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产权保护外文翻译文献综述.doc
11页知识产权保护外文翻译文献综述(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外国的直接投资在过去二十年里,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D量有着迅猛的增长虽然亚洲大部 分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占亚洲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几乎一半 (见下图)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从1979年几乎没有增长至1998年的45.5亿美元, 而在随后的不到十年,在2006年,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增加至695亿美元,其数量 已经超过整个非洲大陆(355亿美元),但却远远落后于一个落后的拉丁美洲的总量(约合838亿美元)(见贸发会议,2007年)自1993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吸收外 商肓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受跨国公司欢迎的首选目的地,仅次于美国中国 这么巨大和快速的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量自然使人们提出一个问题:这么强大投资的背 后动力是什么呢?表1概述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动的最新趋势地区/国家 1993年至1998年(年均)1999年 2000 2001年 2002年 2003 2004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十亿美元,目前的价格)世界401.71092.11396.5825.9716.1632.6648.1发达经济体256.3848.61134.0596.3547.8442.2379.8发展中经济体139.0232.6252.8218.0155.4166.4233.3美国国务院86.1283.4314.0159.571.356.895.9亚洲83.4111.6145.7108.692.0101.3147.5中国38.540.340.746.952.753.560.6资料来源:贸发会议,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冷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适合作为知识产权改革对外国肓接投资流入的影响分析和的案例研究。
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在1985年以前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然而, 在1985年第一部专利法和在1992年和2000年大幅修订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其专 利制度的渐进改革于1992年,由于來自美国的压力,中国的专利法大幅修订,以 适应许多工业国家的要求中国加强专利法律也是为了加速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步 调,中国知识产权法律要求(如专利,版权和商标)也是为了更好的符合WTO的协议与 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TRIPS)和其他主要的国际知识产权公约(Maskus,2004)o自1992 年以来,外国专利保持在19%的年平均增长率(见图2) o大多数的中国专利(发明 专利申请),由外国公司提出,如口本,美国,欧盟成员国,以及韩国等图2本文目的是为了探讨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对其吸收外资的影响(1992〜2005)这篇 文献的贡献在于有几个方面首先,这是第一个专注于大型和有影响力的经济发展, 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其知识产权制度的显着变化的实证分析因此,这种分析提供了 一个可以替代以往通常从一个主要工业化国家(如美国)家长的角度强调不同群体的 主办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研究其次,我们还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外商直接投资 的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的伙伴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史密斯,2001年)的可能性。
第 三、从一个单一的一年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的研究,这项研究使用的38个国家,涵 盖了更多的扩展时期(1992-2005)的数据,并允许考虑动态性质的外商直接投资与 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变化第四,本文适用于其他知识产权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代理 措施:作为每年衡量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度知识产权指数,即使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打分的方法,经常被任意的选择上 的重要性权重各种标准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很有效果,但是以知识产权指数为基础的 研究措施,可能无法充分反映以书本为法律的专利法的修改和标准之间的相互间的动 态影响作用,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例如,外国直接投资) 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另外,我们使用实际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国家的专利 申请数量每年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利申请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指标,越来越多的外国公 司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执法提供在中国的信心相对指数为基础的方法,这种跨 越时间和措施,这一措施保护知识产权的强度变化占更多星移斗转、可能不易测量误 差本研究的主要发现表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导致在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 的增加本文的实证结果进一步支持这一假设,加强专利法具有一定的市场扩张效果。
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来自香港和台湾表现不同于源自其他高 收入国家因此,本研究提供了关于当前有关政策改革在知识产权制度及技术转让同 对中国贸易有何影响的相关实证知识产权保护和全球直接投资之间的联系并不明确,一直是大量的辩论和争议的 来源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否刺激或阻碍外国直接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分歧依然 存在根据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几个选项之间进行选择:出口,外国直接 投资,合资企业和许可,来为国外市场服务虽然一些理论研究表明,更强的知识产 权保护能够促进创新,但是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也可以是消极的(Chin等,1988]和[赫尔普曼,1993])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减少因当地企业的 模仿造成的威胁,从而确保外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增加产生积极的影响和结果相比之下,如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那么它在外国公司的垄断力量的增加可能会 对外国直接投资产生负而影响当而对来自于本地生产的仿制品的竞争,跨国公司 可能会尝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子公司的产量和销售利润的方式进行竞争(马库斯和本 巴提1995],[史密斯,1999]和[史密斯,2001]) o此外,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也阻碍 跨国公司选择增加外国直接投资,而不是许可。
