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ppt课件.ppt
47页第二节第二节 观测系统观测系统1地震测线布置地震测线布置一、基本要求:一、基本要求:1、测线为直线;、测线为直线;2、垂直构造走向垂直构造走向二、不同阶段测线布置:二、不同阶段测线布置:1、线路普查、线路普查—大剖面(未做地震区)大剖面(未做地震区)任务:了解区域地质构造情况任务:了解区域地质构造情况2、面积普查、面积普查:在油气远景区寻找可能储油气带,研究地层分布,在油气远景区寻找可能储油气带,研究地层分布,查明大局部构造,一般查基础上进行查明大局部构造,一般查基础上进行23、面积详查、面积详查(主测线线距(主测线线距2~3公里)公里)在已知构造基础上查明构造特点,如:上下层接触关在已知构造基础上查明构造特点,如:上下层接触关系、高点位置、闭合度、断层分布等系、高点位置、闭合度、断层分布等4、构造细测:、构造细测:特点:特点:((1)以一构造或构造带为勘探单位;)以一构造或构造带为勘探单位; ((2)以查明构造为主任务;)以查明构造为主任务; ((3)主线距为几百米)主线距为几百米~1公里原则: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联络测线应避开断层,原则: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联络测线应避开断层,按断块来布置。
按断块来布置3观测系统及图示方法观测系统及图示方法一、观测系统概念:一、观测系统概念:geometry观测系统--地震波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观测系统--地震波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45 观测系统的选择取决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观测系统的选择取决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地质条件和采用的工作方法总的原则是尽量使地质条件和采用的工作方法总的原则是尽量使记录到的地下界面能被连续追踪,避免发生有效记录到的地下界面能被连续追踪,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的现象,并要求施工简单等波彼此干涉的现象,并要求施工简单等 根据地震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地震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两种,接收点和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两种,接收点和激发点在同激发点在同—直线上韵测线叫纵测线,接收点和直线上韵测线叫纵测线,接收点和激发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测线叫非纵测线激发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测线叫非纵测线6时距平面图时距平面图 7综合平面图综合平面图 将激发点和排列按一定的比例尺画在一条直线将激发点和排列按一定的比例尺画在一条直线上,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上,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45°°的直线,的直线,再把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激发点的坐标线上。
再把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激发点的坐标线上 89二、一次复盖的简单观测系统二、一次复盖的简单观测系统 one foldS SR,SR,SR,SR,SR,SR,S4545o o综合平面图法综合平面图法 (2-D观测观测) 端点放炮 中间放炮10综合平面图法综合平面图法 (2-D观测观测) 炮点移动的道数,炮点移动的道数,炮点移动的道数,炮点移动的道数,S=1S=1表示单边放炮,表示单边放炮,表示单边放炮,表示单边放炮,S=2S=2表示表示表示表示双边放炮,双边放炮,双边放炮,双边放炮,MM是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是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是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是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n n是覆盖是覆盖是覆盖是覆盖次数11延长时距曲线延长时距曲线三、延长时距曲线法:三、延长时距曲线法:为避开障碍物所采用的观测系统为避开障碍物所采用的观测系统假设假设O O2 2O O3 3之间有河流通过,不能之间有河流通过,不能布置测线,为了获得布置测线,为了获得O O2 2O O3 3下面的下面的反射界面,在反射界面,在O O2 2激发,激发,O O3 3O O4 4接收,接收,得到时距曲线得到时距曲线4 4,对应的反射界,对应的反射界面为面为bcbc,又在,又在O O3 3激发,激发,O O1 1O O2 2接收,接收,得到时距曲线得到时距曲线3 3,对应的反射界,对应的反射界面为面为abab,这样,利用延长时距系,这样,利用延长时距系统能连续追踪地下反射界面,当统能连续追踪地下反射界面,当障碍物很宽时,炮点和排列的距障碍物很宽时,炮点和排列的距离过大,一方面会出现浅层折射离过大,一方面会出现浅层折射波的干扰;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反波的干扰;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反射波的干涉,造成浅层反射波的射波的干涉,造成浅层反射波的对比困难。
