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解析《别让我走》中人物凯茜的心理创伤.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18344243
  • 上传时间:2021-12-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0.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解析《别让我走》中人物凯茜的心理创伤摘要:《别让我走》是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了 克隆人的捐献历程本文以创伤理论为基础,以小说 的主人公凯茜为例,分析了小说人物经历的创伤问题 论文主要从创伤症状、产生创伤的原因、治疗创伤这 三个方面入手,揭示出这部小说的创伤主题通过对 作品中人物的创伤性解读,意在指出克隆技术和社会 权力机制的不足,从而引起社会对受创人群的广泛关 注,并唤起大众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关键词:《别让我走》;石黑一雄;创伤刖S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 1954-),是一位日裔 英国小说家,与鲁西迪、奈保尔并称为“英国文坛移 民三雄”其文风细腻优美,题材新颖别致,几乎每部 作品都得到了专业文学领域的赞誉其长篇小说《别 让我走》(Never Let Me Go, 2005) 一经出版,即获得 各种好评当年就获得英国布克奖和美国图书评家协 会奖的提名,次年又获得美国亚历克斯奖和意大利塞 罗诺文学奖小说奖这部作品还被《环球邮报》、《时 代》周刊、英国广播公司等多家媒体列入年度最佳图 书并于2010年改编成同名电影小说讲述了克隆人 的成长历程,透过这一过程,不难发现故事背后所隐 含的人物心理创伤。

      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二十一世纪,“创伤”一词 变得不再陌生它不再单单涉及医学领域,已经渗透 到人类学、哲学、历史学及文学等众多领域从创伤 理论的视角来审视文学作品,愈发受到关注就目前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对《别让我走》的研究主要 涉及叙事手法,身份问题,伦理思想,反乌托邦等方 面,而对这部作品的创伤性解读研究较少,所以有一 定的研究空间笔者将以小说叙事者凯茜为例,来解 读人物的创伤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在《沉默的经验》 一书中首次提及创伤理论,她认为“创伤描述了一种 突发的或灾难性的事件所具有的压倒性经历,其中, 对事件的反映往往以延迟的、无法控制的各种幻觉和 其他干扰性现象的重复出现方式发生[1]11因为创 伤具有延迟性,因此很多人认为,“创伤的症状来源于 创伤记忆而不是创伤事件本身”⑵13因此凯茜的回 忆让我们真正了解了克隆人的心理创伤焦虑、羞耻、 恐惧、无助或身体疼痛等都会引发痛苦,造成心理创 伤透过这些症状可以发现受创原因,以更好地选择 治疗创伤的办法一、创伤症状1、身份的焦虑者“身份的焦虑”⑶既是一种焦虑,也是心理创 伤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了人因自身身份与地位的不 确定性而感到惶恐不安。

      《别让我走》中的主人公们都 存在着一定的身份焦虑,这在克隆人身上体现得尤为 突出克隆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他们探寻身份的过程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要来?我将要做些什 么?凯茜作为克隆人的代言人,不仅发出了克隆人的 心声,而且还对身份进行了长期的探寻年幼时,正 常人对克隆人的态度,让凯茜焦虑不安:不仅让她“心 底发寒” [4]33,而且会使她对自己产生厌恶感,认 为自己“是一件令人烦心和陌生的东西” [4]330这 时她真正意识到自己与看护人、夫人等人是不一样的, 与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这种特殊身份也给她带来了 尴尬和困窘等到十三岁后,凯茜开始了解自己的身 份:我们的一生早已被规划好,不会像正常人那样工 作、生孩子,被创造出来只是用于器官捐献此时, 面对捐献话题,她不再觉得窘迫,而是生发出一种阴 郁与沉重之感村社负责人凯弗兹对克隆人的厌恶感 和陌生的环境,让凯茜感到恐惧困惑随之而来的是 对“原型”的探寻,她不断地翻看着杂志上的人物面 容,希望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原型”,从而洞察内心, 预见未来然而她的这一愿望,也被诺福克的探寻之 旅打破了这期间在凯茜的焦虑之感中略带一点失望 当最终得知,无论他们做出任何努力都不能改变捐献 的事实,等待他们的是无尽的捐献,她几乎绝望了。

      经过这一探寻过程,凯茜一直都在为自己的身份担忧, 可谓身份的焦虑者2、命运的无助者面对命运,凯茜表现出一种无助感作为幸存者, 凯茜更能看清事情的真相:克隆人从存在的那一刻开 始,就已经被正常人设定了命运是否被创造,是否 要通过学习艺术来证明灵魂的存在,能否推迟捐 献……一切都由别人决定,无论怎样努力,他们都不 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知道这些真相后,凯茜既震惊又 痛苦无助更为严重的是,他们不仅被剥夺了改变命 运的权利,有时甚至连知道真相的权利都被抹杀了 看护者常用一些模糊的话语掩盖了事情的真相不配 享受特权” [4]39和“机会的滥用”⑷39这些话语 最初使凯茜迷惑尴尬,最终让她觉得无助无望当凯 茜看着自己的同学、伙伴、男朋友一一逝去,自己对 此却无能为力的时候,她内心的无助感变得更加强烈 此时的她已经悲伤到了极点,达到了绝望的程度面 对汤米的死,她表现得极为无助,只能通过幻觉来弥 补内心的伤痛:“她面前开始岀现了一个小小的幻象, 这是因为这里毕竟是诺福克,而且仅仅几周前我才失 去了他⑷264凯茜的命运,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器 官捐献者的克隆人所展现的无助无望正如朱迪斯? 赫曼所言“心理创伤是一种自己感觉毫无力量的苦痛。

