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课件.pptx
175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2018-3-17,,‹#›,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鳞翅目检疫性害虫,鳞翅目检疫性害虫,1,,,本目为昆虫纲一个较大的类群,主要以幼虫危害植物,危害部位涉及植株各个部位,对农林业生产威胁很大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课件,2,列入进境植物危险性害虫名录的种类,,一类,1,种,:,苹果蠹蛾,二类,3,种,:,美国白蛾 小蔗螟 咖啡潜叶蛾,三类共,40,种,:,葱邻菜蛾、秋星尺蠖、果树黄卷蛾、亚麻黄卷蛾、橘带卷蛾、红带卷蛾、苹髓尖蛾、荷兰石竹卷叶蛾、橘蛀果点翅螟、苹果异形小卷蛾、斜纹卷蛾、樱桃小卷蛾、李小卷蛾、甜瓜绢野螟、南方玉米杆草螟、西南玉米杆草螟、南美玉米苗斑螟、南非石竹卷蛾、苹浅褐卷蛾、黄毒蛾、柚叶螟、谷实夜蛾、合毒蛾、咖啡小扇潜蛾、葡萄浆果小卷蛾、冬夜蛾、澳洲红铃虫、甜菜麦蛾、橘花巢蛾、油橄榄巢蛾、麦绢蛾、灰翅夜蛾、南部灰翅夜蛾、草地夜蛾、梨织蛾、苹透翅蛾、桃透翅蛾、李透翅蛾、松异带蛾、冬尺蠖列入进境植物危险性害虫名录的种类 一类1种:苹果蠹蛾,3,列为国内农、林业检疫对象名单的种类,苹果蠹蛾 美国白蛾 蔗扁蛾,本章重点介绍美国白蛾和苹果蠹蛾;同时简要介绍蔗扁蛾与小蔗螟。
列为国内农、林业检疫对象名单的种类,4,第一节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苹果蠹蛾又称苹果小卷蛾,俗称食心虫,英文名,codling moth,,属小卷蛾科第一节 苹果蠹蛾 Cydia pomonella (L.),5,一、地理分布,,苹果蠹蛾原产于欧洲大陆,现已传播到世界上大部分苹果产区我国目前仅分布于,新疆,苹果产区和,甘肃,敦煌一、地理分布 苹果蠹蛾原产于欧洲大陆,现已传播,6,,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dling Moth,,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7,二、寄主与危害,,1.,寄主,苹果、沙果、海棠、桃、杏、石榴、山楂、李、野苹果、核桃、扁桃、枣、各种梨以及栗属、无花果属和花楸属的某些植物二、寄主与危害 1. 寄主,8,2.,危害,,幼虫早期蛀果能使幼果脱落果实上的蛀孔或幼虫脱出孔外堆积褐色虫粪和碎屑形成“刺果”,降低商品果率2. 危害 幼虫早期蛀果能使幼果脱落果实上的,9,,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课件,10,脱果孔外可见大量虫粪和碎屑,脱果孔外可见大量虫粪和碎屑,11,三、发生特点,1.,年发生世代数,新疆:库尔勒,3,代,/,年,石河子,2-3,代,/,年。
2.,越冬,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越冬场所:树皮下、树杈分支处或树盘的土壤中3.,年种群发生动态,新疆:越冬代成虫,5,月初开始出现,,6,月底发生第一代成虫,,5~9,月均可见到成虫从,5,月底直到果实成熟采摘前,均可见 到幼虫为害三、发生特点1.年发生世代数,12,4.,成虫习性,(,1,)有趋光性,黄昏前后为交尾高峰期2,)成虫寿命,15~18d,3,)产卵习性,卵散产于叶片、果实与枝干;,50~140,粒,/,雌虫植株着卵量从上至下递减 ;栽植稀疏,四周空旷的果园植株着卵量大,向阳面多于其它方位4. 成虫习性(1)有趋光性,黄昏前后为交尾高峰期13,卵可散产叶片的正面或反面,卵可散产叶片的正面或反面,14,卵形态,,卵形态,15,5,.幼虫习性,幼虫共,5,龄蛀孔部位:萼洼、两果交接处或果、叶贴合处蛀果时不食表皮,蛀入后直达果心,取食种子老熟后从蛀孔脱出或另有脱出孔化蛹部位:树干裂缝或地面隐蔽物及土缝中结茧化蛹,也可在果内、包装物及贮藏室化蛹5.幼虫习性幼虫共5龄16,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课件,17,幼虫危害特点,,一果多虫,偏食种子,可转果危害,粪便多数堆在果面,蛀果前偶食叶子或蛀芽,幼虫危害特点 一果多虫,18,四、传播途径与检验方法,1.,传播途径,主要以,幼虫,或,蛹,随运输或旅客携带的果品作远距离传播。
水果干制品,也可能携带1996,年报道杏干上发现活蛹1987,年随旅客携带水果传入甘肃,,1992,年遍布全市,,30,多个大中型果园受害,年均损失,40,多万元四、传播途径与检验方法1. 传播途径,19,2.,检验方法,根据受害状,剖果检验3.,识别特征,幼虫,大龄背面红色;前胸,K,群,刚毛,3,根;无臀栉蛹,体长,7~11mm,,黄褐色腹部,2~7,节各有两排刺,,8,、,9,节各一排肛门两侧各有,2,根钩状刚毛,腹末端,6,根2.检验方法蛹 体长7~11mm,黄褐色腹部2~7节各有,20,成虫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mm,,体灰褐色而具紫色光泽,,前翅臀角处有深褐色椭圆形斑,内有,3,条青铜色条斑,其间显出,4-5,条褐色横纹,翅基部外缘略呈三角形,有较深的波状纹后翅褐色,基部颜色较淡成虫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mm,体灰褐色而具紫色光泽,前,21,五、检疫措施,1.,不从疫区调运寄主果实,必须调运的需严格检验,发现虫情后进行除害处理方法:,A.,二硫化碳熏蒸,B.,熏蒸与低温处理,:,新西兰出口到日本的苹果等检疫处理要求,溴甲烷,24g/m,3,在温度,12℃,以上熏蒸,2h,后,低温,0.5℃,以下保存,25d,。
