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人性的两难论文.docx
7页人性的两难论文导读:爱尔兰女作家艾··丽··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以她的长篇力作?牛虻?〔The Gadfly〕淋漓尽致的笔锋直抵主人公那在极端的爱与恨、在人性的痛苦两难中绝望挣扎和撕裂的灵魂深处也因此构成了小说巨大而持久的艺术张力与他的神父蒙太尼里彼此倾心爱慕在残酷的两难中作最无望的抉择关键词:人性,两难,艺术张力,牛虻,蒙太尼里 1引言1897年,爱尔兰女作家艾··丽··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以她的长篇力作?牛虻?〔The Gadfly〕,轰动了英国文坛,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仍风行不衰,历久弥新小说以它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讲述了一个革命理想与骨肉人伦之间相互冲突、纠结直至幻灭和消灭的故事,淋漓尽致的笔锋直抵主人公那在极端的爱与恨、在人性的痛苦两难中绝望挣扎和撕裂的灵魂深处,时至今日依然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如同经历了一场决堤泛滥的洪水,狂暴的力量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淹没和陷溺于情感的颤栗,放纵在滂沱的大悲恸中这种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是对狭隘的所谓阶级人性论的有力突破,使作品的意义和深度决非一般的革命书籍所能承载,也因此构成了小说巨大而持久的艺术张力,让读者的感情之弦与主人公一起,在两种相反力量的撕扯中震荡着希冀和幻灭的旋律,直至最后甭裂,满足审美的最深层期待。
2 从亚瑟到牛虻:在爱与恨的边缘小说第一卷中,十九岁的亚瑟还是一个充满天真浪漫梦想的青年,与他的神父蒙太尼里彼此倾心爱慕,深深依恋,比一对情人还要甜蜜此时的亚瑟尚不知自己作为蒙太尼里私生子的身世秘密蒙太尼里身上那种特殊的魅力,那像“银子般纯洁的声音〞,那庄严的、“富于画意〞的脸,使后来仅有一面之缘的琼玛“足有几个月一闭眼睛就会看见它〞,还有他那“毫无瑕疵〞的声誉,这一切使他成为亚瑟心中光辉四射的偶像,他对蒙太尼里“是差不多连他脚路过的地面也要崇拜的〞而蒙太尼里对亚瑟呢,“亚瑟,你对于我好象是我的……亲生孩子一般你明白吗?你是我眼睛里的光明,心坎里的希望〞这种超越的、唯美的情感,在读者的审美感受中留下了巨大的驰骋空间,也因之造就了身世之谜被揭穿后亚瑟所有希望和信仰的幻灭,“我相信你跟相信上帝一样上帝是一个泥塑木雕的东西,我只要一锤就把它敲得粉碎;你呢,却一直拿谎话欺骗我〞他制造自溺的假象逃离了这一罪恶的伦理关系,却从此陷入了一个无处逃离的心灵的地狱,充满自我撕裂的痛苦,悲剧的紧张关系至此如影随形,贯穿整部作品十三年后,饱经“污秽、卑贱、苦楚〞的非人生涯的亚瑟,已成长为具有杰出的机智和挖苦才能的革命斗士牛虻,在投身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同时,以他刀子般的舌头和笔锋,对已升任为红衣主教的蒙太尼里展开了狂热刻毒的攻击。