对比困难注意:注意:①①两端观测系统不能互换对比;两端观测系统不能互换对比;②②适用于适用于S<500米情况米情况12变观设计变观设计13四、间隔连续观测系统:四、间隔连续观测系统:目的目的:为避开激发点附近的面波与声波干扰为避开激发点附近的面波与声波干扰原理:通过互换点进行界面连续追踪原理:通过互换点进行界面连续追踪现在处理技术很容易解决现在处理技术很容易解决14五、多次复盖观测系统及图示五、多次复盖观测系统及图示 fold1、概念:、概念:①①复盖次数复盖次数——同一界面被观测追踪的次数;同一界面被观测追踪的次数;②②多次复盖多次复盖——同一界面或界面点被多次观测追踪;同一界面或界面点被多次观测追踪;③③多次复盖观测系统多次复盖观测系统——能对地下同一个反射界面能对地下同一个反射界面点进行多次观测的野外观测系统,以便进行迭加压点进行多次观测的野外观测系统,以便进行迭加压制多次波等干扰波;制多次波等干扰波;15④④共反射点道集共反射点道集——由不同激发点激发,不同接收点由不同激发点激发,不同接收点接收来自地下界面同一个反射点的所有记录道的集合接收来自地下界面同一个反射点的所有记录道的集合叫共反射点道集,该反射点叫做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叫共反射点道集,该反射点叫做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crp,cdp);;A16⑤⑤共中心点共中心点——在共反射点道集中,各炮点在共反射点道集中,各炮点与接收点的中心点叫共中心点与接收点的中心点叫共中心点(cmp);;共中心点道集示意图共中心点道集示意图 17⑥⑥共反射时距曲线共反射时距曲线——双曲线双曲线⑦⑦共炮点记录共炮点记录——同一点激发,多道同时接收所获得同一点激发,多道同时接收所获得的记录的记录 csp--crp注:共反射点与共炮注:共反射点与共炮点区别:前者为一点,点区别:前者为一点,后者为一段后者为一段18观测系统的分类观测系统的分类 根据观测系统的迭加特性,可以把观测系统分为根据观测系统的迭加特性,可以把观测系统分为两大类,单边放炮观测系统和双边放炮观测系统。
单两大类,单边放炮观测系统和双边放炮观测系统单边放炮观测系统是指炮点位于排列的一侧的观测系统,边放炮观测系统是指炮点位于排列的一侧的观测系统,炮点位于左侧的叫小号放炮,位于右侧的叫大号放炮炮点位于左侧的叫小号放炮,位于右侧的叫大号放炮双边放炮观测系统指炮点位于排列两侧的观测系统双边放炮观测系统指炮点位于排列两侧的观测系统 以上两种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点以上两种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点观测系统和偏移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和偏移观测系统 19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多次覆盖观测系统20单单边边放放炮炮综综合合平平面面图图图图法法每放炮一次得到地下反射点个数?每放炮一次得到地下反射点个数?为什么图中为什么图中1-6炮的炮的21,17,13,9,5,1道道是共反射点?是共反射点?d 炮点移动距离炮点移动距离M 排列道数排列道数n 覆盖次数覆盖次数Dx 道间距道间距V 炮点移动道数炮点移动道数单边放炮单边放炮S=1,双边放炮双边放炮S=2叠加段放炮次数叠加段放炮次数21ABCDEF121222324217181920313141516491011125567861234六次迭加炮号与道号关系表:六次迭加炮号与道号关系表:炮号反射点道号单单边边放放炮炮22炮点移动道数计算式炮点移动道数计算式注:注:M—接收道数,接收道数,n—迭加道数,迭加道数,S—单单端放炮时,端放炮时, S=1;双端放炮时,双端放炮时, S=2例:例:6次迭加,次迭加,24道,单端放炮时:道,单端放炮时:d 炮点移动距离 单边23M M道接收,道接收,n n次覆盖的次覆盖的1 1个迭加段,需放炮次。
个迭加段,需放炮次 找出书中 p35 描述错误找出书中 p35 描述错误 24双边放炮双边放炮25六、列线图与波列图六、列线图与波列图1、列线图、列线图——在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加上方格网所在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加上方格网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列线图;组成的图形称为列线图;共炮点共炮点——由炮点出发代表一个排列的线;由炮点出发代表一个排列的线;共接收点线共接收点线——由接收点线出发的线;由接收点线出发的线;共反射点线共反射点线——垂直线;垂直线;共炮检距线共炮检距线——水平线(连接各炮点之间,且间距相等)水平线(连接各炮点之间,且间距相等)2、波列图、波列图——把每个接收点(交一点)上所观测到的波把每个接收点(交一点)上所观测到的波列绘在交点处,并按共炮点、共接收点、共反射点、共列绘在交点处,并按共炮点、共接收点、共反射点、共接收距(炮间距)等不同角度把相应波形排列成图,就接收距(炮间距)等不同角度把相应波形排列成图,就叫波列图叫波列图26波列图类型:波列图类型:共深度点波列图共深度点波列图;共炮点波列图共炮点波列图 与与 共接收点波列图共接收点波列图—可做炮点与接收可做炮点与接收点静校正;点静校正;共接收点波列图共接收点波列图—帮助判断岩性变帮助判断岩性变化,帮助选择最佳偏移距。