2.,加强旅客检疫与邮寄物检疫,禁止携带、邮寄水果进境3.,可能的传入区要加强监测,一经发现,果断采取铲除措施五、检疫措施1.不从疫区调运寄主果实,必须调运的需严格检验,,22,加强旅客检疫,禁止携带水果进境加强旅客检疫,禁止携带水果进境23,利用检疫犬开展旅客检疫,,利用检疫犬开展旅客检疫,24,监测方法,1.,性诱捕器持续诱捕成虫:,4,月下旬~,10,月上旬2.,果实生长期,根据果实受害状调查3.,秋季,~,翌年春季, 调查越冬幼虫 和蛹监测方法1. 性诱捕器持续诱捕成虫: 4月下旬~10月上旬25,(六)防治方法,1.,早刮皮,勤捡落果,堵树洞,树干涂白2.,树枝、树干束草带诱杀老熟幼虫3.,利用性诱剂诱捕雄虫或干扰交尾4.,释放不育个体5.,化学防治:根据成虫羽化高峰期确定施药适期6.,果实套袋六)防治方法1. 早刮皮,勤捡落果,堵树洞,树干涂白26,幼虫引诱剂迟滞幼虫蛀果,幼虫引诱剂迟滞幼虫蛀果,27,要 点,危害期是幼虫期;,监测主要在成虫期进行,性诱捕器在田间的放置时间从果树开花期开始;,化学防治仍为主要手段,最佳施药期为幼虫初孵化期要 点危害期是幼虫期;,28,内 容 回 顾,幼虫,前胸,K,群,3,根刚毛;无臀栉。
成虫,前翅臀角有一深褐色椭圆形斑,内可见青铜色条斑左上图为梨小食心虫幼虫,示臀栉内 容 回 顾幼虫前胸K群3根刚毛;无臀栉29,第二节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美国白蛾也称秋幕毛虫、秋幕蛾,英文名:,fall webworm, American white moth,,属灯蛾科第二节 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30,一、地理分布与传播简史,,1.,地理分布,,美国白蛾原产北美洲现已扩散到欧洲、亚洲的多个国家我国周边分布范围:日本、朝鲜、韩国及俄罗斯、吉尔吉斯坦、乌克兰等均有分布国内的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天津等省区有分布一、地理分布与传播简史 1. 地理分布 国内,31,2.,传播简史,,,1940,年传入欧洲,,1945,年传入日本,,1958,年传入朝鲜,,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84,年在陕西发现198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迅速扑灭陕西境内美国白蛾的紧急通知,》,;为此,陕西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美国白蛾防治领导小组,”,1995,年天津发现美国白蛾后,北京市,1996,年了成立,“,严防指挥部,”,。
2. 传播简史 1940年传入欧洲,194,32,二、寄主与危害,1.,寄主植物,除,针叶类外的,200,多种农林植物:,果树类:,苹果、梨、山楂、樱桃、李、草莓、柿子、黑枣、杏、葡萄、桃树等观赏绿化植物,:糖槭、榆、柳、桑、梧桐、槐、杨、香椿、冬青等蔬菜作物:,茄科、百合科、十字花科、葫芦科、伞形花科等经济作物:,向日葵、蓖麻、大豆、花生、烟、红麻、大麻、棉花等粮食作物:,玉米二、寄主与危害1.寄主植物,33,2.,危害,,幼虫食叶,主要在叶背活动;取食时吐丝结网;网幕多在树冠外围;网幕大小从,2~3,尺到,3m,不等;每株树上数量从几个到几十个,甚至达到,200,余个可造成树势衰弱,甚至枯死;果树早期落果2. 危害 幼虫食叶,主要在叶背活动;取食时吐丝结网,34,幼虫多在叶背取食,有时也在叶面为害(右下:苹果树),幼虫多在叶背取食,有时也在叶面为害(右下:苹果树),35,取食的同时吐丝结成网幕,,取食的同时吐丝结成网幕,36,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课件,37,幼虫(红头型)在网幕内取食叶肉,残留叶脉,幼虫(红头型)在网幕内取食叶肉,残留叶脉,38,幼虫的危害症状是识别、鉴定美国白蛾的重要依据。
幼虫的危害症状是识别、鉴定美国白蛾的重要依据39,三、发生特点,1,.年发生世代数,在原产地每年发生,1-4,代,在欧、亚发生区一年发生,2,代2,.越冬情况,,以,蛹,在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处;,或未脱落的网幕、残叶中;或寄主,周围建筑物的缝隙中三、发生特点1.年发生世代数,40,,3,.年种群动态,,5~6,月羽化,,6,月中旬达高峰一代幼虫孵化盛期在,6,月中下旬,二代幼虫,8,月上中旬集中发生4,.成虫生物学特性,多在夜间羽化,飞翔力不强有弱趋光性,雄虫上灯率较高产卵习性:喜在叶背产卵,聚产成块,,单层,大小约,1cm,2,,平均,1500,粒3.年种群动态,41,5,.幼虫生物学特性,,(,1,)幼虫,7,龄,发育历期,30~40d,2,)为害习性,1~4,龄群集在树冠危害,昼夜取食;,5~6,龄,弃网幕呈小群分散危害;,7,龄单个生活,全株分布5,龄后具有暴食性,,3~4d,可吃光全株叶片3,)抗逆性,具一定的耐饥能力1~4,龄可耐,4~9d,;,5,龄后可耐,9~15d,4,)化蛹习性,5.幼虫生物学特性,42,幼虫形态,—,黑头型与红头型,幼虫形态—黑头型与红头型,43,,6.,蛹的生物学特性,,蛹发育历期为,14~20d,。
