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罐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范例.docx
15页拔罐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以罐为器,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郁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罐的质地、形式多种多样拔罐法适用于风湿痹痛、腹痛、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病、软组织损伤、目赤肿痛、麦粒肿、丹毒等,尤其对小儿患者更为适用唯高热、抽搐、痉挛等症,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拔罐的工具、材料、用具 拔罐疗法采用的工具——罐,有许多种,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家中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临床中用得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胶罐在家庭中用的较多,因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医,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里痛就拔哪里即可。
但它没有用火,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医院一般不用这种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起泡及放血时的出血情况等,所以临床中用得最多 拔罐疗法使用中的另一个工具——就是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较粗的铅丝,一头弯成圆圈状,易于用手握住,另一头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酒精、点火 拔罐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拔罐的适应症,适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头痛,胸胁痛,风湿痹痛,腰腿痛,扭伤,胃痛,疮疖肿痛,毒蛇咬伤(排除毒液)等病症 拔罐时应注意: 1.保暖拔罐时均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治疗,所以治疗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2.避免烫伤不要将燃烧的酒精落在病人的身上,过热的罐子勤更换 3.不宜拔的部位: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均不宜拔罐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旧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5.在给患者拔罐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如有晕罐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间的方法叫留罐法适用于多种病症留罐时间根据吸拔的部位(如面部时间宜短,躯干四肢可长)、病人体质(如强壮者多留,虚弱者少留)、病情(病程长,症候顽固者多留,反之者少留)等决定,一次10~15分钟,以局部出现红晕或瘀斑为宜。
留罐法又有两种形式: 一、单罐法: 即单拔一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部位或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的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罐具吸拔如胸胁部挫伤,可取大或中号罐,在压痛明显处吸拔一罐 二、多罐法: 指一次拔数个乃至十数个罐,一般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者其中,拔的罐分散而无一定规律,叫散罐;循肌束、神经或经脉走行位臵排列吸拔的称排罐 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舒适体位,使肌肉放松,并裸露施治部位,医生用镊子夹住一个95%酒精棉球,点着后在罐内闪动立即拿出,并迅速将罐扣在皮肤上即可吸住施术要迅速敏捷每次可拔一个或同时拔几个火罐一般留罐10~15分钟老人和小儿留罐时间可缩短起罐时术者应一手持罐,一手食指按压拔罐周围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取下,切忌硬拉或旋动 走罐是什么意思 走罐疗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在杯罐口及病变部位涂以适量润滑剂,借热力排去其中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然后,用手推动杯罐在病变部位来回滑动,从而使皮肤产生潮红或郁血现象,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由古代拔灌疗法发展而来,为拔罐疗法中的一种,又可称为推罐疗法,现代应用较为广泛此手法作用力度、面积都较大,与刮痧疗法有相似之处。
操作前应在待走罐的部位涂上“刮痧拔罐润肤剂”,否则易出现皮肤损伤和疼痛一般背部走罐宜上下移动,胸部应按肋骨走行方向来回移动,上下肢、腹部宜旋转移动(顺时针、逆时针均可)此法对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外感等病症如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感冒发烧、高血压、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肠炎、痤疮等病症都可广泛应用,且效果颇佳 走灌疗法一般分为局部走罐和循经络走罐两种 1.局部走罐: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进行较小范围的上、下、左、右旋转推行如肩周炎,可以在肩部作顺逆时针走向的缓慢旋转 2.循经走罐:以与病变相关连的经脉为主,进行较大范围的循经走罐治疗如腰肌劳损,即循经过腰部的督脉经和膀胱经作上下往返移动的走罐治疗 常用走罐法有以下三种操作方法 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在罐口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循着上、下、左、右方向推移,或以顺、逆时针走向推动,至走罐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或出现瘀血斑时,才将罐起下 1.浅吸快移法使肌肤吸附于罐体内3~5mm,移动速度为每秒约30~50cm,以皮肤微红为度。
