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曲风俗文化研究》.doc
6页舟曲风俗文化研究一、舟曲概况舟曲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白龙江上游,东邻武 都,西连迭部,南面与文县及四川九寨沟县接壤,北面与 宕昌县相连,总面积3010平方公里一袭碧波的白龙江,从悬岸夹峙的西倾山奔涌而来,从 此,那个藏语名为“龙江”的舟曲,就腾飞在锦绣中华的 几何中心到过这里的人称赞它像小江南,似桃花源,如 香巴拉,使人流连忘返舟曲至今仍保有着它古老而神奇的意蕴早在公元前三 四千年,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新石器仰韶文化的文 物——彩陶三连罐,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为一级文物山 后拱坝河流域出土的丈地均粮碑是甘肃省境内明代土地管 理和改革的重要文物,存放于城郊的二郎山公园西汉时 著名的将军李广曾率兵路过这里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 姜维在武坪、大峪坪养兵蓄锐,这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 国名胜一一沓中的所在地立节乡华年城西晋时是宕昌王 国的所在地,一度曾为一位女王执政管理,古城址、烽火 台依稀可辨,是甘肃省级文物保护点宋代时的县令张俊 臣修筑了县城的四周城墙,建立了现在舟曲县城的基础 至今,县城西北的坪定乡仍能见到先秦时期的古城墙舟曲西大门巴藏乡的民居大多是石头砌成的整齐碉楼,保留着古羌族建筑的遗风。
九十九眼泉、二十四个亮晃晃、迗玛姑娘、格萨尔东征的传说家喻户晓,让这里充满了诗 情画意二、舟曲风俗文化 (一)博峪采花节藏族同胞多喜舞蹈歌唱,常常在春暖花开之时于水草 秀美处聚会歌唱,表迗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舟曲众多民 俗文化中,采花节是最具地域特色的一个代表博峪,地处白水江支流域,东与文县接壤,南毗世界 著名旅游胜地九寨沟,为甘南南隅博峪境内山大沟深, 森林茂密,出产丰厚,还是大熊猫的故乡美丽的自然风 光,奇异纯朴的民俗风情构成了此地祥和温馨、天人合一 的图画农历五月,草木勃发,山花烂漫初五这天,正是舟 曲县博峪乡藏族群众的传统节日一一采花节据说,很久以前,从外地来了一位心灵手巧、花容月 貌名叫兰芝的汉族姑娘,她把纺线织布、绣花缝衣的技术 传授给这里的藏族姐妹,后来,兰芝姑娘在五月初五这天 去世,藏族姑娘们为了表迗哀思,上山采集了无数鲜花, 放在她的坟头,从此,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要采 集山花,并以此为节,代代相传真正的节日活动是在五月初五举行这天,四邻八村 的藏族姑娘盛装出行,她们穿着华丽多彩的手织绣花裙, 胸前挂着锃亮的银盘,头上插满鲜花,打扮得比鲜花还 美;小伙子们也穿上节日服装,三五成群地向博峪河边的广场拥去。
老人们互敬哈迗、美酒;小伙姑娘们尽情歌舞 孩子们高兴地互相追逐嬉戏整个博峪河畔一片欢腾,一 片花香,直至日落西山,有时还要燃起篝火,尽兴尽致到 次日早晨正因为如此热闹,舟曲五月初五的采花节又被 称之为白马藏人的端午节二)黑水沟朝水节由两郎公路73公里处进黑水沟7公里,属青山绿水的 后北山风景区东南山峰,松林茂密,四季常青;西侧怪石 奇峰,从绝壁缝隙中喷涌出奇异的喊瀑-“昂让曲沙”每 年端午,巴藏及洛大一带的藏族群众就到这里举行隆重热 烈的“朝水节”人们用这里的“仙水”梳洗、淋浴,载歌 载舞,驱邪祈福舟曲朝水节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后北 山景区黄家坝黑水沟举行朝水的水当地人叫“昂让曲沙” 意思是“仙水”,它从峭壁半崖上喷出朝水时,要举行煨 桑、颂经、念玛尼、跳罗罗舞、摆阵等活动仙水”声 浪的大小随着水的大小而变化,出水越多,声音越大,因 此人们把这水又叫“喊瀑”很可能是石壁内有空洞,气流 的振动引起崖壁内气压发生变化,所以水的大小也就发生 了变化关于“朝水节”也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 前,医司仙子下凡给后北山人们治好了毒疮、肿瘤,并呼 唤着春雨,驱走瘟疫此后,人们丰衣足食,六畜兴旺。
