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移风易俗看冯玉祥集团入主西北的思想意义.doc
14页从移风易俗看冯玉祥集团入主西北的思想意义摘 要 冯玉祥集团入主陕甘宁青后,着力移风易俗,改良社会风气,力图使新思潮、新气象鼓荡洗涤西北地区诸如废除官场旧制,建立新规;严肃军纪,改善民众对军队的恶感;积极倡导妇女放足,健全妇女人格;注重培养民族情感,建立平等友善的回汉关系等这些事功成效甚彰,影响深远,是近代西北开发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促使西北逐渐跨出封闭的世界但是在革命史范式指导下的近代开发西北的“三次高潮说”,对冯系集团的建树未予充分肯定,其说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关键词 移风易俗,冯玉祥集团,“三次高潮说” 冯玉祥国民军集团入主陕甘宁青后,对发展建设西北地区颇为用力冯玉祥认为西北乃“国之锁钥”,①且“陕甘为西北革命发源重地,必须达到建设新甘肃、新陕西之目的,表现革命之真精神,以为天下倡”②故冯氏集团主要人物遵循这一方针,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且学界研究多集中于此,③本文不再赘述而关于冯玉祥集团在西北地区的移风易俗之事功却研究寥寥,难尽如人意窃以为,冯玉祥集团在开化社会风气、涤荡旧俗,推动西北地区思想观念近代化方面所做的贡献,不亚于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成就,甚或有居上之功,在近代西北开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给予肯定。
一、“棺材”“骸尸”到“讨吃县长” 民国肇建,社会鼎革,陕甘宁青地区的近代化趋势渐趋明显然因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新式教育不发达,跨出封闭世界的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影响,这种近代化表征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在西北地区的部分偏僻县域,封建社会的官制和旧俗依然存续1925年,宣侠父随刘郁芬西进途经宁夏平罗县时,眼见古怪的一幕: 一辆精美的骡车驰过,前后拥护着十多个壮勇,这些壮勇,一色都是清朝的打扮,他们穿着大袖的黑色短褂,短褂的前后,缀着红布剪成的“亲兵”两字……端坐在这车中的,就是平罗县知事 看到这一幕,宣的同事钱君向群众高声说:“这是一口棺材,这棺材里面,殓着一个骸尸群众听了,惊骇不已,认为钱是“一个疯人”,④因为这位知事统治平罗已近20年,老百姓还称为“青天” 在中卫县,县官、县衙仍循旧名,县官具有独压全县的权威,平民称县官为“大人”“老爷”,自称“小人”无论民、刑案件,均由县官亲自审理,平民百姓受审时,必须跪着回话县官以言代法,说打便打,随心所欲每堂必打,以显示官威,此美其名曰“官打民不羞”① 20世纪20年代,甘肃陇南官场仍沿袭清朝旧制,未有大的改观。
看看1924年礼县新旧县长接替的场面据王寿天回忆,新官到任前,旧官和绅士们坐在郊外搭好的备好酒席的凉棚里,百姓站在路边等候新县太爷驾临,不久,“见一群人围着一顶轿子远远而来猛听有人大喊:‘大家跪下!’百姓就马上跪在路的两旁等新官到了面前,大家不住地磕头,看见官在轿内也向大家点头致意,表示答礼到了布棚前,旧官同绅士们一齐跪着迎迓,新官也忙下轿跪倒回拜随即步入棚内,坐定后,升酒献茶略叙寒喧,随即起身,到城门前,已准备好香烛等物官下轿拜门,三声炮响完,方才打开城门向衙署走去”②岷县亦是如此,“县知事出进衙门的鸣炮,坐轿以及衙门内部的三班,八房的建制依旧”③此种景况,在风气开通的沿海早已成为历史的遗迹,然而陇南地区一如其故,官员交接之守旧场面令人咋舌 面对此种社情民情,冯玉祥集团努力革除旧式官僚机构及衙门作风,将新的政治制度和官制规则植入此地1925年,杨展云任岷县县长,废除了县官出门来往坐轿、鸣炮的旧制度,改八房为三科,分管行政、财会和法政,并设法庭一所,县长兼庭长,取消了人民上堂诉讼下跪的旧法规④1926年,任化均任成县县长,将知县改称县长,成立县司法处,独立任事,后将县筹款局改称财政局,并将县境划为六个行政区,各区设区长一名,干事若干,区以下按自然地形划为行政村,设村长,办理粮款车差事宜。