抗寒力强,滞育蛹可经受,-30℃,低温,但在早春出蛰期对温度很敏感6. 蛹的生物学特性,44,四、传播途径与检疫检验,1.,传播途径,自然传播:,成虫飞行扩散,老龄幼虫转移为害人为传播:,各虫态均可;但主要方式为幼虫、蛹随,寄主,(原木、苗木、农林产品)、,包装材料,、,铺垫物,、,集装箱,及,交通工具,等远距离传播四、传播途径与检疫检验1. 传播途径,45,2.,检验与识别鉴定,调运检疫中,最常见到的虫态是蛹,其次为幼虫凡是从其发生区输出的果树、桑树以及观赏树木等苗木或果品、包装箱等,均应仔细检查是否带有虫体幼虫需要根据毛序鉴定;蛹则保湿保温,使之羽化为成虫进行鉴定2. 检验与识别鉴定调运检疫中,最常见到的虫态是蛹,其次为幼,46,成虫识别特征,成虫翅展,23-45mm,雄虫触角双栉齿状,雌虫锯齿状翅底色为纯白色,无暗斑或具有或多或少的暗斑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桔黄色,胫节、跗节大部分黑色后足胫节缺中距,仅一对端距,成虫识别特征成虫翅展23-45mm雄虫触角双栉齿状,雌虫锯,47,成虫形态,—,雌虫,成虫形态—雌虫,48,雄虫翅上多有斑点,雄虫翅上多有斑点,49,五、检疫措施,1.,对进境的寄主植物、包装物、集装箱等实施严格检验,发现虫情必须进行检疫处理。
2.,划定疫区,严禁从疫区调出寄主苗木等,来自疫区的植物产品、包装物和运输工具实施消毒处理3.,在发生区要及时采取扑灭措施,发生区与有关口岸要进行疫情监测监测方法:自我总结,),应贯彻“,严格封锁,杜绝蔓延,大力防治,尽快根绝,”,的方针五、检疫措施1.对进境的寄主植物、包装物、集装箱等实施严格检,50,除害处理方法,,对寄主植物与植物性包装可进行溴甲烷或氰氢酸熏蒸溴甲烷处理:,20~30g/m,3,,熏蒸时间,48h,对植物性包装物也可进行热蒸汽处理,处理温度为,85℃,,持续,1h,除害处理方法 对寄主植物与植物性包装可进行溴甲,51,防治措施,,,翻、刮、涂、掏、诱、剪、喷,,秋冬季翻挖寄主周围土壤,杀蛹;,刮老翘皮,树干涂白,恶化化蛹环境;,掏寄主周围建筑物等的缝隙,杀蛹;,成虫期进行黑光灯或性诱捕器诱杀;,幼虫危害期剪除网幕;,发生期喷施溴氰菊酯、灭幼脲等杀虫剂发生区也可释放寄生蜂进行控制防治措施 翻、刮、涂、掏、诱、剪、喷,52,第三节 蔗扁蛾与小蔗螟,,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Bojer),,属鳞翅目,辉蛾科,Hieroxestidae,,扁蛾属,英文名,banana moth,,是近些年来传入我国的一种突发性检疫害虫。
1987,年,蔗扁蛾随进口巴西木传入广州并定殖之后,随着巴西木在国内的普及,随之扩散1995,年在北京园林植物上首次发现,随后,在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新疆、四川、上海等地相继发现,呈迅速扩散蔓延趋势第三节 蔗扁蛾与小蔗螟 蔗扁蛾Opogon,53,(一),,寄主与危害,已发现寄主,28,科,87,种,8,变种,国内发现,14,科,55,种,2,变种主要危害巴西木、发财树、橡皮树和棕竹的根、茎部;甘蔗和玉米茎杆、马铃薯块茎、香蕉花序等在广东发现寄主已经扩大至行道绿化树与多种园林植物一) 寄主与危害 已发现寄主28科87种8变,54,主要寄主 香龙血树,,主要寄主 香龙血树,55,主要寄主植物,----,棕竹,,主要寄主植物----棕竹,56,室内试验表明,马铃薯与甘薯是极好的饲养寄主室内试验表明,马铃薯与甘薯是极好的饲养寄主57,危害状,,幼虫在寄主皮层内上下蛀食,内皮层食空后仅留表皮层,其间充满粪屑表皮可见排粪通气孔感染植物轻则局部受损;重则将整段干部的皮层全部蛀空危害状 幼虫在寄主皮层内上下蛀食,内皮层食空后仅留表,58,左:寄主受害状(暗色区域) 右:幼虫,左:寄主受害状(暗色区域) 右:幼虫,59,,成虫黄褐色,长,8,~,10mm,,展翅,22,~,26mm,,前翅深棕,中室端和后缘各一黑斑,后缘有毛束,停息时束如鸡尾。
后翅黄褐,后缘有长毛后足长,超出翅端停息时,触角前伸;爬行迅速,形似蜚蠊,可做短距跳跃蔗扁蛾雌成虫,成虫黄褐色,长8~10mm,展翅22~26m,60,(二) 分布,,国内:北京、广州、海南、福州、南京、深圳等国外主要分布于巴西、美国、意大利等二) 分布 国内:北京、广州、海南、福州、南,61,(三)传播途径,幼虫、蛹随巴西木等寄主的调运而传播四) 检疫措施,1.,疫情区及时隔离,禁止调出苗木;重症株须销毁,轻症株采用药剂防治2.,加强花卉尤其是其寄主的产地检疫与调运检疫;未发生区做好防范工作3.,加强进口观赏植物材料的检疫审批和疫情监测三)传播途径,62,除害处理与防治措施,1.,调运中发现虫情,对寄主热处理:,44℃,下处理,30~60 min,2.,种植前,喷洒,80%,敌敌畏,500,倍液,并用塑料盖上,密封熏蒸,5h,,可杀死潜伏在表皮的幼虫或蛹3.,已上盆种植的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混合,90%,敌百虫,800,倍液,喷施除害处理与防治措施1.调运中发现虫情,对寄主热处理:44℃下,63,二、 小蔗螟,Diatraea saccharalis,(Fab.),,,小蔗螟也称小蔗秆草螟 ,英文名,sugarcane borer,,,American sugarcane borer,,,属螟蛾科。