相反,技术含量低的生产者,在沉重 的知识型产业投资公司可能产牛更敏感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曼斯菲尔德,1995年], [马库森,2001年闲陕克瑞克,2004]) o因此,保护知识产权和外国直接投资之间 的关系仍然是一个经验性的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近年來,有许多关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如中欧和东欧国 家和中国的经济转型以欧洲经济转型为重点的研究发现有助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卡斯特森和特拜耳传统因素(例如,市场潜力,生产要素成木和距离)和过渡的具 体因素(例如,私有化和欧盟成员国的水平和方法),2004年,贝文和埃斯特林, 2004年)相比之下,关注中国的实证研究将更加倾向于对基本经济因素,如市场 规模,劳动力和投资成本的重视在重点研究了 1978年至1992年进入中国的外国 直接投资的驱动程序后,王和斯温(1995年)发现,GDP、工资和贸易限制措施都对 外商肓接投资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利率和汇率对外国育•接投资却有着负面影响同样, 海德和里斯(1996)通过研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54个中国城市中的位置决定的因素 发现,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是吸引中国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优良的基础设施的城市。
在另一项研究中,孙等人分析了整个中国的从1986年到1998年30个省的外国 直接投资决定因素发现,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驱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萧(2004) 在研究了中国为什么能够吸引这么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后发现,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约 50%来源于香港和台湾张(2005)问:为什么前往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很大一 部分来自于香港和台湾?研究发现,从主要发达国家(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外国 直接投资和香港、台湾不同此外,一些探讨了除中国外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其他方 面的研究和一些学者探讨的生产性投入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推动中国近期的经济 增长(陈等人,1995年,吴,2000]和[姚明和伟,200刀)虽然许多作者分析了各种经济因素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但很少有研究知识产权 的作用,因为在这项研究中所提倡的李和曼斯菲尔德(1996年)的创作是有关一个 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数量之间联系的第一个实证 调查之一他们的经验证据表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有积极的 作用在最近的研究中,夹克瑞克(2004年),评价了知识产权在对东欧和前苏联的 经济转型中外国直接投资吸引的积极作用。
该研究得出结论是,薄弱的知识产权保护 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外商肓接投资负面影响同样,奴凯姆和斯帕茨(2004)对知识 产权的调查发现,外商直接投资联动使以东道国分类部门为数据的的外国直接投资有 促进作用在中国,对知识产权在经济上的担任何种角色的分析比比皆是,但数据为根据的 实证研究却寥寥无儿近日,杜等人研究了区域经济、体制因素(即产权保护和合 同执行)及美国跨国公司在区位选择上之间的关系,他建议美国跨国投资在有更好的 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区,以便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从而更好地执行合同然而, 他们使用由每个省作为一个知识产权保护区域,从而代理政府批准的专利数量的决定 可能会有问题虽然有可能在--些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基础设施会有变化,但 没有这样的变化就存在跨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因为中国有统一的国家知识产权法 律统计推论强调,区域差异的影响会产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 权代理变量时不改变跨区域的疑问附注:本文摘自《经济学学报》2010年6月第2期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surge in FDI in ChinaTitus O. AwokuseChina has experienced a phenomenal surge in its inflow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While Asia receives the bulk of FDI flows to the developing world, China accounts for almost half of Asias share of global FDI (see Table 1). China^s FDI grew from virtually nothing in 1979 to $45.5 billion in 1998; and less than a decade later in 2006, its FDI inflow increased to $69.5 billion. FDI flow into China accounts for more FDI than that of the entire African continent ($35.5 billion) and is just a bit behind all of Latin America ($83.8 billion) combined (see UNCTAD, 2007). Since 1993, it has become the largest recipient of FDI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most popular destination of choice for multinational firms, second only to the United States. This substantial volume and growth of FDI to China naturally raises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is growth?Table 1. Overview of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