⑤张佐澍任武都县长后,每隔二日召集所属讲话,对尽忠职守者褒扬,玩忽懈怠者训诫,旧衙门中因循敷衍等恶劣作风有所改变⑥杨书元任泾川县长时,建立新规章,改革旧习惯,废除跪拜,要求公务人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⑦1928年,陈清之任西和县长时,废除县长出衙坐轿和在头门放铁炮,提倡政府职员穿制服,不许穿长袍马褂,并约束吏役,不许剥削百姓⑧ 在改革旧制的同时,各地方长官以身作则,为民表率冯氏常谓:“各县长为亲民之官,尤为吏治根本⑨要求地方官从自身做起,树立新风1929年,吉鸿昌就任宁夏省主席后,奉行“升官即不许发财”的父训,时常训谕部下,“官吏是民众的公仆,财政厅是老百姓的大账房”,⑩要求属下廉洁自爱,为民谋利在对待贪赃枉法上,吉鸿昌执法如山,六亲不认他的侄子吉星南在宁朔县霸占民妇谋害其夫,县长不敢过问吉鸿昌闻听此事后,通过明察暗访,认定案件属实,判处死刑,人心大快{11}中卫县祁县长,上任后出入随便,不带随从,不骑马坐轿,没有官架子,不认识者不知其为县长,一般人称其为“讨吃县长”{12}潼关县长王作舟,为了缉捕巨匪孙跟胜,自己化装成菜贩,与匪周旋,终于为民除害,地方治安显著安谧{13} 总体上,国民军所派官长到任之后,大都能励精图治,除旧布新,革新官场力度颇大,将西北地区部分旧有地方的官场规制剔除淘汰,颁布新的政令法度,并对原先模糊不清的基层政权进行比较彻底的厘清,划分权责,实施新的管理模式,这在民国西北政治改革史上是一次大的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真爱民,不扰民,誓死救国” 冯玉祥集团进入西北前,陕甘两省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军人在民众的观感中颇多负面形象因是之故,在五原誓师后,声言要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信徒的冯玉祥把塑造军人保家卫国新形象当作重要宗旨同时,要建立巩固的陕甘根据地,并为问鼎中原开辟道路,冯迫切需要西北民众的支持,故改善军民关系,消弭民众对军人的恶感乃当务之急冯玉祥一再告诫官兵: 凡有益于民众者,必须竭力帮助办理凡使民众感受痛苦或不良影响,必须竭力避免、竭力减少,必如此实心实地爱民,方能得民众之同情,方为真正革命军队,方不败本军历来声誉革命之目的在此,党国之根基在此,军队性命根本亦在此① 与当时的其他军队相比,冯军确实在军容军纪方面有可观之处冯玉祥出身贫寒,从小目睹民间疾苦,深知百姓生活之艰难成为军队长官后,他将军队的爱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他认为军人来自老百姓,老百姓养活了军队因此,军人要爱惜百姓,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他说: 军人吃的用的穿的住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一饭之恩,终身不忘军人受了老百姓的大恩,必须时时刻刻存着报答的心才好② 冯玉祥在每一支部队中建立了三问三答的制度。
每天早晚官兵集合,问:“你们的父母是什么人?”答:“老百姓你们的亲属是什么人?”答:“老百姓你们的朋友是什么人?”答:“老百姓最后首长讲:“你们的父母、亲属、朋友都是老百姓,咱们就是老百姓的部队,就要热爱老百姓,为老百姓服务③ 冯系集团的军队还特别注重音乐教化,在军队中唱军歌成为常态冯玉祥说: 我以为改善官兵的思想,歌唱是一种最有力的工具……中国的士兵,不识字的居多,你每天上讲堂给他讲“消极的”“积极的”那一套……你即或讲得通俗一点,他不会笔记,全凭脑子,总是记不完全你若能把正确的思想,用通俗的歌句写出来,教他们唱,唱会了,管保他一辈子也忘不了④ 冯氏的这一立论颇为有理,切合实际当时冯军中编写的军歌不下200余首,诸如《国耻歌》《战斗精神歌》《吃饭歌》《听我说说大事情》《军友们,大家齐集》《救国白话歌》《男儿好汉立奇功》《劝忠烈歌》等,这些歌曲都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培养官兵的反帝反封建意识和爱国爱民思想,收效甚大 长期的思想教化,使得官兵与老百姓关系较为融洽,扰民之事颇少当冯玉祥的大军从五原西进时,沿途秋毫无犯,军纪严明,民众交口称赞官兵一律身穿灰色军服,戴荷叶帽,左臂上戴着圆形臂章,蓝底白字红边,上写“真爱民,不扰民,誓死救国”。