主要危害甘蔗、水稻;在美洲分布区是甘蔗与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其次危害玉米、高粱及苏丹草二、 小蔗螟Diatraea saccharalis (Fa,64,主要寄主植物:水稻与甘蔗,主要寄主植物:水稻与甘蔗,65,玉米是次要寄主,,玉米是次要寄主,66,(一)危害,,(,1,)水稻上害状,幼虫聚在叶鞘内取食,初期引起叶颈周围褪绿,变棕黄至橙色;后期蛀茎为害,致叶、秆枯死,直接造成产量损失2,)玉米上害状,早期害卷叶,食幼嫩组织,轻者叶片出现排孔,重者生长点被食,植株矮小;后期蛀茎,致使植株易风折,偶害穗一)危害 (1)水稻上害状,67,受害稻株的初期表现,叶颈周围组织出现褪绿,变为棕黄色至橙色受害稻株的初期表现,68,受害稻株后期表现,,幼虫蛀入茎秆危害,造成叶片和茎秆的干枯死亡形成白穗,直接引起产量损失受害稻株后期表现 幼虫蛀入茎秆危害,造成叶片和茎秆的干,69,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与饲料作物,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与饲料作物,70,小蔗螟在玉米上的危害状似玉米螟,早期害叶,轻者叶片出现排孔,重者生长点被食,造成植株矮小;后期蛀茎,导致受害株易风折,偶食穗小蔗螟在玉米上的危害状似玉米螟 早期害叶,轻者叶片出,71,(二) 地理分布,,,小蔗螟原产于加勒比地区,目前在加勒比地区、墨西哥湾沿岸国家及整个南美洲有分布。
我国的同纬度地区为:吉林及其以南的水稻、玉米产区,华南甘蔗主产区均为其适生范围二) 地理分布 小蔗螟原产于加勒比地区,目,72,(三) 传播途径,,随寄主植物茎杆、甘蔗的种苗、宿根和包装材料的调运;或夹杂在玉米粒中随玉米的调运远传三) 传播途径 随寄主植物茎杆、甘蔗的种苗、,73,(四) 小蔗螟的形态识别,,主要掌握成虫与幼虫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黄色或黄褐色,翅展,♂18,~,28mm,,,♀27,~,39mm,前翅各有,2,条由,8,个小斑点组成的斜纹,翅合拢时呈,“,V,”,形在,2,条斜纹上方各有,1,个黑色圆点幼虫,头深褐色,前胸背板淡黄色,体乳白,每体节背生褐毛斑;趾钩双序环夏季型褐斑明显;冬季型不明显四) 小蔗螟的形态识别 主要掌握成虫与幼虫的形态特征,74,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课件,75,,小蔗螟与近缘种西南玉米螟,D. grandiosella,和南方玉米螟,D. crambodoides,的形态区别,幼虫,小蔗螟,西南玉米螟,南方玉米螟,上颚,具,6,齿,其中,4,个尖,,2,个圆钝具,4,个尖齿、,1,个锯齿边具,4,个尖齿、,1,个锯齿边。
小蔗螟与近缘种西南玉米螟 D. grandiosella,76,第十三章 同翅目及其它检疫性有害生物,,大多数同翅目害虫个体小,活动力弱,可随寄主苗木、接穗、果实、原木及其他植物材料远传第十三章 同翅目及其它检疫性有害生物 大多数同翅目,77,1873,年,德国最早颁布了禁止输入栽培用葡萄苗木的法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单项禁令1878,年,欧洲六个国家缔结了防除葡萄根瘤蚜的国际公约,开创了国际合作控制有害生物的先例1899,年,第一部综合性植疫法规--,《,加州园艺法,》,在美国出现,其目的是防除葡萄根瘤蚜和吹绵蚧同翅目害虫与植物检疫,1873年,德国最早颁布了禁止输入栽培用葡萄苗木的法令,成为,78,列为我国进境和国内检疫对象的同翅目害虫,一类,1,种:松突圆蚧,二类,1,种:葡萄根瘤蚜,三类共,22,种:苹果绵蚜、冷杉球蚜、百合西圆尾蚜、梨根瘤蚜、玉米根蚜、鼠李马铃薯蚜、冬葱瘤额蚜、桃大黑蚜、马铃薯囊管蚜,、,省沽油囊管蚜、丝绒粉虱、烟粉虱、尼日兰粉蚧,,、肯尼亚粉蚧、松针盾蚧、黑条盾蚧、桃白圆盾蚧、樱桃圆盾蚧、胡桃圆盾蚧,、,霍氏长盾蚧、日本松干蚧和苹果木虱国内:苹果绵蚜 葡萄根瘤蚜 松突圆蚧 枣大球蚧,列为我国进境和国内检疫对象的同翅目害虫一类1种:松突圆蚧,79,第一节 葡萄根瘤蚜,Viteus vitifolii,,(,Fitch,),,葡萄根瘤蚜也称葡萄根虱、根瘤蚜,英文名为,Grape phylloxera, vine louse,,,vine aphid,,属球蚜总科,根瘤蚜科。
葡萄根瘤蚜在历史上曾在欧洲对葡萄生产造成毁灭性危害,至今仍是很多国家的检疫对象被我国列为进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第一节 葡萄根瘤蚜 Viteus vitifolii,80,一、寄主与危害状,1.,寄主,原始寄主为美洲山葡萄,现发现仅危害葡萄属,Vitis,植物2.,危害状,随寄主品种与危害部位的不同,有两种典型表现:,在根部形成根瘤,在叶部形成虫瘿,,一、寄主与危害状1.寄主,81,(,1,)根瘤型害状,,在根部形成虫瘿或根结,叶片黄化,植株长势不良,,3~10,年可致植株死亡A.,须根受害形成菱角形的根瘤,虫体多在凹陷的一侧B.,侧根和大根受害时形成关节形肿瘤;虫体多在肿瘤缝隙处山东烟台仅发现根瘤型及其害状1)根瘤型害状 在根部形成虫瘿或根结,叶片黄,82,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课件,83,(,2,)叶瘿型危害状,,只在美洲系葡萄与野生葡萄的嫩叶上见到受害嫩叶正面呈透明状斑,斑四周很快呈粉红色虫瘿约有豌豆粒一半大,在叶背开口,瘿口生白色毛丛一般不引起产量的重大损失,严重侵染后可在后期引起叶片扭曲和落叶2)叶瘿型危害状 只在美洲系葡萄与野生葡萄的嫩叶上见,84,,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课件,85,,,虫瘿,虫瘿,86,葡萄根瘤蚜一般对新建园危害大,对树龄,10,年以上长势旺盛的葡萄影响不大。