跟教士们战斗〞,成了他唯一的信仰和支撑然而,那不为人知的伤疤仍在原来的地方痛着,在这解构神圣的复仇的快感背后,颤栗着对蒙太尼里最绝望的崇拜和依恋,他动用了他全部的恨去爱这个用谎话将他驱赶到地狱里的人只要提起蒙太尼里的名字,他就会“口吃得厉害〞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当扮作香客的牛虻在人群中再次见到他的神父,听到那“清晰的银子般纯洁的声音〞,这次邂逅对他而言简直是致命的实在,这已超过了任何人所能忍受的限度了——他离得他这么近,只要伸出臂膀就可以碰着那只亲爱的手〞这咫尺天涯,生生割裂的疼痛,击中了人心最柔软的深处而在那个夜晚,当牛虻看到蒙太尼里单独跪在教堂里祈祷,尽管“最仁慈的方法〞是偷偷溜走,“但是,他又何妨略微走近些——再看一看他那神父的脸呢?〞,这是他最后的时机了然而当听到蒙太尼里充满无穷的悲哀和绝望的低语:“我的可怜的孩子!啊,上帝,我的可怜的孩子!〞,以及“那深沉而惨痛的无泪的呜咽〞,全部坚强冷酷的理性瓦解为人性中最无助的挣扎和沉溺,“那个伤疤又在他的眼前赤裸裸地揭开了,他看见它仍旧在流血〞,而要把它彻底治好,又是多么容易啊!只要他能够宽恕!“他愿意宽恕,渴望宽恕〞,但五年的非人生活历历在目,他“不能宽恕,也不敢宽恕〞。
在残酷的两难中作最无望的抉择,让备受煎熬的灵魂痉挛在崩溃的边缘,这些心理纠结的深层次披露,无疑大大加强了作品情感的张力,传递出使人沉迷、心碎的审美震撼力说这是革命与亲情之间的冲突也许是一个浅薄的理解,因为这清楚是一个植根于人性深处的痛苦两难,深沉炽热的爱和同样深沉的、无法宽恕的恨相互撕扯着,构成一道残酷的风景,爱的无法实现,恨的难以逾越,绝望地成为感情的奴隶,这便是人类心灵可能经受的最隐秘痛苦的磨难,因而作品对人性的探索和揭示到达了惊人的深度,具有普遍的人性意义牛虻被捕时,蒙太尼里尚不知牛虻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亚瑟,他与狱中的牛虻进行了一场体面“仁慈〞、又不失身份的谈话此时牛虻身上那个嘲讽的魔鬼又回来了,他对蒙太尼里极尽怨毒刻薄之能事,以拼命地维持自己即将崩溃的神经再谈五分钟,他可能就要哭出来了〞“无论如何,他总再见不到他的神父了〞疾病的突发致使牛虻越狱失败,而他的同志们正在酝酿的一场劫狱方案已被敌人掌握蒙太尼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再次出现在牛虻面前然而他带来的是一个让牛虻自己选择生死的决定,因为他“希望带着一双不曾染过血的手到坟墓里去〞牛虻在这伪善的慈悲面前终于爆发了他全部的愤怒和绝望,他孤注一掷了。
神父,难道你永远不明白我其实没有淹死吗?〞在生与死的边缘,这一对挚爱的父子终于重逢了,他们忘记了一切,“甚至忘记了他们是敌人然而蒙太尼里又该如何选择,如何放弃呢?一边是他虔诚信仰的主,多年来他那痛苦忏悔灵魂的支柱,一边是他饱经苦难、失而复得的亲生儿子,“你要把我的心撕作两半吗?亚瑟,亚瑟,你要逼我发疯吗?〞一个无法做出的抉择,只能走向根本性的消灭最终蒙太尼里“双手掩面,开始哭泣了〞牛虻知道这一场哭意味着什么即将到来的永诀终于使他崩溃了啊,我受不住了!神父,回来!回来!〞这发自灵魂深处最绝望的呼喊,是对那残忍抉择本身最无助的控诉,是淹没了他的无法理解的恐惧和软弱神父又一次杀了他!他又一次死在了他最爱和最爱他的人手里!他彻底地失去了他的神父了!这是不能不令人涕泗纵横的一幕撼人心魄的情节高潮把读者的感情起伏推到了悲恸的顶峰,并且久久地震颤和回荡,显示出悲剧小说的巨大艺术张力3 蒙太尼里:“圣父〞的牺牲亚瑟“自溺〞后,蒙太尼里一直生活在痛苦的阴影里,他的灵魂已在日复一日的悔恨自责中疲惫不堪,千疮百孔,可是外表又不得不勉力维持着红衣主教圣洁光辉的形象这一形象终于在牛虻被枪决后的圣体仪式上宣告破产。
