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罗伦萨&威尼斯】城市建设史与文化保护分析.ppt
71页中外城建史和城市保护案例 之 佛罗伦萨,2,3,PART 1 佛罗伦萨背景 地理区位 社会背景,4,意大利地处欧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其领土包括阿尔卑斯山南麓和波河平原地区,亚平宁半岛及西西里岛、撒丁岛和其他的许多岛屿意大利陆界北部与法国、瑞士、奥地利毗邻,东部与斯洛文尼亚接壤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像一个弧形的屏障将意大利与上述国家隔开意为“小牛生长的乐园”又有人说,“意大利”名称是由该国一个古代部落首领的名字演变而来的一、地理环境,5,,佛罗伦萨(Florence) 又译翡冷翠,是极为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化中心,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 属意大利托斯卡纳区,1861年意大利统一后佛罗伦萨曾在1865——1870年作过5年意大利的首都6,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区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的佛罗伦萨市内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中部工业城市,也是托斯卡纳区首府,位于亚平宁山脉中段西麓、阿尔诺河流域的山间盆地中,东南距罗马230公里建于公元前的佛罗伦萨历史区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是6个世纪不断发展创造的成果 佛罗伦萨是在一个意大利古国伊特鲁里亚的定居点上建立起来的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佛罗伦萨在15世纪和16世纪的梅迪奇时代达到它在经济和文化上的顶峰。
7,佛罗伦萨的有利的地理条件: 佛罗伦萨所发展出来作为欧洲早期资本主义诸多中心之一的经济体系源自所谓的11世纪商业革命 那时,整个意大利北部的商人们都在借助扩展中的欧洲经济尝试着去做贸易这种贸易的基础就是在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建立联系;在政治形势开始稳定、奢侈品市场开始开放的北部欧洲和这类产品的产地和老牌市场地区之间建起联系意大利就处在诸多市场的中途,又守着易于航行的海洋,所以意大利人注定是中间人——买卖者和航海者在此后不断发展,他们建立了覆盖整个欧洲的商业联系网络,从英格兰到埃及,他们构建了发展欧洲经济的生命线 佛罗伦萨所在的位置守着意大利最大河流之一,阿诺河流经亚平宁漫长的流域;而且,刚下山的河流正要进入洪水泛滥的平原,此地水流湍急,能很快通过比萨港进入大海 而比萨港也是意大利商业网络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比萨港联着北部欧洲到地中海东区,既面向原料产地,也面向产品所针对的市场8,二、社会背景 第一节从“商业革命“到城市的复兴 商业革命和城市复兴 意大利的城市体系 第二节城市与乡村的分野 城市对乡村: 合作与控制 市民生活的优势(提及城市文学中的城乡关系) 第三节 规划理论与思想 建筑师与工匠的分野 理论著作的出现 理想城的提出 理想城方案的实施,9,第一节从“商业革命“到城市的复兴,在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市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考察文艺复兴之前的意大利城市。
意大利拥有悠久的城市传统,在古罗马时期,地中海地区是城市文明最发达的地区,罗马帝国崩溃后,代表古典文明的城市普遍衰落,广袤的城区大大萎缩,大部分地区变成了农场,有些城市甚至退化至村庄的规模,意大利城市经历了一个乡村化过程10,公元10 世纪左右,诺曼人、阿拉伯人和马扎尔(匈牙利)人对欧洲的大规模入侵宣告结束中世纪的大垦荒以及轮作制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的产量,有了更多可供交换的农产品与此同时,远程贸易也缓慢地发展起来 在11 世纪,西欧人掀起了十字军东征远动,打通了与东方和非洲的贸易通道, 在12 和13 世纪,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一条连接意大利到中国的贸易通道建立起来了, 东西方贸易通道的开辟带动了欧洲的贸易发展和商业繁荣伴随这场商业革命的是城市的复兴意大利地处拉丁基督教世界和东方世界的十字路口,意大利利用此地理之便,兴起了远程贸易,从中获得了巨额财富,一些城市随即走向“复兴“ 到1350 年时,意大利半岛上的城市已是星罗棋布,形成了自古典世界解体以来的一个新的城市体系11,公元1000-1350 年间形成的这个城市体系与古罗马时代的意大利城市体系有很大的差别 从大城市的数量和人口来看,古罗马时代的意大利城市遥遥领先,规模庞大, 但古代意大利城市体系有其致命弱点:一是大城市畸形发展,城市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
