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经典课件.ppt
71页《纪录片创作》讲座 刁 泽 新,,学习方法: (1)以史入手 (2)采用专题系列讲座形式讲解 (3)从具体作品入手讲解,尽可能多地观摩、赏析历代经典纪录片,,讲 座 一 : 多 歧 为 贵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第 一 节 百 年 回 眸,(观摩《幼儿园》) 一、开头语:什么是纪录片?,二、草创时期的生活记录,1895年12月28日,电影问世 作为大众媒介的电影…… 1922年,首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问世 充分发掘纪实的手法和技巧,形成了审美的创作、审美的传播和审美的欣赏,这样的记录才成其为艺术的形式……,三、历代纪录片艺术学派,在影视艺术的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出现了多种风格样式的纪录片,而且各 种风格样式的流行又具有阶段性画面加解说的格里尔逊模式 不加解说,力避主观介入的客观展示式 当事人或主持人直接向观众讲话的访问谈话式 主持人利用其掌握的影视元素直陈端详,直抒胸臆的个人追述式 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源于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比尔·尼柯尔斯1983年春发表了一篇题为《纪录片的人声》的论文综上所述,在不到一个世纪的纪录片发展历程中,虽演变繁杂,但其发展脉络又很清晰。
30年代以前的无声电影时期有: 以罗伯特·弗拉哈迪为代表的客观纪实学派; 欧洲的“先锋派”电影; 苏联的“电影眼睛”学派有声电影问世后有: 从30年代起较长时间风行世界的格里尔逊模式; 60年代兴起的写实学派(包括介入式观察的“真实电影”、冷静式观察的“直接电影”和人类学纪录片); 70年代兴起的访谈式纪录片; 80年代兴起的个人追述式纪录片; 90年代兴起的“新纪录电影运动”第 二 节 弗拉哈迪探险式的电影实践 (观摩介绍弗拉哈迪的专题片),弗拉哈迪探险式的电影 实践 给后人的启示,一、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念 弗拉哈迪所探索、发现和记录的,是人与大自然的搏斗,人同大自然交织在一起的生存状态,这正是日常生活中展现的自然之美和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之美,是人的灵魂,人的尊严 弗拉哈迪在他所记录的被摄对象的欢乐与悲伤中,也表现了他自己的心灵也就是说,作者通过对他所拍对象的表现,反观自我,体验到的是单纯而又本真的生命状态正是这种超乎寻常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使得他的作品能名扬四海二、纪实与表现 客观与主观,由于对纪实与写意、客观与主观关系的不 同理解,催生了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导演,衍 生出不同流派的作品。
而其本质上都源于人们 对于“真实”的不同认识 纪录片采用纪实手法,目的在于最大限度 地求得音像的客观性和真实感,以博得观众的 认同但是,纪录片既然是人的记录,是人的 创作,自然渗透着创作者拂之不去的主观性约翰·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是“对生 活的创造性处理” 约翰·贝尔顿指出:“甚至普通透镜也 只具有相对的客观性;磨制了透镜来制 造画面,就等于从特定的文化观点来观 察空间 古人云:诗言志,微言大意弗拉哈迪对爱斯基摩人真实生活的跟踪拍摄、客观记录,目的十分明确他说:“我执意要拍摄《北方的纳努克》,是由于我的感触,是出自我对这些人的钦佩 他认为:“为了表现最高意义的真实,有时你不得不扯谎或改变真实的状况三、拍摄对象的选择,弗拉哈迪创造的电影方法——与拍 摄对象朝夕相处,将拍摄活动和现实的 人际交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跟踪拍摄 方法对个体化的人进行跟踪、聚焦的拍摄方法,对纪录片创作来说有着多方面的优势: (1)个体的表现更形象、生动; (2)个体的行动细节、语言神态,富有个性的魅力,容易引起观众感情上的共鸣; (3)通过对个体多方位的跟踪记录,可以更加深刻地探索生活的真实; (4)对个体的跟踪拍摄,可以在全片的组织建构上,有一个贯穿的形象、贯穿的主线,使影片结构严谨而又流畅。