      在创伤中,受害人受到强大的冲击处于无助状 [5]33 凯茜的经历恰恰印证了她内心遭受的心理创伤二、产生创伤的原因1、不合理的科技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物质文化水平都有 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科技创新像源源不截的动力,为 人类带来了诸多便利其中,克隆技术的发展,让克 隆人的存在成为可能作者把克隆人描述成存在的生 命体,借助克隆人凯茜之口说岀了克隆技术存在的隐 患问题由于人类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不加节制地 开采利用各种资源和技术,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造 成了极大威胁人类自己也对克隆人的存在感到不安, 但是功利主义,让人类在不加思索地情况下,仓促地 运用克隆技术,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而且人类没有 考虑到克隆人的处境,“整个世界的人都不想得到提醒 捐献项目是怎样运作的他们不愿意去想你们这些学生或是你们的成长条件⑷243他们只关乎自己的生 命安危,不会关心克隆技术给克隆人带来的灾难不 恰当地使用克隆技术,不仅给克隆人造成了苦难,也 威胁着人类自己的安全 2、正常人的权力压迫克隆人的命运不仅被看护人操控着,而且被赞助 者左右着克隆人作为弱势群体,只能默默地承受创 伤带来的苦痛阶级与压迫是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它们的存在体现了社会权力机制的弊端。

      从凯茜的叙 述中不难看出,正常人对克隆人进行了长期的压迫 这种压迫与种族压迫类似,都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 的压迫正常人的强势文化对克隆人造成了巨大的心 理创伤,这种创伤在短时间内无法修复他们主要通 过以下方式来对克隆人进行压迫首先,他们采取灌 输式的教育来树立克隆人的价值观弗莱雷在《被压 迫者教育学》中指出,“灌输式”教育就是老师“让学 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⑸25通过这 种方式让克隆人丧失自主性与能动性,从而听从看护 人的指导其次,采用了规定约束的方式,来对克隆 人进行控制尤其是通过制造恐怖氛围来限制克隆人 的自由最后,看护者还歪曲事实真相,欺瞒慌骗克 隆人,来迷惑扰乱克隆人的视听从这些残酷的压迫 方式中,可见看护者的无情以及克隆人遭受的创伤, 也体现了社会权力机制的弊端三、 创伤的治疗朱迪斯?赫曼曾在《创伤与复原》中提出了治疗的 三个阶段:“创建安全感、追忆和哀悼、建立与周围环 境的联系”⑹ 凯茜通过这三个阶段完成了自我疗伤 首先,她努力探寻身份,找到事情真相,最终不再焦 虑不安,建立了安全感其次,回忆了克隆人的捐献 历程,对死者进行了默哀正像她自己所说得那样她 不会失去对露丝和汤米的记忆,与此同时她还采用了 叙述创伤的方式来重现创伤,“希望身心获得统整,创 伤可以终结,个人得以救赎” [7]193。

      借此冲淡创伤, 缓解内心的痛苦,摆脱捐献造成的创伤阴影最后, 凯茜最终选择了与之前不同的道路,不再回避问题, 决定直面周围的环境,继续生活下去凯茜认为“一 旦能过上更为安静的生活,无论待在哪个他们把我送 去的康复中心里,我的心中都会和黑尔舍姆在一起, 让它安全地留在我的脑海里,那将是没人能够抢走的 一样东西”[4]263由此可见,凯茜已经从创伤中走 了出来,“朝着不管哪个我该去的地方疾驶而去”⑷264四、 结论《别让我走》讲述了克隆人成长的故事表面上 看,他们跟普通人一样,有童年,有情感,有梦想 然而透过故事,却能发现:他们不仅没有存在感,而 且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他们是高科技时代的试验品 和权力压迫下的牺牲品他们不能改变捐献的现状, 只能竭力安抚内心的不安,治疗内心的创伤通过对 这部作品的创伤性解读,不但剖析了克隆人的创伤, 而且为经历创伤的人提供了治疗方法与此同时,我 们也从中获得启发:人类应合理利用科技创新,更应 关注受创人群、同情弱势群体参考文献:[1] Caruth, Cathy. Un 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M]. Baltimore and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P, 1996.[2] 董美银.〈时时刻刻〉的创伤性解读[D].齐齐 哈尔大学,2012.[3]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4] 石黑一雄.别让我走[M].朱去疾译.南京:译林 出版社,2011.[5]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Herman, Judith・ Trauma and Recovery: 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 —From Domestic Violenee to Political Terror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2.[7] LaCapra D.Representing the Holocaust: History, Theory, Trauma [MJ.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4.(作者简介:1.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 硕士; 2.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副 教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