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教学课件第0章绪论.ppt
37页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绪论前言I.传播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要从根本上去把握它,应当对传播学理论的历史和逻辑有所认识,需要回归到传播学在西方国家萌生和发展的社会语境中去II.西方传播学理论研究的演进轨迹紧随人类社会媒介环境的变迁而变迁III.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曾经做出深入而系统的考察,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类交往问题的论说当中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与范畴第一节提要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评析西方传播学理论的意义与要点评析西方传播学理论的意义与要点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I.“传播”的含义II. 传播的主要类型III. 传播学研究的思维偏向1、“传播”的含义作为传播学最基本的概念,“传播”一词概括 了 传 播 学 的 研 究 对 象 “传 播 ”是 对communication的转译,但这种译法却一直颇受争议因为两者的词意并不对等,前者指向单向的传布、扩散,后者则指向双向的交往、分享、互动、关系有学者指出,考虑到此翻译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可以在使用中逐渐对其进行改造,并重新赋予这个传统的词汇以新双向互动意义从 词 源 上 看 , communication源 于 拉 丁 词communicare, 其 本 义 是 “共 同 ”( to make common)或“共享”(to share),其原始意义接近于中文的“沟通”或“交通”。
在19世纪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背景下,communication 指向普遍意义上的交往,马克思所使用的德语 kommunikation 就包含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含义同时,电报、等传播技术把communication与“传输”和“传递”信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互联网等传播技术进一步使communication指向“大众传播”“共时分享”“意义分享”“连接与互动”communication 的概念史表现为资本主义交往理念的发展史,这种历史从总体上把传播定义为人的日常交往行为关于“communication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一种是名词思维,偏向于关注传播的理念;一种是动词思维,偏向于综合性认知传播的根本行为而动词思维更能把我们引向对人的日常交往实践的关注,动态地把握交往的发展过程,从而深入理解并反思传播我们倾向于用动词思维定义传播,即传播就是人的日常交往行为,涵盖人的共享行为、信息的传输或传递行为、多样连接的互动行为传播是一种共享行为,它是人的群体性、社会性的表现,也是自我与社会形成、发展的基石;传播是使用符号、词语、图画、体态、图形等进行信息、观念、情感、技巧的传输,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媒介化交往;传播是一个互动过程,互动是生命有机体的存在方式,因为没有互动就没有共同行动,互动表现为社会交往仪式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2、传播的主要类型I.自我传播II.人际传播III.组织传播IV.大众传播3、传播学研究的思维偏向I.经验主义主导的传播研究面向资本主义传播危机,考察由媒介中介或通过媒介行使的社会影响II.批判主义研究面向大众社会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力关系,反思霸权话语生产与流行的机制III.另外一些批判主义研究者另辟蹊径,偏向于融贯文学、政治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符号学和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综合考察3、传播学研究的思维偏向二、评析西方传播学理论的意义与要点I.评析西方传播学理论的意义 II.评析西方传播学理论应注意的要点1、评析西方传播学理论的意义I.对话与反思与西方传播学理论对话,反思我们的交往并改善我们的交往II.修正与创新理解资本主义传播体系的内在修正机制,是为了寻找中国传播创新的现实路径III.建构与沟通建构多元文化主义的传播理念,为 “沟通世界”提供理论支撑2、评析西方传播学理论应注意的要点I.概念评析II.框架评析III.语境评析IV.问题评析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历史与逻辑第二节提要西方传播学理论与资本主义传播体系的建构西方传播学理论与资本主义传播体系的建构媒介环境与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发展媒介环境与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发展一、西方传播学理论与资本主义传播体系的建构I.脱胎于西方资本主义传播制度的传播学 II.西方传播学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修正1、脱胎于西方资本主义传播制度的传播学传播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密切相连,西方传播学理论越是发展,就越是深深嵌入资本主义体系之中,资本主义越发展,就越是依赖于资本主义传播体系的建构。
这样一来,西方传播学就不可避免技术理性的偏向,更加迷恋于传播的确定性与完美控制,以至于传播学的治疗话语所提供的修正不过是增加了资本主义传播体系的“弹性”这是西方传播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重要表现2、西方传播学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修正 西方传播学理论植根于资本主义土壤,为资本主义传播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当资本主义传播体系遭遇困境时,又在理论层面给予适时的修正它就像套在资本主义传播体系上的一根皮筋,当某种理论的声音在一端造成压力过紧时,总会有另一种理论或研究范式从另一端缓解压力二、媒介环境与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发展I.印刷媒体与传播研究 II.电子媒体与传播研究III.网络媒体与传播研究1、印刷媒体与传播研究 15世纪德国工匠谷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使传播向空间发展 1833年美国报人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第一份广泛发行的廉价报纸太阳报,这是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标志性事件 当业内人士忙于构建 “新闻业”形态与知识的时候,美国社会科学界注意到作为大众传播的报刊在社会过程中的影响力首先被认知的是报刊的传播力量其次是媒介与认知、媒介与民主的关系2、电子媒体与传播研究 印刷媒体与电报、、电影、等电子技术紧密相连,也与20世纪20年代开播的广播和20世纪30年代起步的电视一道,建构了文化工业的奇观。