四、长镜头的运用,从拍摄角度看,长镜头作为一种叙事方式,是创作者对现实客体的观察过程,是主体对客体不动声色的参与、介入;,,从被摄客体的角度看,长镜头保持了时间、空间上的原生形态; 从受众的角度看,长镜头的纪实效果,是以人的心理感受为依据的第 三 节 “先锋派”电影 及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 一、昙花一现的先锋派电影,,先锋派电影的理论主张: (1)反对叙事,以抽象的图形、孤立 的形象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 化”、“非戏剧化”; (2)鼓吹以通过想象、联想的绝对自 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 理性的含义,影片需要的只是“纯粹的运 动”、“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3)描写梦幻的世界,即充满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的世界; (4)强调万物是有灵性的,影片将表现“物”放到了比表现“人”更为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对物的表现,应当排斥含义、排斥逻辑二、“电影眼睛”学派 及其对后人的影响 (观摩介绍维尔托夫的专题片),,维尔托夫的创作实践,留下了许多令人思考的话题和直接影响后人的宝贵财富 1、未来派诗人 绘画领域对未来主义的表述:“一切都在运动,一切都在奔跑,一切都在快速转变。
维尔托夫的“诗”,无论文学的还是电影的,都充满了未来派气息在其影片中,表现运动、节奏的拍摄方法和剪辑技巧,盛行于当时的先锋派电影,并由后来者发扬光大2、“电影眼睛”的本质 维尔托夫纪录片美学的两个基本点: 一是“事实的电影记录” 维尔托夫强调深入生活,“要把摄影机当成比肉眼更加完美的电影眼睛来使用,以对充满在现实空间里的那些混沌的视觉现象进行探索要“不断地改进摄影机”,即发掘电影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以便更好地对现实世界“进行观察和记录”二是对纪实材料的“建构” 他强调对纪实材料的系统组织,把从现场记录的散漫、单调的杂乱印象,“在一个主题下贯穿起来”,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与“先锋派电影”的本质区别:维尔托夫对电影形式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3、原创性的观察、记录方式 在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的代表作 《带摄影机的人》中,创作主体直接介 入生活的观察、记录方式,这是一种具 有原创性的创作手法《带摄影机的人》的结构脉络: 1、摄影师考夫曼在各种场所努力用摄影机(电影眼睛)“出其不意地捕捉”现实生活景象; 2、“电影眼睛”看到的苏维埃新生活那生机勃勃、令人眼花缭乱的真实景象; 3、通过蒙太奇剪辑所建构的对新社会“有积极意义的事物”在影片的结构中显现出来; 4、剪辑后的影片放映出来,被观众感知,这一过程又被另一台摄影机(另一只电影眼睛)记录下来,再与上述内容组合……,三种模式的结构层次比较:,客观纪实(冷静式 观察)——被摄者 反射式(介入式观察)——被摄者、取材者 电影眼睛——被摄者、取材者、观影者,,同时代的弗拉哈迪总是将自己置于旁观者地位,以客观的姿态,用画面语言向观众介绍他的摄影机前发生的一切,让影片中的人物与观众沟通。
而维尔托夫却要摄影机和创作者主观地介入到生之中,让被摄的客观世界和影片的创作者都成为媒介,共同完成创作主旨原创性的叙事手法 将影片创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创作者作为一种媒介,带出现实生活景象,这是前所未有的一种电影结构方式,一种原创性的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当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直到六十年代初,以法国让·鲁什为首的“真实电影”学派,正是继承了他的衣钵,在新的技术语景中发展成为一种“介入式观察”的纪录片流派在后来的访谈式、个人追述式的纪录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响第 四 节 格里尔逊模式 及英国纪录片运动 (观摩介绍格里尔逊的专题片) •,,一、格里尔逊学派的基本艺术观点 1939年,格里尔逊对英国纪录片运动做过总结: “纪录电影运动……是始于观察公众生活的冒险活动……隐藏在它背后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学的而不是美学的,它源自于这样一种愿望: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戏剧,而不是像眼下流行的电影那样从非常事件中编织戏剧这一愿望的实质是将公众的眼光从天涯海角拉回到身边那些正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发生的事上来因此,我们坚持关注那些发生在我们家门口台阶上的戏剧坦白地说,我们是社会学者,对这个世界的发展方向感到忧虑……我们对所有能够将着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的焦虑具体化和激发公民参与愿望的手段感兴趣。