葡萄根瘤蚜一般对新建园危害大,对树龄10年以上长势旺盛的葡萄,87,葡萄根瘤蚜无翅成蚜:,a.,根瘤型,b.,叶瘿型,葡萄根瘤蚜无翅成蚜: a.根瘤型 b.叶瘿型,88,二、地理分布与传播历史,,1,.地理分布,,葡萄根瘤蚜原产北美洲目前在美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均有分布亚洲,:,中国、以色列、日本、约旦、朝鲜、韩国、黎巴嫩和叙利亚中国:山东、辽宁和台湾二、地理分布与传播历史 1.地理分布,89,2,.传播历史,,(,1,)传入欧洲的历史,19,世纪后期传入欧洲1858,-,1863,年间,法国酿酒商为改良品种,从美国引入葡萄品种,同时将其传入1863,年被发现时已经失控之后的,25,年间毁灭了法国 近,1/3,的葡萄园,面积超过,100,万公顷传入沙俄后,曾经被迫毁弃,350,万公顷葡萄园,直接防治费用超过四百万金卢布2.传播历史 (1)传入欧洲的历史,90,(,2,)传入中国的历史,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成立,“,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随美国苗木传入1896,年在公司自建园发现,从奥地利引入抗性砧木进行治理但在,1932,~,1935,年间,仍造成严重损失,平均产量,0.4kg/,株。
1954,年前苏联专家再次在烟台发现1963,年在西北农学院葡萄园发现后采取挖除烧毁有染虫株;对无虫植株采用药剂浸根预防,彻底铲除了此虫2)传入中国的历史,91,(三)发生特点,,1,.生殖方式与发生世代数,孤雌生殖方式为卵生烟台每年发生,7~8,代2,.越冬,以附着在葡萄茎上的卵(美洲葡萄);,各龄若虫(主要是,1,、,2,龄)在土表,1cm,以下的二年生以上的粗根根叉和被害处缝隙内越冬3,.生活史类型,有完整与不完整的生活史两种美洲品系上出现完整型,在欧洲与亚洲品系上不出现有性生殖阶段,表现为不完整型三)发生特点 1.生殖方式与发生世代数,92,4,.全年种群数量动态,每年,4,月开始出现,,5,月中旬-,6,月底,、,9,月底两个时期发生的数量最多有翅蚜,9,月下旬,~10,月下旬发生量大,但很少出土虫体在土壤中的部位深浅程度与季节有关,,7,、,8,月在土表,春秋季在深层土中5,.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卵、若蚜的耐寒力较强,-,13~-14℃,方可被冻死山地壤土或粘土中发生重,砂壤土不利于其生存4.全年种群数量动态,93,(四)传播途径,,1.,主要随带根苗木的调运传播2.,在美洲系葡萄上,也可随接穗传播。
对根的依赖性极强,一般离开根后,1d,即死亡四)传播途径 1.主要随带根苗木的调运传播94,(五)检验与鉴定,1.,根据寄主及其受害状2.,形态识别全世界已知危害葡萄的蚜虫有,6,种,只有葡萄根瘤蚜属球蚜总科,,触角为,3,节,前翅只有,3,斜脉;无翅蚜和若蚜复眼只有,3,个眼面;尾片半月形,腹管缺其余均为蚜总科,触角,5,节或,6,节,可藉此区分开五)检验与鉴定1. 根据寄主及其受害状95,(六)检疫措施,1.,不从疫区调用苗木,需调用时,必须经过严格检验与除虫处理2.,除害处理方法,(,1,)热处理,30,~,40℃,温水中预浸,5,~,7min 50,~,52℃,热水浸泡,7min,可杀死卵及若虫2,)熏蒸法,二硫化碳或溴甲烷处理砧木或切条,不宜用其它熏蒸剂3,) 药剂浸泡,葡萄苗木去土 扎捆(每,10,~,20,株),50%,辛硫磷,EC1500,倍液浸泡,1min,晾干,(,包装物同样处理,),六)检疫措施1.不从疫区调用苗木,需调用时,必须经过严格检,96,(七)防治方法,1.,沙地育苗,培育无虫苗木1958,年来,张裕公司开展沙地育苗后,未发现新感染植株2.,培育抗虫品种,,V. vinifera,对根瘤型的危害很敏感,对叶瘿型具有抗性;,V. riparia,对叶瘿型无抗性,但是抗根瘤型。
现在的法国葡萄多嫁接美国的抗性砧木3.,药剂处理土壤,(,1,)毒土处理土壤,:,50%,辛硫磷,EC,,用药量,3.75kg/hm,2,2,)土壤熏蒸处理,:植株周围打孔,孔深,10~15cm,,密度,4~6,个,/m,2,,药剂为二硫化碳,用药量为,36~72g/m,2,其它药剂有氯丁二烯、六氯环戊二烯等七)防治方法1. 沙地育苗,培育无虫苗木97,第二节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苹果绵蚜俗称苹果绵虫、白毛虫、白絮虫等,英文名,woolly apple aphid,,,woolly aphid, apple root aphid,,属瘿绵蚜科,是多种果树的重要害虫在国内目前局部分布,列为我国国内检疫对象与进境三类检疫对象第二节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98,一、寄主与危害状,1.,寄主植物,,可为害苹果、洋梨、山楂、花红、大山桉、山荆子等,以苹果为主Mointain Ash,一、寄主与危害状1. 寄主植物Mointain Ash,99,2.,危害状,(,1,)地上部分表现,成若蚜群集在果树枝干的剪锯口、伤口、腋芽、短果枝叶簇基部等处,被害部位形成肿瘤,肿瘤破裂后易诱发苹果腐烂病和苹果透翅蛾的危害。
