注意:如尸斑位置与尸体体位明显不符,应注意是否死后移尸仰卧位尸斑的情况(着衣)背后尸斑的情况尸斑的颜色实质:尸斑颜色是血红蛋白与肤色的综合颜色v暗紫红色(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v鲜红色(氧合血红蛋白):冻死尸体;氰化物中 毒 v樱红色(碳氧血红蛋白):一氧化碳中毒v灰褐色(正铁血红蛋白):氯酸钾、亚硝酸钠、 铅中毒v蓝绿色:硝基苯中毒尸斑的颜色尸斑的影响因素v死亡原因猝死和窒息的尸体,尸斑出现快而浓,有时 形成散在的皮下出血点大失血、恶病质、衰竭死亡者,尸斑出现慢 而微弱v外界因素 受压迫部位尸斑难以形成尸斑的法医学意义:v尸斑是最早出现的死亡指征之一;v尸斑的分布可以推测死亡时的尸体位置和以 后尸体位置有无变动;v根据尸斑的发展可以大致推测死亡时间;v尸斑颜色可以提示某些中毒以及某些死因;尸斑与皮下出血的鉴别尸斑皮下出血(挫伤)形成死后血液坠积而成 生前外伤所致 发生部位尸体低下未受压部位身体的任何部位范围广泛,境界不清局限,境界清楚表面情况一般无损伤,呈大片状分布;未 受压处不出现尸斑局部肿胀,常伴表皮剥脱;多 为片状 加压试验在死后12小时内,加压后颜色减 退,压力移去后,颜色复现加压后颜色不消退体位改变早期可消失、并出现新尸斑,晚 期无变化翻动尸体后无变化切开检验晚期尸体现象出现以前经水冲洗 和用纱布擦拭后可消失组织间 有血液或小凝血块,用 水冲洗和纱布擦拭皆不消失 镜下观察无生活反应可见出血和生活反应内部器官血液坠积 (visceral hypostasis)v人死后,内部器官的血液因自身重力而坠积 于这些器官的低下部位的血管内,称为内部 器官血液坠积。
在血管内红细胞沉积的同时 ,发生小血管的被动扩张v法医学意义 注意与生前病变相鉴别尸僵(rigor mortis, cadaveric rigidity)v概念:个体死亡后,各肌群发生僵硬并 将关节固定的现象称为尸僵(rigor mortis, cadaveric rigidity)v形成机理:三磷酸腺苷耗竭(残存的ATP决定尸僵 的形成早晚,而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的量则决定尸 僵的强度)形成规律:v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12-15小时达高峰v再僵直(restiffeness):在死后4~6小时内,人为 地将已形成的尸僵破坏,不久可重新形成尸僵,这 种现象称为再僵直v尸僵存在时间:夏季36~48小时,冬季72小时或更 久,之后开始缓解,完全缓解则在死后3~7天尸僵形成未着衣上面观影响因素:A.体内ATP的储量; B.体内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的量 C.死前的状态影响因素个体因素环境温度肌肉情况死亡原因注意区分烧死者的僵直、冰冻尸体的僵硬其他肌肉的僵硬v心肌v平滑肌:立毛肌瞳孔括约肌等尸体痉挛(cadaveric spasm, instantaneous rigor)v概念:是一种特殊的尸僵现象。
死亡的瞬间, 肌肉未经松弛阶段直接进入僵硬状态,保持着 死亡时刻的姿势和动作,称为尸体痉挛 (cadaveric spasm, instantaneous rigor)v机理:与在高度神经兴奋状态下死亡有关v法医学意义:可以固定死者临死时的动作、体 位和姿势,因此对判断或推测自杀或他杀,有 时极有价值法医学意义:v尸僵是死亡的确证;v根据尸僵的出现顺序、发生和发展、持续时 间的长短和强度,可作为推测死亡原因和死 亡时间的参考;v推测案情(尸体位置和姿势固定),以及尸 体是否被移动过自溶与自家消化概念:v人死亡后,组织细胞因受细胞内固有的各种 酶的作用而发生细胞结构的破坏,因而各器 官软化甚至液化,称为自溶(autolysis)v人死后,胃肠道因受消化液的作用而溶解者称为自家消化( autodigestion)自溶的机制:v主要是人体死亡后,人体自稳的结构不能保持,作为防御自 身酶的膜系统破坏,系统内的各种酶被释放出来,使得机体 发生结构的破坏v细菌的存在加速自溶影响因素: (1)温度 (2)死亡过程 (3)器官组织的差异 (4)人为因素酶的含量及活性v法医学意义 (1)鉴别生前坏死病变与死后自溶急性坏死出血性胰腺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肝细胞水样变性、肝细胞坏死肺炎、肺水肿(2)不同器官组织自溶的发展情况有助于推测死后 经过时间。
晚期死后变化 (late postmortem phenomenon)v概念:个体死亡24小时后在尸体上表现出的死后 变化(late postmortem phenomenon) v包括两类:毁坏型死后变化;保存型死后变化v基本上在死后第一昼夜末或2~3昼夜表现出来,但充分 达到白骨化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晚期死后变化毁坏型晚期 死后变化保存型晚期 死后变化尸体腐败白骨化木乃伊泥炭鞣尸霉尸尸蜡腐败尸体巨人观尸体腐败(putrefaction)v概念:人死后腐败细菌在尸体内大量生长繁殖,使 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分解为简单的有机物、无机物 和腐败气体,使尸体软组织逐渐分解和消失的过程 v一般过程:环境温度为常温下3~6h尸臭 24~48h尸绿腐败静脉网腐败水气泡5~7d腐败巨人观死亡腐败发展概图腐败细菌 大量繁殖腐败 气体尸臭腐败水气泡腐败静脉网泡沫脏器腐败巨人观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尸绿尸臭(odor of putrefaction)v概念:个体死亡后3~6小时,肠道内的腐败菌繁殖 生长,产生并释放出腐败气体,发出腐败臭味,称 为尸臭(odor of putrefaction)v腐败气体的成份:含氧氮氢的小分子气体,二氧化碳,还有含氨、 硫化氢、甲烷等具有强烈臭味的成份。
尸绿(greenish discoloration on cadaver)v概念:腐败气体中的硫化氢与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