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模拟试卷(1).doc
10页2024—2025学年辽宁省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模拟试卷(1)一、单选题(★★) 1. 利用旋涡现象可以测定液体的流速如图所示(为截面图),液体的振动周期 T与流速 v、旋涡发生体的宽度 D有关结合物理量的单位分析,下列关系式可能正确的是(其中 k是一个没有单位的常量)( ) A.B.C.D. (★★★) 2.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中的描写春雨美景的名句一雨滴由静止开始下落一段时间后,进入如图所示的斜风区域下落一段时间,然后又进入无风区继续运动直至落地,不计雨滴受到的阻力,则下图中最接近雨滴真实运动轨迹的是( ) A.B.C.D. (★★) 3. 一些巧妙的工业设计能极大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如图是竖直放置的某款可调角度的简便磨刀器,该磨刀器左右两侧对称,通过调整磨刀角度可以使该磨刀器的两侧面与刀片尖端的两侧面紧密贴合,就可以轻松满足家庭日常的各种磨刀需求关于在使用磨刀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后轻拉刀具,磨刀器受到的摩擦力向前B.若水平匀速向后拉动刀具,则磨刀器对刀具的作用力竖直向上C.加速后拉刀具,刀具受到的摩擦力小于磨刀器受到的摩擦力D.对同一把刀具在竖直方向上施加相同压力时,磨刀器的夹角越小,越难被拉动 (★★★) 4. 一汽车沿某直线运动时的 图像如图所示,关于该汽车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汽车在5s时的速度大小为5m/sB.该汽车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该汽车从5s到10s时间内速度变化量大小为7.5m/sD.该汽车从0s到5s时间内速度增加了5m/s (★★) 5. 如图,绳下端挂一物体,用力 F拉物体使悬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且保持其平衡。
保持60°不变,当拉力 F有极小值时, F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应是( ) A.0B.90°C.60°D.45° (★★★) 6. 物块 P以速度 沿足够长的静止的倾斜传送带匀速下滑,已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某时刻传送带突然以恒定速率 沿图示逆时针方向运行,则从该时刻起,物块 P的速度 v随时间 t变化的图像可能是( ) A.B.C.D. (★★★) 7. 第24届冬季奥运会于2022年2月在北京召开,如图甲所示为运动员跳台滑雪运动瞬间,运动示意图如图乙所示,运动员从助滑雪道 AB上由静止开始滑下,到达 C点后水平飞出,落到滑道上的 D点,运动轨迹上的 E点的速度方向与轨道 CD平行,设运动员从 C到 E与从 E到 D的运动时间分别为 t 1与 t 2,图中: EQ垂直于斜面 CD,垂足为 Q点忽略空气阻力,运动员可视为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若运动员离开C点的速度加倍,则落在斜面上距C的距离也加倍D.若运动员离开C点的速度加倍,则空中运动的时间加倍 二、多选题(★★★) 8. 如图所示,一轻弹簧放在倾角 且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上,下端固定在斜面底端的挡板上,上端与放在斜面上的物块A连接,物块B与物块A(质量均为 m,且均可视为质点)叠放在斜面上且保持静止,现用大小为 的恒力平行于斜面向上拉物块B。
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k,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刚施加恒力的瞬间,物块B的加速度大小为B.刚施加恒力的瞬间,物块A给物块B的弹力大小为C.物块B与物块A分离的瞬间,弹簧的弹力大小为D.物块B从开始运动到与物块A分离的过程中,运动的距离为 (★★★) 9. 如图甲、乙所示为自行车气嘴灯,气嘴灯由接触式开关控制,其结构如图丙所示,弹簧一端固定在顶部,另一端与小物块P连接,当车轮转动的角速度达到一定值时,P拉伸弹簧后使触点 A、 B接触,从而接通电路使气嘴灯发光触点 B与车轮圆心距离为 R,车轮静止且气嘴灯在最低点时触点 A、 B距离为 d, d≤R,已知P与触点 A的总质量为 m,弹簧劲度系数为 k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不计接触式开关中的一切摩擦,小物块P和触点 A 、 B均视为质点,则( ) A.气嘴灯在最低点能发光,其他位置一定能发光B.气嘴灯在最高点能发光,其他位置一定能发光C.要使气嘴灯能发光,车轮匀速转动的最小角速度为D.要使气嘴灯一直发光,车轮匀速转动的最小角速度为 (★★★) 10. 2021年8月6日晚,在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由汤星强、谢震业、苏炳添、吴智强组成的中国男队获得该项目第四名,追平历史最好成绩。