电子媒体迅速占领人的听觉与视觉世界从总体上看,西方传播学在广播电视时代向互动关系的转向是普遍的,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理论模式主要有两个: 编码解码 公共领域与交往理性3、网络媒体与传播研究 网络媒体的偏向是人与人相连、人与物相连、物与物相连,而西方传播学理论也超越了影响和互动关系思维,转向融合思维I. 媒介融合理论II. 网络社会理论III. 数字化崇拜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传播学理论第三节提要 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理解交往理论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理解交往理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异化现象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异化现象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对传播学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对传播学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与当代中国传播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与当代中国传播实践的结合一、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理解交往理论I.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II.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受制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水平III.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能够推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传播学滥觞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并从理论层面分析资本主义传播体系的运行。
以经验学派为代表的主流西方传播理论在总体上日趋精致化的研究模式,以效果的偏向割裂人类传播图景,常常落入对传播问题表象的细致观察,却忽略了其背后更为深刻和本质的问题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传播观强调将人类交往活动置于整个社会和历史的语境,以普遍联系和实践的眼光去考察,从而为理解和反思西方传播学理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二、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异化现象I.大众传播推动了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消解着民众的批判意识II.人们在五光十色的媒介世界里,部分失去了对生命价值的把握III.人们在繁荣的媒介时代反而远离了自由交流的可能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对传播学的启示I.从抽象的人回到现实中的人II.从异化的人回到完整的人III.从经济人到自由发展的人四、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与当代中国传播实践的结合I.实现中国传统传播智慧的创造性转化II.反思并应对全球化危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的传播理念III.以互联网思维改革现代传播体系,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以及多边、民主、透明的互联网治理体系Karl Heinrich MarxFriedrich Engels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的学问,其根本旨趣在于促进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达成更好的交流和交往。
在某种意义上,这跟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具有对话的契机不过,传播学毕竟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特定的时代背景,也就必然承载着服务于资本主义传播体系建构与修正的使命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则明晰地揭示出资本主义交往体系的内在矛盾及其对人的束缚小结在关于人类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辩证关系的论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普遍交往建立在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普遍联系之上,从而试图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抽象人带回到现实中的人、从异化的人回到完整的人、从经济人回到自由发展的人,由此推动人类天性的彻底解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中重新审视传播学,其意义更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是西方传播学研究难以避开的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正在回归普遍交往观,重构全球传播新秩序I.为什么说传播学的发展离不开“想象力”?II.媒介技术与环境的变迁对传播学研究有何影响?III.西方主流传播学研究的演进表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IV.西方传播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解有何差异?V.为什么说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有助于传播学的发展?思考题本篇阅读文献I.美E.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版。
II.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 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III.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年版.IV.英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V.法阿兰库隆:芝加哥学派,郑文彬译,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