适用于体虚年迈、儿童和病情表浅者如末稍神经炎,轻度感冒等 2.深吸快移法使肌肤吸附于罐体内5~8mm,移动速度为每秒约15~30cm,以皮肤表面红紫色为度适用于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的多种病症使用部位常以背部膀胱经即背俞穴为主 3.深吸慢移法使肌肤吸附于罐体内8~12mm,移动速度为每秒约3~5cm,以皮肤表面紫黑色为度适用于久寒痼冷,经络气血阻滞日久,筋脉肌肉失养等病症 拔罐治疗常见病 拔罐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适应症]: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 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 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慢性肠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循环系统适应症] 高血压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心律不齐主穴:心俞、肾俞、膈俞、脾俞 心脏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
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火罐疗法 [神经系统适应症]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肋间神经痛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主穴;大椎、膏盲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颈肌痉挛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肌痉挛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面神经痉挛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痉挛主穴:隔俞、京门 [妇科方面的适应症] 痛经主穴:关元、血海、阿是穴 闭经主穴:关元、肾俞 月经过多主穴:关元、子宫 白带主穴:关元、子宫、三阴交 盆腔炎主穴:秩边、腰俞、关元俞 [外科疮疡方面的适应症] 疖肿主穴:身柱、及疖肿部位,小型罐面垫拔 多发性毛囊炎主穴:至阳、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下肢溃疡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急性乳腺炎主穴;局部温开水新毛巾热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连续拨5~6次 拔罐的工具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罐等 (一)竹罐:用直径3~5cm坚固的竹子截成6~10cm不同长度磨光而成这种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制作简单,轻巧价廉,且不易损坏,适于药煮,临床多有采用缺点是易爆裂漏气二)陶罐:用陶土烧制而成,罐的两端较小,中间略向外凸出,状如瓷鼓,底平,口径大 小不一,口径小者较短,口径大者略长这种罐的特点是吸力大,但质地较重,容易摔碎损坏 (三)玻璃罐:用玻璃制成,形如球状,肚大口小,口边外翻,有大、中、小3型其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直接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便于掌握时间临床应用较普遍,其缺点也是容易破碎 (四)抽气罐:即用青、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的士瓶底切去磨平、磨光滑有,瓶口的橡胶塞须保留完整,以便于抽气时使用现有用透明塑料制上面加臵活塞,便于抽气这种罐亦易破碎 拔罐的机理是什么 拔罐为什么能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长期以来都是应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主要是脏腑经络学说进行解释的。
近些年来,人们开始采用现代科学主要是现代西医学的方法探索拔罐的机理,虽然工作做得还不多,但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结果 有的学者发现,拔罐所产生的局部吸力,可造成所吸拔部分的浅层组织发生被动性充血,有助于改善机体组织间的营养状况,调整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同时,拔罐的局部刺激还可通过外周神经系统反射到大脑皮层,使其兴奋性增强,从而有助于病症的康复 另有针灸工作者认为,拔罐疗法有自溶血治疗作用由于罐内形成负压,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皮内出血,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进入体循环,调整全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能力 最近,通过对实验动物模型(大白兔)臀部以药罐拔治试验发现,加负压组的动物131碘的吸收率明显地高于未加负压组表明,药物一方面可借负压使毛孔、汗腺等开放,药液的渗透可循穴位、经络而弥散,另一方可通过负压所致的局部瘀血,加强引邪出的作用从而达到新的生理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贮药罐的作用原理总之,拔罐疗法无论在工具改革、临床治疗乃至机理研究在现代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也毋庸讳言,与刺法、 灸法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穴位刺激法相比,拔罐疗法的研究,特别是较高层次研究,仍是薄弱的一环。
希望海内外针灸工作者能够对此引起更大的重视,使这一独特的疗法放射更为璀灿的光彩 拔罐的操作方法 拔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 拔罐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然后用手轻轻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嘬上了拔罐时应注意: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病人的皮肤上,否则,将会烫伤病人 闪罐就是将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后再拔、再取下,反复多次闪罐法多用于虚寒证,或肌肉萎缩,或需重点刺激的穴位闪罐时应注意:罐子在反复闪拔中,罐子本身的温度也在迅速升高,故应备有多个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烫伤皮肤 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所以说,走罐不是作用于一个穴位,而是作用了数个穴位,一部分或一段经络如后背的膀胱经,就是经常走罐的部位走罐时应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走罐,常用于后背酸痛、发凉,头晕,感冒等 放血拔罐是指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