果柄、梗洼和萼洼处受害后,果柄变黑褐色,果实发育受阻并易脱落危害严重时全树可见白色绵状物2. 危害状(1)地上部分表现,100,山楂树受害状,山楂树受害状,101,在剪锯口聚集状,在剪锯口聚集状,102,(,2,)根部表现,主要危害浅土中或裸露的根,诱发根瘤可造成树体发育不良,延迟结果,缩短树龄,受害严重的树体遭遇严寒和干旱易死亡对根部危害所造成的影响远大于在地上部分危害造成的影响2)根部表现主要危害浅土中或裸露的根,诱发根瘤103,根部危害状,根部危害状,104,根部危害状,2,,根部危害状2,105,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课件,106,二、地理分布,,苹果绵蚜原产北美洲东部,现在几乎遍布美洲、亚洲、欧洲、非洲以及大洋洲适合栽培苹果栽培的国家最早于,1787,年在美国发现,,1801,年传入欧洲1872,年由美国传入日本,,1880,年由日本传入朝鲜中国最早于,1910,年由德国传入青岛,以后又由日本传入大连西藏出现的可能由印度传入2000,年曾传入陕西国内分布:山东、云南、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河南和西藏二、地理分布 苹果绵蚜原产北美洲东部,现在几乎遍布美洲,107,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课件,108,三、发生特点,1.,年发生世代数,,,一年可发生,13,-,18,代。
2.,越冬,,以,1,-,2,龄无翅若蚜在果树裂缝中、瘤状虫瘿下、伤口、剪锯口、不育芽上以及近地表的根上三、发生特点1. 年发生世代数,109,3.,种群年动态,,每年,11,月中旬开始进入越冬,翌年,4,月初始活动5,月上旬越冬若蚜成长为成蚜,开始胎生第一代若蚜,多在原处危害无翅孤雌蚜全年有两次发生危害高峰期:,5,月下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10,月,有翅蚜发生,2,次,,5,-,6,月数量较少,,9,月中旬-,10,月中旬数量较大,其后代全为胎生有性雌雄蚜,死亡率极高卵在我国不能越冬3. 种群年动态 每年11月中旬开始进入越冬,翌年4月初始活,110,四、传播途径与检疫检验,,1.,传播途径,(,1,)远距离传播,成、若蚜随苗木、接穗、果实和包装物的贸易往来传播1985,年大连口岸从日本输入的苹果苗中发现2,)近距离扩散,有翅蚜的飞行;耕作管理中人的活动四、传播途径与检疫检验 1. 传播途径,111,2.,检验方法,,,以肉眼观察为主在产地和调运检疫,主要根据危害状作出初步判断,找到虫体后镜检观察鉴定2. 检验方法 以肉眼观察为主在产地和调运检疫,,112,3.,主要识别特征,有翅孤雌蚜,体椭圆形,长,1.7,~,2.0mm,。
暗褐色,头胸黑色,全身被白粉,腹部有白色长蜡丝 触角,6,节,第三节特长,有不完全与完全的环状感觉器,24,-,28,个,第四节,3,-,4,个,第五节,1,-,4,个,第六节,2,个腹管退化为环状黑色小孔3. 主要识别特征有翅孤雌蚜 体椭圆形,长1.7~2.0m,113,无翅孤雌蚜,体卵圆形,长,1.7,-,2.2mm,,宽,0.9,-,1.3mm,,黄褐色至赤褐色,背面有大量白色绵状长蜡毛复眼暗红色,由,3,个小眼组成触角,6,节 ,无环状感觉器体背有,4,条明显的纵列蜡腺,呈花瓣形腹管黑色,稍隆起呈半圆形裂口,位于第五、第六腹节的泌蜡孔之间,围绕腹管有短毛,11,~,16,根无翅孤雌蚜 体卵圆形,长1.7-2.2mm,宽0.9-1.,114,无翅孤雌蚜:,1.,背面观,3.,尾片,5.,头和胸,6.,腹管,7.,背蜡片,有翅孤雌蚜:,2.,触角,4.,前后翅,无翅孤雌蚜:1.背面观 3.尾片 5.头和胸 6.腹管 7.,115,,苹果爪绵蚜,Aphidounguis mali,Takahashi,的次生寄主为苹果(根部),危害状与苹果绵蚜相似,二者主要区别为:,(,1,)苹果绵蚜的腹管位于腹部第,Ⅴ,节,突出,周围有毛,幻灯片,38,,次生感觉圈宽,环形。
2,)苹果爪绵蚜腹管位于第,Ⅵ,节,不突出,周围无毛;触角上的次生感觉圈细,线状苹果爪绵蚜Aphidounguis mali,116,五、检疫措施,1.,禁止在发生区培育苗木和采取接穗2.,做好产地检疫工作,产地检疫最好在,5,~,6,月和,9,~,10,月进行3.,调运检疫中做好除害处理4.,传入新区后及时采取铲除措施五、检疫措施1.禁止在发生区培育苗木和采取接穗117,除害处理方法,1.,药剂浸泡,将苗木、接穗用,40,%氧化乐果或,40,%乐果,EC2000,倍液浸泡,10min,2.,常温熏蒸,对苗木、接穗及包装材料等可采用溴甲烷熏蒸处理,用药量为,24g,/,m,3,,熏蒸,3h,除害处理方法1.药剂浸泡,118,3.,加热熏蒸处理,搭建,1m,3,塑料棚,棚内搭架排放待熏蒸材料;,将,80%,敌敌畏原液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同时密封塑料棚棚内温度保持,36℃,,处理,30min,;,熏蒸后将材料阴晾,4h,该方法可杀各虫态3.加热熏蒸处理,119,六、防治措施,1.,选用抗性品种或砧木山荆子,JIN67,和,Malling-merton,为优良抗性砧木苹果品种,Northern Spy,的抗性强。
2.,选用无虫苗木、接穗3.,加强果园管理,做好监测工作,从晚春即开始在果园中进行观察4.,对发生区可采取的措施,刮翘皮;铲除根蘖和实生苗;喷撒农药;灌根;堵树洞;内吸性药剂涂抹树干;果园种草六、防治措施1.选用抗性品种或砧木120,第三节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松突圆蚧英文名,pine armored scale,,属盾蚧科为害松属植物,可造成林木大面积枯死我国将其列为一类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第三节 松突圆蚧 Hemiberlesia pitysop,121,一、分布与传播简史,1965,年,日本学者在台湾采到标本,,1969,年定为新种1980,年,在日本冲绳诸岛、先岛诸岛发现分布港澳地区主要是由台湾、日本等地输入带虫的,圣诞树,(松树)造成的低龄若虫能随气流传播,因而首先传入深圳和珠海,造成大片松树枯死1982,年,5,月在珠海市马尾松林发现2000,年,广东的发生已近,2 000,万亩,其中受害枯死或濒死已更新改造的达数十万亩目前仅分布于日本和我国广东、香港、澳门、台湾一、分布与传播简史 1965年,日本学者在台湾采到标本,,122,二、寄主与危害,1.,寄主植物,,为害松属植物,以马尾松受害最重。