引自林旭东著:《影视纪录片创作》,第31页),,格里尔逊学派的基本艺术观点: (1)重视纪录片的认识功能,强调影片创作要面对现实,关注社会问题; (2)“视电影为讲坛”,电影工作者应“自觉地以一个宣讲者的方式来利用它”进行宣传教育; (3)强调电影是“打造自然的锤子”,而不是“观看自然的镜子”; (4)对虚构的故事片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5)充分利用有声电影这一新技术手段的功能,将画外解说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部分,为宣传表意的需要,不惜让解说词占据主导地位二、创作观念上与弗拉哈迪的差异 格里尔逊与弗拉哈迪的纪录片观念和创作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这差异具体表现在对电影的认识价值和美学追求上 在认识价值上,格里尔逊主张拍摄作者身边的人物事件,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让公民的眼睛从天涯海角转到眼前发生的事情,公民自己的事情……门前石阶上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上来” 《世界纪录电影史》) 而弗拉哈迪则坚持赞美古风古德,以此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在拍摄技巧上,也就是美学追求方面,弗拉哈迪声称不允许内容“重演”,追求质朴客观的审美效果——尽管自己也在运用“重演”技巧 格里尔逊虽然赞赏弗拉哈迪客观写实的手法,却更倡导用蒙太奇技巧“组织现实”,强调对真实的生活做“创造性处理”。
而且充分发挥有声电影这一新技术手段的优势,以画外解说阐释自己的社会理想,用以影响公众舆论格里尔逊对世界纪录片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 (1)他以社会学家的身份介入纪录片领域,不仅创造了“Documentary film”一词为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影片命名,而且对其做出明确界定 :“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正是从这时开始,才有了纪录片的称谓,纪录片才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美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2)他总结了纪录片创作的十四条原则(戒律);,,(3)他团结了一批生气勃勃的纪录片工作者,促成了英国纪录片运动和许多大师及其不朽之作的诞生; (4)其创作观念和画面加解说的创作模式不仅风靡全球,影响了一代纪录片的创作,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其影响至今仍无可估量这一时期纪录片的经典定义: 对生活的创造性处理关于“形象化文献” 20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席卷欧美,各国的社会矛盾加剧,天空中战云密布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一种普遍现象,纪录片关注社会现实,或纪录片的政治化潮流,是时代的产物,并非仅出现在英国,同时也出现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美国、斯大林时代的苏联,而在希特勒上台后的德国,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1930年,美国“电影—摄影联盟”诞生,提出了“形象化文献”的口号,主张拍摄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影片第 六 节 60年代兴起的写实学派 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新的技术语景, 必然催生新风格样式的纪录片一、真实(真理)电影,六十年代法国兴起的真实电影,发端于一批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参与纪录片创作,其代表人物叫让·鲁什他认为,“传统的纪录片中人为的痕迹过重”他对在拍好的画面上加解说的技法很不满意,而着力去探索表现心理真实的新途径,他尝试以记录者参与的方式去改变这种状态他们在有声电影这一新技术条件下, 接受并发展了维尔托夫的观念:取材者 不再是躲在摄影机后面的局外人,而成 为直接的参与者,以互动为催化剂,促 使被摄对象在摄影机前展现出平时不轻 易展现的言行这就是真实电影对纪录 片创作的新贡献《世界纪录电影史》的作者埃里克·巴 尔诺把真实电影的工作者称为“触媒者”, 将真实电影称作“触媒电影”,“触媒”意为 催化剂 真实电影采用诱发性的访问的方法, 以互动为催化剂,去促使心理真实自然地 流露出来这就是今天我们叫作“介入式” 或“嵌入式”的创作手法二、直 接 电 影 1、罗伯特.德鲁小组 与法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