庄严的仪式上,在唱诗班的合唱中,恍惚的蒙太尼里仿佛看到那血红的玫瑰花,血红的地毯汪洋成一片亚瑟临死时流出的鲜血那血从面颊上滴下来,从被打穿的右手上滴下来,从受伤的胁部象一道又热又红的瀑布那么涌出来〞他的一颗破碎无依的心在剧烈的煎熬和疼痛中摇吟,“难道你真的睡熟了吗,亲爱的儿子;你竟永远不醒了吗?难道那个坟墓竟这样爱惜它的胜利;树下那个漆黑的深坑竟一点都不肯放松你了吗,我心爱的人啊?〞接着,红衣主教向仰望他的人们发表了令人震惊的演说,以圣父自比,将他无法掩抑也不想再掩抑的丧子的悲哀,倾泻在目瞪口呆的众人面前:“……罪就是这样赎的他为你们而死了,黑暗把他吞食了,他死了,永远不能复活了;他死了,我没有儿子了啊,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他发疯般地诅咒,痛悔莫及,“你们这种遭瘟的灵魂能有什么价值,为什么要为你们付出那么高的代价啊?可是现在已经太迟了——太迟了!〞“我孤零零地站在荒凉的空地上,从埋着我那心肝宝贝的一片染血的土地上看到那个空无所有的可怕的天空——这就是留给我的唯一的东西了我已经把他交出去了;啊,你们这些毒蛇的子孙啊,我已经为了你们把他交出去了!〞红衣主教终于在神圣的祭坛上发疯他那受人膜拜的圣洁的庄严,他那令人倾倒的人格魅力,在这疯狂的一幕中轰然坍塌。
为了不冒着“杀害无辜人民的危险〞,为了防止流血和暴动,他送上了自己的儿子因此,他的苦难是那个“让自己的儿子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圣父的苦难!〞,他的牺牲是“圣父〞的牺牲这就是一个基督徒的信仰和真理,它与牛虻所信奉的真理之间的冲突,按照西方悲剧理论,是两种相对真理的碰撞,这种碰撞的必然结果就是产生悲剧而悲剧的意义在于使人性价值得到升华蒙太尼里那压倒了他的、淹没了他的悲哀和绝望,那在绝望中走向的疯狂和消灭,无一不震颤着悲剧的力度,揭示出一个深刻的、永恒的人性悖论,同时,也使这一文学形象更加立体饱满,防止了单一性和概念化,因而大大丰富了作品的人性内涵,加大了作品的人性纵深,进一步彰显出作品的人性主题,给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添加了最后浓墨重彩的一笔4 惩罚与宽恕作品的另一个重要人物琼玛,是亚瑟童年、少年时代的挚友,当她“还是一个难看的小姑娘的时候〞,亚瑟就已经爱上她了也正是这青春懵懂的爱情,导致了向密探神甫卡尔狄的忏悔,由于后者的告密,琼玛误认为亚瑟当了叛徒,并在愤怒中狠狠地打了亚瑟一个耳光这个耳光打碎了亚瑟纯洁的爱情信仰,也将琼玛自己打进了自我惩罚的无边的炼狱因为她相信是自己的误解和耳光使少年亚瑟投海身亡。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她不得不坚决地和那悔恨的恶魔相搏斗〞十三年后,她仿佛从牛虻身上隐隐约约看到当年亚瑟的影子,然而又竭力不敢相信因为即使在梦里,将少年亚瑟那“光辉而超脱的灵魂〞同牛虻所经历过的人间地狱联系起来,也是一种亵渎她害怕自己当初的行为不是把他赶到了水里,而是把他赶到了比死亡更可怕的地方,那她就永世不得超脱了她已经为此付出了心灵的代价她额头上那一缕早生的白发就是证明如果眼前的牛虻真的是亚瑟,她还能被宽恕吗?事实上,牛虻对琼玛正如他对蒙太尼里一样,面对在悔恨和痛苦中挣扎的琼玛,爱的感动和渴望使他倾向宽恕,而恨的不能了结,又使他退回到折磨自己和折磨他人的双重地狱这种微妙的、在矛盾的两极中徘徊的情感结构,使作品渗透着一种悲剧的紧张,同时也增加了作品人性把握的精细度牛虻死后,琼玛收到了他在狱中写给她的信,“满腔哀悼绝望的感情又把她压住了〞这封表达对死亡的无畏和对爱情的执著的信给了整部作品一个令人心碎的收尾对于琼玛,这迟来的宽恕远比她遭受的惩罚要沉重得多!因为“她又一次失去了他——又一次失去了他!〞残酷的情感结局,构成了作品阅读的巨大张力,也是?牛虻?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参 考 文 献1 艾·· 丽·· 伏尼契著,李俍民译.牛虻.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2 Ethel Lilian Voynich.The Gadfly.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3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