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doc
16页《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1 【重难点】 《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qing)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 (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交流后明确:(关键词句)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
《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1、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2、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3、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
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深沉”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qing,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4、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试着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2 一:导入 如今,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在160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5500多万的海外华人和华侨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当时这些离乡背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带些什么在自己的身边以示对家乡和祖国的纪念呢?——泥土没错,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远渡重洋之前,取上一把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以示对祖国的纪念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一位老华侨不无感慨的说:“宁恋家乡一把土,不恋他国万两金。
试想想,在这一把把看似平凡的泥土里,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啊!这就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流传下来的浓浓的土地情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情结的代表作: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 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之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次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三:背景介绍(幻灯片)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开始全面侵华,同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我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他们奉行着“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大街小巷横躺着数不完的尸首,日本强盗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发出了痛苦的呻吟。
日本侵略者就是这样,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四:朗读课文 而这一切都被艾青写进了这首诗里时至今日,六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捧起这首诗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1、听朗读录音 2、朗读指导 ——这首诗适合用怎样的语调来读?(深沉、悲愤、悲怆) ——语速呢?快一些好还是慢一些好?(尽量放慢语速,舒缓一些) ——同时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那些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要重读,注意抑扬顿挫 3、 教师领读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 学生自由诵读, 5、甲乙个别读配乐)(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6、(全班齐读)(配乐) 五:诗歌赏析 1、题目是“我爱这土地”,那么作者在诗中借助什么表达的土地的“爱”?——借助“鸟儿歌唱” 2、诗人为什么没有把自己比作翱翔天空的雄鹰或是驰骋疆场的战马,而是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呢?鸟具有怎样的特点? ——倦鸟归巢、鸟向往自由、鸟力量弱小 (1)诗人把自己幻化成一只弱小的鸟,它没有多大的力量,但它具备歌唱的天赋,所以它把自己的歌声奉献给了它挚爱的土地。
(2)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起反抗,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使读者不由联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这只鸟歌唱了些什么呢?——土地、河流和风、黎明 原来作者通过鸟儿对土地、河流和风、黎明的歌唱表达“爱”,这种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做意象 4、 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看,这土地仅仅指我们脚下所踩的这片土地吗?河流和风仅仅指自然事物吗?请结合这些词语前面的修饰限制的词语和时代背景,体会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土地 祖国 意象 河流和风 → 象征 民族反抗 黎明 美好未来 5、 诗中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 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6、体会第二节 六:拓展延伸: 这首诗创作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月,当时的中华大地血迹斑斑,伤痕累累那么,现如今,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们的祖国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你会歌唱些什么呢?试一试,相信你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总结: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词的方法,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也要学习诗人艾青那炽烈的爱国情感虽然那段炮火硝烟的岁月已离我们远去,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应该、更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创造未来 最后,结合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再深情地朗诵一遍这首诗,同学们可以试着背诵《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 1、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 2、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 1、诵读全诗: 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 ⑴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