⑤途经宁夏时,冯严禁部队住民宅,均在野外睡帐篷,自炊而食,拔营时清扫四周,借物归还,损坏要按价赔偿⑥在中卫,士兵排着整齐的队列,高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等歌曲穿过大街,出西门,在西郊沙渠湾的田野里搭起帐篷住宿,不住学校和寺庙,不入民宅⑦即便无奈进入民宅,也是以礼相待1929年春,吉鸿昌率军来宁夏平剿马仲英部扰宁叛乱之时,吉部有一连住在乡民杨桂家中做饭时,炊事班长向女主人借一碗盐,并顺手盛了一碗二米粥(大米与黄米合煮的稀饭)作为回报此事虽小,但却让杨桂看到吉鸿昌部队纪律严明,待人和气,表里如一,随后与吉部关系更为密切吉遂密派杨桂潜入宁夏城作为内应,设法打开西关城门,里应外合,一举拿下宁夏城⑧ 1929年,冯部米文和师驻铜川: 军纪严明……街上很少见军人,士兵无事不准外出,集中在营房内学习、操练打扫卫生官兵一齐动手……都学做针线活,军鞋、衣服、被褥都是自己做,不让出去找女工所以,调戏妇女的事很少听见⑨ 1930年,吉鸿昌率部途经县,大军进县城后,补充粮秣,买卖公平、于民秋毫无犯士兵步枪上都插有彩色纸小旗,上写“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雪,不怕冷……”等语。
军营极为整齐,深受人们爱戴① 不难看出,冯玉祥所部各军确在实际行动上体现了“不扰民、真爱民”的宗旨,与以往驻扎陕甘军队的敲骨吸髓相比,民众发自内心的赞赏这支部队宣侠父记载他在永宁县王太堡讲演时,一位老者拭着泪对他说:“从同治以来,我没有看到你们这样好的军队②老人所言虽略带感情,但道出的事实是不虚的,老百姓由过去恨军队、怕军队,变成爱军队、敬军队 因国民军的良好军纪,军民关系得以改善,进而得到民众的拥护支持,为冯系集团统一陕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首先,冯军解除了军阀刘镇华围攻西安之役,稳定了陕西,使“久分之陕局,现始合而为一”;③其次,甘肃亦结束了李长清、张兆钾、孔繁锦等地方军阀在陇东、陇南的暴力统治,统一了甘肃政局;最后,西北马家军阀摄于冯玉祥势力的威权,支持青海、宁夏建省,使两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逐渐向近代化趋近,对构建民族国家一体化意义重大,亦为西北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契机 三、吉鸿昌,“我们的好主席” 因历史原因,回汉矛盾是近代西北地区错综复杂民族关系之核心,冯系集团深知此点若要在西北立足,必须处理好回汉关系,不仅要对回族上层统治者以充分的信任,将他们延揽于政权之内,同时对底层百姓也必以诚心相使待,其倾心向之。
这里以吉鸿昌为主论之:1927年,他率军追击马仲英攻打天水之时,俘虏了许多回族阿訇,将他们保护起来,送交当地清真寺,赢得了当地回族的好感④保卫宁夏胜利后,吉鸿昌以军长的名义布告安民,“本军所到之处,只分良莠,不问回汉”他对各师、旅长们约法三章:第一,尊重回族风俗习惯,军队不准进入清真寺,不准在回民聚居区吃大肉;第二,军队不得借口军事需要破坏农民的庄稼,不准索要老百姓的东西,不得干预地方行政;第三,回汉团结是长治久安之本,凡涉及民族事项的处理,均需事先请示,不得擅自做主⑤吉的告示深得民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就任宁夏省主席之后,吉鸿昌派出大批政工人员,到各乡回民聚居地召开群众大会,制作大幅标语、宣传画等张贴城乡,广为宣传,通告的内容是:“父老们,你们有困难事情吗?请到省府来,我一定想法替你们解决!”通告贴出后,省政府门庭若市,求见的百姓络绎不绝,吉鸿昌不惮劳苦,一一接见,并派副官接待,司书笔录担任吉鸿昌警卫的安正海回忆说: 他们几个警卫员见吉主席整日接待来访群众,疲惫不堪,曾几次将来访者挡驾回去事后被吉知道后将他们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