2.,危害状,,若虫及雌成虫刺吸松树针叶、嫩梢、新鲜球果果鳞的汁液,一般在老叶的基部虫口最多,可造成大量针叶枯黄脱落,影响松树生长,甚至引起全株死亡二、寄主与危害1.寄主植物,123,危害状,危害状,124,三、发生特点,,在广东每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主要以若虫在寄主上越冬初孵若虫活跃,沿针叶爬动,寻找合适的取食部位若虫固定后,5,~,19h,开始泌蜡,经,2,~,3d,可形成圆形介壳雌虫多寄生在针叶叶鞘内,雄虫多寄生在叶鞘外、球果和嫩梢上3,-,6,月是虫口密度最大、危害最严重时期三、发生特点 在广东每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主要以若虫,125,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课件,126,四、传播途径与检验方法,,1.,传播途径,主要是,成虫、若虫、卵借助盆景、苗木、球果、新鲜枝丫或原木等的调运而传播,1,龄若虫爬行或随风、雨及鸟兽的携带而扩散四、传播途径与检验方法 1.传播途径,127,2.,检验方法,,(,1,)直观检验和解剖检验2,)根据害状确定检验部位被害部位表现为变色、发黑、缢缩或腐烂2. 检验方法 (1)直观检验和解剖检验128,雌、雄介壳特征,雌成虫,介壳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有,3,圈明显轮纹,中心枯黄色,外圈灰白色 。
雄性二龄若虫,介壳变为长卵形,壳点突出于一端,褐色,壳点周围淡褐色,介壳另端灰白色 雌、雄介壳特征雌成虫介壳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有3圈明显轮纹,,129,3.,识别方法,,,松突圆蚧与罗汉松灰圆盾蚧及冷杉木圆盾蚧的简易区别:,罗汉松灰圆盾蚧寄生在松类的针叶叶面;第二臀角呈微小突起,不硬化;第三臀角外侧无缘鬃冷杉木圆盾蚧寄生在冷杉树,2~3,年生枝条芽鳞处;中臀角长小于宽或相等,其间的管腺及第四腹节亚缘腺缺;第二臀角硬化;第三臀角外侧有缘鬃3. 识别方法 松突圆蚧与罗汉松灰圆盾蚧及冷杉木圆盾,130,五、检疫与防治,1.,严格禁止疫区的松属植物枝条、针叶和球果外运,木材调运要剥皮2.,必须从疫区调出的各种松类苗木、盆景、圣诞树等特殊用苗,严格检疫,发现疫情,进行除害处理用松脂柴油乳剂(,0,号柴油:松脂:碳酸钠,=22.2,:,38.9,:,5.6,),3,~,4,倍稀释液、,40%,久效磷乳油,800,~,1000,倍液均匀喷洒或销毁处理3.,化学防治,五、检疫与防治1.严格禁止疫区的松属植物枝条、针叶和球果外运,131,4.,开展生物防治,施放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从有花角蚜小蜂定居的松林内,采集松枝,捆扎成束,每束,2,~,3kg,,然后将这些带蜂的松枝绑挂到无蜂的虫灾区树上。
每隔,500,~,600m,设一个放蜂点4. 开展生物防治施放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132,花角蚜小蜂成虫特征,花角蚜小蜂成虫特征,133,花角蚜小蜂羽化孔(左上)与成虫产卵状(右下),花角蚜小蜂羽化孔(左上)与成虫产卵状(右下),134,其他检疫性有害动物,非洲大蜗牛,大家白蚁,外来红火蚁,其他检疫性有害动物非洲大蜗牛,135,一、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Ferussac),,非洲大蜗牛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玛瑙螺科英文名,African giant snail,,俗称褐云玛瑙螺、玛瑙蜗牛、菜螺、花螺、法国螺、东风螺等由于其食性杂,适应性强,为害严重,被认为是最危险的陆生软体动物一、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 (Feruss,136,(一)形态特征,成螺,贝壳大型,有光泽壳高,130mm,,宽,54mm,,螺层为,6.5-8,个壳顶尖,缝合线深壳面黄或深黄底色,带有焦褐色雾状花纹胚壳一般玉白色,其他各螺层有断续的棕色条纹生长线粗而明显,壳内为淡紫色或蓝白色一)形态特征成螺贝壳大型,有光泽壳高130mm,宽54m,137,左边为近似种,左边为近似种,138,(二)地理分布与传播简史,1.,地理分布,原产于东非沿岸的桑给巴尔、坦桑尼亚一带。