巨型城市往往吞噬了发展的资源,导致中小城市不能健康地发育和成长,城市密度过低 二是城市的功能比较单一,自我维持能力差古罗马时代的意大利城市多为行政和军事中心,主要是消费而非生产的中心,城市社会的寄生性很强 1000-1350 年之间的意大利大城市体系有其长处,首先,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形成了城市网络,从而带动了区域的整体发展其次,城市的功能相对健全,自我维持能力较强12,第二节城市与乡村的分野 中世纪晚期城市社会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还体现在城乡对立的二元格局上城市与乡村最明显的区分无疑是高大的城墙,城区的正式范围就是依据城墙确定的,但城市与乡村的分野并不仅限于此,而是体现在诸多方面13,1合作与控制 城乡关系历来是城市史家关心的重要课题,城市的势力并不局限在城墙之内,而是不断从政治和经济上控制城墙之外的乡村世界,尤其是它的近郊区 从经济土看,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城市依赖乡村世界提供粮食和市场,另一方面,城市的显贵也在乡村世界置办地产14,2市民生活的优势 是市民生活孕育了新的文化,并形成了凌驾于乡村之上的种种优势市民生活的优越性首先体现在物质文化市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这首先体现在居住条件的改善。
显贵们修建高耸的塔楼,即使是那些中等殷实之家也有了多层的房屋12世纪阿马尔菲域的房屋已经达到三四层在14 世纪前半期,城市的显贵们开始修建气势不凡的私人官邸 另外,在此阶段,城市政府和市民热衷于修建雄伟的公共建筑物,如庄严的市政厅,巍峨的大教堂、城市广场等城市修建的这些公共建筑和私人房屋也直接带动了艺术活动的繁荣15,城市在文化生活上的优势更加明显在1000 年至1350 年之间,城市里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不仅如此,城市也成为文化生产的中心这一时期,中国的造纸术由阿拉伯世界中转,最后传到意大利 在娱乐生活领域,城乡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城市的娱乐生活也日益丰富城市节日是锻造公共娱乐生活的重要时刻,每逢节日来临,城市都要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包括上演宗教剧,举行盛大的游行仪式等在此期间,城市的居民尽情地享受着欢娱的时刻显然,这些激动人心的壮观场面只有在城市的广场和街道上才能看得到16,文学中的城乡对立 “去乡下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要在节日期间去那里……,也不要到挤满农民的晒场上去,因为他们个个都喝得酷町大醉,随身携带武器,都毫无理智,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国王……由于酒醉迷乱,他们根本不尊重任何地位比他们尊贵的人…… “农村的儿童像野兽一样成长。
“ 当时的人业已清楚地意识到城市和乡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前者代表的是“文明”,后者代表的是“野蛮”17,第三节 规划理论与思想,18,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城市中各阶层的分化,城市中的文化活动也产生新的等级区分,原来的文化活动被划分为“自由艺术“ (liberal arts) 和“机械艺术“ (mechanical arts) 那些需要进行思考,涉及哲学和历史知识的活动被称为自由艺术,而那些手工活动,包括具体实践的技术和技巧都被称为机械艺术 这种区分也导致了从事制作的艺术家内部的分化在旧的艺术家中产生了一批精英,他们既制定项目的详细方案,又主持项目的具体实施在这些艺术家中,最具影响且与政治权力中心最接近的就是从事建筑设计和实施的艺术家,包括布拉曼特这类建筑师和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这类也从事建筑设计的雕塑家和画家19,理论著作的出现 1414 年,维特鲁威的《建筑十论》在修道院被发现,迅速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样,维特鲁威的《建筑十论》一书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和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有关建筑的论述的基础20,15 世纪的人文主义者菜昂·巴蒂斯塔认为,建筑是一门社会艺术,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福利,所以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不应把一座建筑看做是一个孤零零的单元,而应当考虑到它的社会功能和整个城市大环境的协调。