但是,山中有一害人的狐精,欲夺医司仙子为妻一天, 医司仙子正在给病鹿治伤,狐精乘其不备,将仙子击昏后背着逃跑,恰遇山中打猎的藏族小伙子,他用宝刀砍死精 怪,在搏斗中自己却失去了双目医司仙子醒来,打开宝 扇,扇面上顿时出现了小伙子与精怪搏斗的情景她飞进 岩洞,扇起扇子,一会儿小伙子徐徐飘入洞内,仙子伏身 舔润小伙子的眼睛,小伙子眼睛渐渐复明了于是他们相 爱了,并有了孩子王母娘娘知道此事后,驾云亲临后北 山黄家路坝,放雷击毙孩子,封实崖洞,这天,恰是五月 初五此后,每逢这天,人们都来洞下,举行煨桑、祝酒 鸣枪,唱歌跳舞,对歌以纪念仙子不知过了多少年,也 是五月初五,石岩内突然发出一阵金器撞击声,被封住的 洞口裂开一个碗口大的小洞,飞泻出一股清流,洞口长出 一棵柏树自此,人们每年端阳节都来此饮水、沐浴,驱沙”(仙水),即邪纳福,疗治百病人们视这股水为 仙子的化身,视柏树是小伙子的化身三)正月十九迎婆婆“正月十九迎婆婆”是舟曲县元宵活动的高潮,在全 县汉族村寨广泛流传,是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一种民俗宗 教活动,又称“圣母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史 前文化气息,是舟曲县各族群众最隆重也是最后一个年节 活动。
舟曲县每个汉族村寨都供奉“婆婆”,各村的“婆婆” 不尽相同,有的供奉“太乙元君九天圣母子孙娘娘”,有的 供奉“三霄圣母”,有的供奉“百子娘娘”,有的供奉“送 子观音”,当地人统称“婆婆”,据说都是掌管婚育大权的女神,是“女蜗娘娘”的化身,慈悲为怀,能帮助人们 人丁兴旺,万事遂心据传,舟曲迎“婆婆”活动始于隋朝时期当时经过三 国至南北朝300多年的战乱,北方地区人丁稀少,万户萧 瑟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 措施,并复兴宗教教化安民当地官民在举行元宵庙会时 祭请当地苯教善神“婆婆” “出巡散福”,形成了每年正 月十九“迎婆婆”的定例舟曲县“迎婆婆”活动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开始准备 大家把木雕的“婆婆轿”精心装扮,挂上香包、绣品、工 艺品、彩灯,缀上彩花、明镜,给“婆婆”雕像戴上凤冠 穿上蟒袍、霞披、绣花鞋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大家到 “婆婆庙”进香,观赏香客敬献的各种工艺品没有子孙 的妇女则求儿求女求孙,发心许愿,并摘取“婆婆”的饰 品,在愿望实现后偿还不许愿的妇女则细细欣赏各种手 工艺品,学习“女红”技艺,并摘取自己中意的饰品拿回 家学,来年加倍偿还舟曲县大部分汉族村寨每年正月十 九在本村和邻村举行“迎婆婆”活动,但舟曲县城附近的 十多个村的“婆婆”都于正月十九到县城“聚会”,一起 “出巡散福”,规模十分浩大,数万人赏灯迎福,热闹非凡 正月十九夜幕降临,舟曲县城内外16位“婆婆”从四面八 方汇聚城东驼铃山集会,整个县城尽收眼底,万家灯火灿 若繁星,千家万户燃放烟花遥拜“圣母”。
晚上9点,出巡 礼炮鸣响,16位“婆婆”按约定俗成的次序依次下山进城每位“婆婆”都有鼓乐开道,牌灯、彩旗前导,金瓜、斧 钺、朝天镫、乾坤圈巡护,道士、高僧诵经,华盖、芭蕉 扇随行,数百人前呼后拥婆婆”轿周身数十盏灯笼、彩灯流光溢彩,“婆婆”好像海市蜃楼腾云驾雾徐徐而来 16位“婆婆”和浩浩荡荡的护送队伍在松棚灯廊下缓缓行 进,两边人家设香案具供品焚香化马叩拜接迎,并燃放烟 花爆竹,给抬辇护卫者敬酒递茶信男善女争先恐后从 “婆婆”轿底下钻过,以“接福祛病”,消灾免祸新婚 未育的青年争相“请轿”(抬轿),请“圣母”早赐贵子 数万人观灯接福,争睹“婆婆”芳容,随“婆婆”游走, 万头攒动,人山灯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极其壮观16 位“婆婆”列队穿过主街道,分道各自回宫,沿途转村歇 庙,群众一路接送,通宵迗旦才送回神庙正月十九迎婆婆”活动结束后,舟曲县群众的年节 才算结束,即“年尽月满”,一元复始,大家才意犹未尽的 投入新的一年工作,期盼下一年狂欢舟曲县“正月十九迎婆婆”活动源远流长,规模浩大, 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议程严格,经久不衰,集民俗、 宗教、旅游、文化、娱乐为一体,在舟曲人民生活中有重 要的影响。
舟曲县文化馆多年来采集、整理了大量的“正 月十九迎婆婆”活动音像、文字资料和实物,并大力开展 抢救性保护工作,已经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 目,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