化,帮助选择最佳偏移距27七、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七、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三维地震 三维地震 — 在个观测面上进行 在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迭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迭加处理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加处理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间的特征1、路线型、路线型特点:获得沿路线附近一条窄带上特点:获得沿路线附近一条窄带上的资料的资料1)、宽线剖面:)、宽线剖面:a、沿测线布置接收点;、沿测线布置接收点;b、激发点布在与测线交叉(正交或、激发点布在与测线交叉(正交或任意角度)的线上任意角度)的线上28292)、弯线观测系统:)、弯线观测系统: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测线布成弯曲测线,需有专门的处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测线布成弯曲测线,需有专门的处理软件处理理软件处理 302、面积型:、面积型:1)、十字交叉排列)、十字交叉排列一条等间距一条等间距 的激发点线垂直于一条等间距的接收点线,形的激发点线垂直于一条等间距的接收点线,形成、以反射点呈面积分布网格成、以反射点呈面积分布网格L型型十字型十字型TT312)环形排列)环形排列:323)栅型排列:)栅型排列:接收点接收点激发点激发点33SWATH34炮线接收线蓝色为炮点 红色为接收点 黑色为炮线 绿色为接收线这是9线10炮束线状观测系统 炮间距离不一定一样,但是通常炮排之间是一样的,同一束里排列南北向滚动,当然炮点也要滚动,放炮的先后顺序根据野外情况来定,不是严格的,考虑节约时间。
通常炮线距和接收线距也不是均匀的但是,各束之间保持一致至于这束放完,假如是向右滚动,那么就要考虑接收线和炮点的重合(满覆盖)35三三维维36炸药震源反褶积前单炮炸药震源反褶积前单炮 二维单炮记录三维单炮记录观察二者之差异观察二者之差异373、海上三维常用观测系统、海上三维常用观测系统1)双船作业双船作业电缆(双)炮舰双船作业双船作业2)单船作业:)单船作业:(目前最多的一船拖八缆四枪目前最多的一船拖八缆四枪)单船双缆双震源(一次仅单船双缆双震源(一次仅1个震源激发)个震源激发)注意:电缆偏角38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 空间采样间隔空间采样间隔 三维勘探是一种面积勘探,既有横向采样间隔,又有纵向采样间隔,即道间距和测线距空间采样间隔由空间采样定理确定39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 反射波的最高频率反射波的最高频率 要计算空间采样间隔,就需确定反射波的最高频率,反射波的最高频率是根据地震分辨率的要求确定,所谓分辨率是指地震波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分辨率分为垂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两种,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垂直方向能分辨多厚的地层,横向分辨率是指地震波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把满足垂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的两个频率中的较高频率,作为满足总分辨率的最高频率,计算空间采样间隔时,应采用满足总分辨率的频率。
4041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 最大炮检距最大炮检距 决定最大炮检距的因素是反射波的能量、反射系数、动校正的拉伸程度和求速度的要求及对多次波的压制效果等 为了勘探深层,求准速度和压制多次波,需较大的炮检距,但为了保持稳定的反射系数,为了减少动校正拉伸和具有足够大的信号视波长期希望炮检距越小越好这一系列因素均与勘探精度和勘探效果有关,因此,在设计时应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合理地选择最大炮检距 Xmax <= Xdepth_max 42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三维勘探的参数选择 检波点线距的选择检波点线距的选择 检波点线距的选择与道距的选择原则是一样的有时地层的倾向与走向很清楚时,一般把检波点线选择沿倾向方向排列,则垂向上的倾角很小,所以线距就选得大一些一般是道距的倍数 43 44现在勘探向高精度勘探、高密度勘探现在勘探向高精度勘探、高密度勘探发展,三维勘探占了大量份额,即使发展,三维勘探占了大量份额,即使海洋,三维勘探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海洋,三维勘探地位也越来越重要45面面元元扩扩大大----覆覆盖盖次次数数增增加加可可变变面面元元特特例例46阅读文章并思考阅读文章并思考1、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及其参数设计1、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及其参数设计-梁顺军梁顺军2、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2、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以新场气田三维三分量勘探为例以新场气田三维三分量勘探为例-唐建明唐建明3、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3、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赵殿栋赵殿栋 海上观测系统设计方面的文章海上观测系统设计方面的文章……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