他认为城市应当有足够大的广场和合适的中心,前者可以用来举行盛大的公共活动,后者可以加强城市的完整性这就意味着阿尔贝蒂开始探索城市的整体规划理论,这是西方城市建设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对后来西方城市的规划设计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阿尔贝蒂的理论是建立在一种综合平衡的基础之上,他首先提出了城市规划的理论,并力图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阿尔贝蒂的建筑思想和规划理论成为西方建筑理论复兴的起点,在西方建筑史和城市规划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1,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从环境、地貌、水源、气候等对城市选址进行了论述 探索了街道在军事上的最佳形式 提出理想的城市模式 军事防卫的要塞与城市结合,费拉锐特《理想城市》 典型模式:多边形星形平面、辐射型街道、中心点设置教、宫殿或城堡堂 意义:几何形态的和谐、防御作用、中心化,22,实例:威尼斯的帕尔曼.诺伐城 设计者:斯卡莫齐 建于1593年,边境防御城市 中心:六角形广场 道路:辐射道路、三环连接,设计者:斯卡莫齐 形态:星形 道路:格网 中心:市民广场 两侧:商业广场 南北:交易所市场运河横穿,23,文艺复兴时期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发:,首先,这些理论是学习前人的成果,特别是古罗马时期的建筑理论,经过认真和冷静的思考而提出的理论,与宗教的因素没有丝毫的联系,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的推崇。
其次,尽管理想城市的理论在实践中很难付诸实施,但理想城市理论的提出是城市建设在方能论上的一大进步,它使城市的管理者进一步意识到规划与建设的先后关系,促进了城市建设有序地发展 第三,理想城市的理念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各国,在欧洲各国的城市建设的实践中,这种追求理想城市和对城市进行规划的理念逐渐被欧洲接受,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不断出现关于城市建设和规划的理论,这对后来欧洲的大城市的社会、政治和艺术品格产生了深远的影晌24,PART 2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 城市的人口地理和体系 作为艺术品的城市,25,中世纪晚期西欧的许多城市的规模都很小,有时候,很难把一些小城镇和大村庄区分开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城市分布的格局基本上是在中世纪晚期奠定的,新增加的大城市并不多,主要是一些中小城市但在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与中世纪城市有很大的差别26,罗马帝国时期的军事要塞原址上重建而成的城市 作为军事防御而建造的城堡后承载商业功能变为城市如:英国的约克(York)旧罗马军城留下的痕迹现仍清晰可辨,如:荷兰莱顿城市形态为大城之中套一座小城伯爵城堡,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乡村聚落因开发周围地理上的收益,逐渐实现自身发展,从而成为城市。
中世纪的城市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一般规模较小,城市空间曲折,主要建筑物对城市的景观有着很明显的影响,使得城市天际线变化十分丰富其主要特点如下: 连续: 主要街道、次要街道、广场之间有强有力的联系,无公共空间、私人空间的分别 综合:市公共区域没有差异,教会、政府、管理、商业在一起,没有明确的分区,形成综合复杂的状态 向心集中:人居中心,穷人居外围,有城墙和壕沟 持续更新:市结构大致保持原有形态,是究古代城市形态的实用范本27,受古罗马影响较深的城市,如:罗马,佛罗伦萨,庞贝城市的形态深受古罗马城市和建筑遗址的影响,城市以有机统一的整体却并不稳定的方式发展,如:锡耶纳,城市的建筑形态和当时西欧的笑城市大致相同,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特点:,受海上贸易与地理条件影响较深的城市,意大利是古罗马的中心,古代遗址遍地,所以建筑中的传统因素很强,建筑中一直保留着稳定,平展,简洁等古典建筑的特点主要的城市特点如下: 教堂高楼是城市独立的纪念碑 中世纪的意大利许多城市是西罗马帝国防卫性据点转变成的居住地 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城市公共建筑 城市的市政广场往往是城市的中心 许多城市是当时最先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