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ocx
12页大学生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意义成就 , 即个人通过学习和训练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成就动机( achievement motivation) 是个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 努力获得成功的内部驱动力或者动因 , 即个体愿意去做自己认为重要、 有价值的事情 , 并力求做到完美的一种内部驱动力量 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索 , 是现代动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大学生是我国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 , 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 社会进步 ,国家富强的中坚力量 对当代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进行调查与分析 , 能为高等教育提供与当代大学生的成就动机状态相关的资料 , 以使高等教育能够更贴近实际 , 对拥有不同成就动机的学生因材施教 , 积极而又正确的引导 , 为祖国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 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成就动机的研究现状一、现代动机心理学关于成就动机研究的不同观点成就动机的研究是近代动机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 , 对它进行的最早研究可追朔到默里 (Murry ,H ) 1 9 3 8 年的研究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最早注意到人的成就需要 他将人的需要分成 20 种不同的类别, 其中首要的就是成就需要 ; 其次他制定评定需要状态的工具—主题统觉测验 ( 简称 T A T ) , 虽然 T A T 测验存在着测验的复测信度较低及结果评定主观等方面的不足但当时还无其它有效工具能取而代之来测量一个人 “ 内隐的和无意识的情结” 。
因为后起研究者在评定成就需要时 , 大都接受这一工具之后 , 希尔顿 (Sears,R )于 1 9 4 3 年提出“ 成功与失败的需求” , 奥而伯特 (Allport ,F,H ) 于 1 9 4 3 年提出自我参与 ; 勒温于 1944 年进行了志向水平的研究 , 但终究因缺乏研究动机和测量动机的科学方法而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直到 40 年代后期麦克利兰 ( David ·C·McClelland ) 和阿特金森;...( J.W.Atkinson ) 等人比较系统地开展成就动机的研究 , 并对以后的研究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麦克利兰认为成就动机就是 “ 竞争” 和“ 优秀标准” , 高成就动机的人倾向于为他们自己确立的高目标或优秀标准而努力麦克利兰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 1953 年的《成就动机》及 1964 年的《成就社会》两本著作中,他通过大量的研究取得两个重要的结论 :(1) 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 , 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速度的快慢他采用的是 TAT的研究工具 , 同时为了估量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 , 他利用全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及文献资料 , 用以作为成就需要的指数 ; 在估量和评价经济发展速度上 , 他参照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总贸易额、 电力消耗量、煤的进口量等经济发展指数作为度量经济发展的客观指标。
他认为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制度、政治背景或地理环境 , 而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因素2) 个体的成就动机受早期家庭社会化因素的影响 , 其中 , 儿童早期的独立性训练能增进或促进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 , 父母成就动机的好坏影响儿童的成就动机 五、六十年代阿特金森和麦克利兰;...等人 , 一起修订了 TAT测量工具 , 又以期望价值理论为框架 , 构建了“阿特金森—麦克里兰成就动机理论” 该理论认为 , 在社会化过程中 , 人们获得了两种与成就有关的动机 , 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倾向, 表现出趋向目标的行动以及获得成功能带来的积极情感 ( 如自豪、自我满足 ) ; 另一种是害怕失败的意向 , 即想方设法逃脱成就活动或情境 , 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及其由这个结果带来的消极情绪( 如羞耻、屈辱等 ) 这两种动机都可看成是稳定的个性特征 ; 个体可同时拥有这两种动机 , 且其水平不一定相等 , 阿特金森将两种动机在人的活动中能起的作用称为 “合成的成就动机” , 即趋向成就的活动与回避成就的活动在强度上的相减关系 他还认为一个人的成就行为除了取决于合成成就动机倾向的强度以外 , 还有环境中引发的外部动机力量的作用 , 如奖惩。
