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人物-邓艾简介-第1篇.docx
3页邓艾简介 邓艾 邓艾(197—264年),字士载,义阳郡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邓氏曾经是南阳一带的大族,但邓艾的家世已经不能详考邓艾自幼丧父,邓艾生活在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兼并剧烈的中原,日子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不过,邓艾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夺取南阳,迁徙一批南阳居民到汝南屯田邓艾便随其母被迫迁居汝南郡(郡治在今河南平舆县北)襄城,沦落为屯田部民,替官家放小牛为生 十二岁时,又随母至颍川,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欣然向慕,于是自己命名为邓范,字士则后来,宗族中有与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在屯田民中,有才学的人很少,邓艾凭其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相当于县)学士,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但因为口吃,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他充当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同郡一长者见其家贫,经常资助他,而邓艾并不表示感谢。
邓艾喜欢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遭别人讥笑也不介意 当时,出身贫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头地谈何容易,邓艾平淡地过了近二十年后来总算当上了典农功曹,帮助管理屯田一次,邓艾上洛阳去呈报,有机会见到洛阳太尉司马懿司马懿很赏识他的才能,征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 遇到司马懿,可以说是邓艾一生的重大转捩 正始(240—249)初,魏国准备在东南一带进行屯田,积储军粮,对付吴国,因此就派邓艾前往视察邓艾从陈县(今河南淮阳)、项县(今河南沈丘)一直巡视到寿春经过考察,邓艾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他认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于是,便著《济河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邓艾还认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
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司马懿看后,非常满意,采纳并实施了从正始二年(241年)起,魏国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北以淮水为界,自钟离以南,横石以西,至沘水源头之间的四百多里范围的土地上,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同时,淮阳、百尺两条河渠也拓宽了,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和颍水,颍南、颍北修成了许多陂田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几年之后,从京都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从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每当东南有战事,大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军资粮食有储备,又没有水害这些,都是邓艾的功劳 可以说,曹魏政权能在三国中始终保持实力最强,特别是后期,邓艾的许多政治主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共7页,当前第1页1234567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