某中学在某次接力训练中,甲、乙两同学在直跑道上进行4×100m接力,他们在奔跑时有相同的最大速度,甲和乙从静止开始全力奔跑都需跑出20m才能达到最大速度,这一过程可看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现在甲持棒以最大速度向乙奔来,乙在接力区域 ABCD中的位置 AD处(如图)伺机全力奔出图中箭头代表运动员的奔跑方向为获得最好成绩,要求乙接棒时奔跑的速度达到最大速度的90%,则( ) A.乙离开AD18m处接棒B.从乙开始起跑至接到棒的过程中甲乙的平均速度之比是10:9C.乙起跑时,甲离AD19.8mD.设最大速度为8m/s,如果乙站在AD处接棒,到棒后才开始全力奔跑,这样会浪费2.475s 三、实验题(★★★) 11. 某实验小组用图甲、乙所示的装置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1)如图甲所示,让完全相同的小球 a和 b从两个相同弧面轨道顶端由静止释放,两弧面轨道末端水平,忽略空气阻力,多次实验两小球均在水平面上相撞该现象表明,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 ______ 运动; (2)如图乙所示,当完全相同小球 c、 d处于同一高度时,一名同学用小锤轻击弹性金属片,使球 d水平飞出,同时松开球 c下落,忽略空气阻力,另一名同学在小球触地反弹后迅速抓住小球,重复实验,每次均只听到一次小球落地的响声。
该现象表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 ______ 运动; (3)实验小组用频闪照相记录了某小球平抛的四个位置,并建立坐标系如图丙所示,其中正方形小方格边长为1.6cm,重力加速度 ,该小球抛出点的坐标为( ______ cm, ______ cm) (★★) 12.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既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也可以测量凹形滑块的质量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器材有加速度传感器、质量已知的钩码、木板(左端带定滑轮)、轻质细线 实验步骤如下: ①调节滑轮使细线与木板平行,然后调整木板的倾角来平衡木板对滑块的摩擦力; ②挂上钩码,由静止释放滑块,记录加速度传感器的示数以及相应的钩码质量; ③改变悬挂钩码的个数,重复步骤②,得到多组加速度 a与相应悬挂的钩码总质量 M ④画出 的函数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平衡木板对滑块的摩擦力时 _________ (填“需要”或“不需要”)在细线的下端挂上钩码,本实验 _________ (填“需要”或“不需要”)滑块的质量远大于所悬挂钩码的质量 (2)设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 g,滑块的质量为 m,写出图乙的函数表达式 _________ (用 g、 m、 M、 a来表示)。
(3)由图乙可得 __________ (用 b来表示), __________ (用 b、 c、 d来表示) 四、解答题(★★★) 13. 无人驾驶汽车是利用先进的5G技术制造的汽车在广州生物岛和黄埔区能经常见到无人驾驶汽车在路面行驶无人驾驶汽车上配有主动刹车系统,当车速超过30km/h时,汽车主动刹车系统会启动预判:车载电脑通过雷达采集数据在 内进行分析预判,若预判汽车以原速度行驶后可能会发生事故,汽车会立即主动刹车现有一无人驾驶汽车正以 的速度匀速行驶,在它的正前方相距 处有一大货车正以 的速度匀速行驶若取重力加速度 ,问: (1)预判结束时,两车之间的距离 (2)若预判结束时,汽车立即开始以 的加速度刹车,同时大货车开始减速行驶,且从此时刻开始计时,大货车的速度与时间关系满足 ,则要使两车不相撞,求汽车加速度 的取值范围计算出的数据请保留3位有效数字) (★★★★★) 14. 图甲所示为一种自动感应门,其门框上沿的正中央安装有传感器,传感器可以预先设定一个水平感应距离,当人或物体与传感器的水平距离小于或等于水平感应距离时,中间的两扇门分别向左右平移当人或物体与传感器的距离大于水平感应距离时,门将自动关闭。
图乙为该感应门的俯视图, O点为传感器位置,以 O点为圆心的虚线圆半径是传感器的水平感应距离,已知每扇门的宽度为 d,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 v,门开启时先做匀加速运动而后立即以大小相等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当每扇门完全开启时的速度刚好为零,移动的最大距离为 d,不计门及门框的厚度 (1)求门开启时的加速度大小; (2)若人以2 v的速度沿图乙中虚线 AO走向感应门,要求人到达门框时左右门同时各自移动 的距离,那么设定的传感器水平感应距离 R应为多少? (3)现以(2)中的水平感应距离设计感应门,欲搬运宽为 的物体(厚度不计),使物体中点沿虚线 AO垂直地匀速通过该门,如图丙所示,物体的移动速度 v 1不能超过多少? (★★★) 15. 蒙城某中学的两同学玩拉板块的双人游戏,考验两人的默契度如图所示,一长 L=0.5m、质量 M=0.5kg的木板靠在光滑竖直墙面上,木板右下方有一质量 m=1.0kg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0.2,滑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 g=10m/s 2,一人用水平恒力 F 2向左作用在滑块上,另一人用竖直向上的恒力 F 1向上拉动滑块,使滑块从地面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
(1)若 F 1=17.5N, F 2=27.5N,求小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 (2)在第(1)问的条件下,经过多长时间滑块从木板上端离开木板; (3)若 F 2=35N,为使滑块与木板一起向上运动但不发生相对滑动,则 F 1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