麦克里兰与阿特金森首先看到了成就动机在人类社会性行为中的作用 , 并强调社会成员成就动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的观点 , 采用投射法及自陈问卷调查法对人的成就动机展开研究由他们 1 9 5 3 年出版的《成就动机》一书为标志 , 成就动机才真正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因此说,麦克利兰与阿特金森的研究方法 , 在动机心理学的发展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近年来 , 成就动机的认知研究成为探索人类成就行为的又一途径不少心理学家把目光投向人们意识中的归因过程 , 认为人类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判断和知觉不仅可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并可构成对相继行为的影响 , 这种影响以期望和抱负水平为表现形式从海德到韦纳 , 他们一致认为归因虽然不影响目标的客;...观特征 , 但能导致主体的情绪反应从而影响目标获得的主观价值 韦纳认为自我归因过程在三岁儿童身上就可以发现 , 成就需要发展的必要条件正是这种自我归因过程 , 他认为成就需要的发展意味着儿童在成功之后为自己具有胜任任务的能力而高兴 , 失败之后为自己的无能而失望韦纳从三个维度上 ( 内在—外在 ; 稳定—不稳定 ; 可控性—不可控性 ) 探讨了归因与行为失败之间的规律 , 并提出了归因治疗的方法以通过训练而达到使个体增强信心与期望 , 建立良好的成就动机。
归因理论采用因果关系的推论方法 , 从人的行为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 , 把人们对成就行为认识的视角从内驱力而导向人类的认知方面 , 体现了辩证的观点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 , 很多学者围绕着内在动机的激发、维持和阻碍上探讨人的成败行为著名学者德西,因其发现奖励可消弱内在动机— 德西效应 , 而闻名西方世界,他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 他认为真正影响行为的自我激发和调节的是人们对行为的自主性或控制性意识自主性是指出自行为者意愿 , 由其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 ; 控制性是指在某种压力下趋于特定行为 德西认为 , 人们越是将行为知觉为自主的 , 就越能全身心地投入和负起责任 , 他认为内在动机固然是自主的 , 而外在动机并非都是被迫的 德西认为个体内部对自身行为的发动和调节存在着自主和控制性两种倾向 , 这种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还表现为人格特征因此在德西看来成败行为关键取决于人们对自身行为判断为自主的还是控制的 , 这种观点也强调认知的力量 80 年代 , 班都拉在阐述动机的本质特征时 , 提出了“自我功效” 的概念班都;...拉认为自我功效即一个人对自己能否胜任的知觉班都拉在 1982年的《人类动力的自我功效机制》 一文中全面阐述了他的观点, 他认为自我功效知觉与人的能力并不相同 , 在动机作用过程中 , 起重要作用的不是能力而是对自己能否胜认的知觉。
自我功效知觉对人的行为的作用体现在 (1) 影响人的行为选择 ( 人总是避开超出自己能力的活动而投入自己能够胜任的活动 ) ; (2) 影响对待困难的坚持性 ; (3) 影响面临任务时的准备和努力程度 ; (4) 影响人们在预期或实际处理时的思想方法和情绪反应 班杜拉认为在奖励和强化内在动机的问题上之所以争论不休 , 是因为研究者们忽视了的奖励行为的性质 , 没有认识到奖励的行为属常规性行为还是掌握性任务 , 对掌握性任务的奖励能够证实人的功效 , 因而能提高内在动机 , 常规行为的奖励并不反映人的功效 , 故不能促进人的内在动机 班杜拉还探讨了产生自我功效知觉的四条途径 : (1) 实施性获得 , 即通过亲身实践尝试和体验能力 ; (2) 替代性实验 , 即观察能力相似者的活动 ; (3) 语言说服; (4 ) 身体状态提供的信息 , 紧张往往是趋于失调的标志 , 处在非常紧张状态下的人更倾向于期望成功 实验证明 , 这四条途径都在不同程度上能够提高自我功效的知觉 班都拉的自我功效概念有很大的合理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自己能否胜任的知觉的确影响人们对行为结果的期望 , 所以它比内在外在动机的划分更能说明人们成就行为的原因。
这个学说虽不同于归因说 , 然而也强调动机的认知方面 ,从本质上对人类成就行为的原因给予了说明 班都拉提出的提高自我功效的四条途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与此同时 , 埃里奥特和德韦克在动机的能力意识上进行了新的探讨 , 认为面临失败时有两种行为倾向即退却和进取, 这两种倾向者可能在追求两种截然不同的目标 : 一种是成绩目标, 一种是学习目标成绩目标者寻求与其能力适合的环境和任务,避开那些证明其能力不合适的情境 ; 学习目标者致力于促进其能力德韦克和莱盖特发表了 《对于动机和人格的社会认知研究》 (1988 年)一文 , 认为任务完成的结果对不同目标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 成绩目标者首先考虑的是对自己能力的衡量 , 失败后结果势必导致失助性归因 ; 而学习为能力高低的标志 , 能力水平与努力程度呈反比 ; 学习目标者则将努力作为激活能力的手段 , 努力和能力为正相关 两种目标者在失败后产生的情绪也不相同 , 成绩目标者在失败后的失助性归因中产生羞愧、焦虑等负性情绪 , 而学习目标者面对失败由于认识上的不同而产生乐观的情绪 , 他们立足追求高努力的成功。
为什么人们会追求不同的目标呢 ? 德韦克等人认为对能力本质持不同的观点所致有人倾向于能力增长观 , 相信能力是可变的、 可控的 ; 而另一些人信奉能力实体观 , 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可控的经过研究,他们认为 , 持能力增长观者追求学习目标 , 持能力实体观者追求成绩目标 , 而能力观是稳定的人格特征此种观点强调了动机形成中的主体意识作用 , 强调了不同的能力观导致两种不同的行为动机认知 , 从而影响人的情绪状态 这个学说从更广泛的意义探讨了成就行为的原因从近年来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发展趋势我们不难看出 , 人们对作为社会性动机的成就动机的认识上已经抛开或远离了本能论和驱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