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的歌声》教学教案.doc
3页森林的歌声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森林的歌声》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体验音乐的描绘功能,并尝试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为音乐编创活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对音乐的记忆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中尝试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为音乐编创活动 设计背景: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以聆听导入→主奏乐器音乐的感受→欣赏探索→记忆主题→创编表演为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模仿声音、演奏动作、听记主题音乐的顺序等活动,强化音乐记忆力,体验音乐的描绘功能,使他们获得直接的体验,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音版第八册第六单元《风景如画》中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从乐曲声中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以体验音乐的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森林的歌声》是一首器乐曲,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乐曲的旋律简洁质朴,轻快流畅,采用自然小调式,富有东方情调教学思路: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音乐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让学生在“聆听中表现,在表现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方面体现教学理念1.突出听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体验都依赖于听觉因此,我力图让学生充分的听,在聆听中想、说、做、记忆,丰富学生听觉体验2.面向全体学生,把音乐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去聆听、想象、表现教师肯定的、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对学习更有信心3.探究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课中对音乐片断的记忆这一教学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去说、去做、去实践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生参与审美实践这一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 4.器乐助学,本节课在欣赏的基础上加入了器乐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感受及理解,在审美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乐器在其乐曲中丰富的表现力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好像来到了怎样的地方 生:我听到了许多昆虫和青蛙的叫声,好像到了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 师:大森林中树木茂盛,花儿怒放,那里快乐地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出示课件]各种不知名的昆虫、美丽的树蛙、小鸟、山羌、秧鸡、飞鼠等 二、 欣赏《森林的歌声》1.师介绍《森林的歌声》的创作背景有一年由于环境的破坏,台湾的森林死亡了大量的动物。
这一现象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进一步关注于是,荒野探险家、自然观察家、自然录音家、留美制作人等,深入全台湾山林实地录音,用了整整5年时间,共收集鸟类、哇类、蝉类、虫类、山羌、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台湾自然声音,制作了拥有全世界第一张台湾大自然音乐《森林狂想曲》,今天我们听到的是里面其中的一首《森林的歌》2.完整初听乐曲: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森林是大自然的资源,有森林就有各种小动物,森林里除了有小鸟们嘻戏逗乐的声音,森林里还有美妙的歌声呢?你们听……”播放《森林的歌声》引子部分3.请打开书第34页,看看书上有几个音乐主题(三个音乐主题)这一页还有什么你认识吗(各种小动物、三种乐器)4.师介绍三种乐器:笛子、小提琴、吉他5.分段聆听这三段主题音乐,说说乐曲的情绪,并模唱6.听辨三段主题曲,并说说是用什么叫乐曲演奏7.完整聆听乐曲,分析乐曲结构,请学生边聆听边指出事哪个音乐主题出及各主题的主要演奏乐器 引子 1 2 1 2 3 1 自然声音 吉他 笛子 小提琴 小提琴 小提琴 笛子 笛子 中间部分 1 2 1 2 3 1 自然声音 伴奏 笛子 吉他 小提琴 笛子 笛子 笛子其实这是一首动物的真实声音和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的曲子。
笛子演奏了第一主题,小提琴演奏了第二主题,吉他演奏了第三主题让我们再次聆听,边听边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思考乐曲主题出现的次序(引子 a-b-a-b-c-a 间奏a-b-a-b-c-a 尾声) 8.创作自己的森林音乐:今天我们从乐曲中感受到了森林美妙的歌声,音乐与自然界的声音糅合在一起是多么美妙啊!同学们,请想想看,你能模仿哪些动物的声音和大自然中的声音呢(如:布谷鸟、青蛙、风声、泉水声等等)三、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森林的歌声并自己进行了演绎,从乐曲中感受了大自然的声音,森林是大自然的资源,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让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