主要适于南、北回归线间的炎热潮湿地带目前还分布于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欧洲少数几个,国家、美国、巴西中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和,台湾二)地理分布与传播简史1. 地理分布,139,2.,传播简史,,19,世纪中叶由英国人引入印度,而后传到南洋群岛1932,年日本人从新加坡引入台湾,以后传入大陆2. 传播简史 19世纪中叶由英国人引入印度,而后传到南洋,140,(三)寄主与危害,1.,寄主植物,非洲大蜗牛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陆生软体动物之一,可危害草本、木本、藤本植物,100,多种多种蔬菜:如番茄、莴苣、白菜、各种豆类和瓜果多种果树:如木瓜、柑桔、椰子、菠萝、苹果、葡萄、李等观赏植物与经济林木:如橡胶、可可、茶叶等三)寄主与危害1. 寄主植物,141,蔬菜类,对叶菜的危害尤其明显,蔬菜类,对叶菜的危害尤其明显,142,木瓜受害普遍,,木瓜受害普遍,143,2.,危 害,(,1,)成、幼螺取食叶片,叶菜类受害明显2,)为许多人畜寄生虫病和病原菌的中间寄主可传带广州广眠线虫(引起人体脑炎);非洲大蜗牛结核病为人畜共患病;是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多种寄生吸虫、线虫、绿虫的中间寄主。
3,)可传播一些植物病原菌棕榈疫霉、可可黑荚病、芋疫霉菌及烟草疫霉菌4,)爬进厨房取食饭菜,留下令人厌恶的粘液,影响居室环境卫生2. 危 害(1)成、幼螺取食叶片,叶菜类受害明显144,,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课件,145,(四)生物学特性,1.,生殖方式,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受精2.,越冬,成幼螺和卵在土中、石缝下3.,年活动规律,每年,3~4,月出蛰,,11,月上旬气温降至,14℃,时分泌白色粘膜封壳口进入冬眠从卵发育到成螺一般需约,5,个月,体重达,50g,时性成熟(,5,个螺层)四)生物学特性1. 生殖方式3. 年活动规律,146,4.,习性,,有群居性,昼伏夜出,白天阴湿、浓雾时也活动喜潮湿温暖环境,怕水,地面太干或太湿,会爬到树干、芭蕉叶的叶腋、叶背平均寿命,5-6,年,最长达,9,年食量大,每日的取食量达自重的,1/10,卵产土中;一次交配,多批产卵,每批,100-400,粒,一年可产,1200,粒;,6000,粒,/,头4. 习性 有群居性,昼伏夜出,白天阴湿、浓雾时也活动147,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课件,148,5.,气候条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卵孵化的最适温度在,31-35℃,。
幼螺、成螺生长期最适温度在,24-34℃,温高利长壳,温低利长肉空气,RH: 65-75%,,长期,缺水,加上,高温,会大量死亡甚至灭绝0℃,以下或,40℃,以上时,非休眠个体易死亡休眠期遭遇寒流会也会大量死亡5. 气候条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卵孵化的最适温度在31-35,149,(五)传播途径与检验方法,自然传播力弱幼螺活动力最强,但半年中只移动,500m,1.,随观赏植物、苗木、板材、原木、集装箱、货物包装箱远距离调运而传播2.,引种养殖传播3.,土壤传带口岸截获情况:解放前传入我国,,最早于,1993,年,11,月,3,日由上海口岸从,台湾来的集装箱底板中截获,后在,天津、昆明口岸分别从韩国、越南,入境的旅客携带的鲜摈榔、汽车中,截获五)传播途径与检验方法 自然传播力弱幼螺活动力最强,,150,引种养殖传播,引种养殖传播,151,蜗牛产品,产品名称:玛瑙蜗牛冻肉,I,型,原产地:中国广西,产品规格:玛瑙蜗牛冻肉(冻肉,I,型)保质期短,主要用于超市销售保质期:,6,个月,FOB,价:,3800,美元,/,吨;交货量:,7-12,月间,每月,1-2,个集装箱交货地点:广东湛江港或广西防城港。
主要市场:东南亚,东亚,东欧,参考单价,4000,美元,/,吨,最小订量:,5,吨,交货日期:收到预付款后,45,天,,蜗牛产品产品名称:玛瑙蜗牛冻肉I型,152,(六)检疫措施与防治,1.,检疫措施,(,1,) 来自疫区的任何运输工具、观赏植物、苗木、泥土、板材、包装物、行李等严格检疫2,)从外引种须办理审批手续,生产区远离农田3,)定时定点普查疫情4,)发现疫情或有必要时,须进行除害处理,包括磷化铝熏蒸,或杀贝杀虫剂喷雾,运输工具底部可用低温处理或采用冲刷方法清洗六)检疫措施与防治1. 检疫措施,153,2.,防治措施,(,1,)化学防治,喷雾,,硫酸铜溶液或,80%,蜗蝓死(,下午,5,点,施用)制毒饵,,砒酸钙或多聚乙醛与土壤、棉籽饼、米糠、白薯干、青草等混合,傍晚撒在田间2,) 人工捕杀,:,雨后或黎明、黄昏时分在田块四周堆瓜皮,天亮后捕捉3,)生物防治,:,田间放鸡、鸭4,)农业防治,:,水旱轮作2. 防治措施(1)化学防治,154,二、外来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外来红火蚁也称入侵红火蚁、南美红火蚁,英文名,red imported fire ant,,属蚁科,家蚁亚科,火蚁属。
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拿河流域,(,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1930,年左右入侵美国并扩散至,13,个州,,2001,年侵入新西兰与澳洲,,2003,年侵入台湾二、外来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155,(一)形态特征,工蚁,体长,3,~,6mm,,触角,10,节,末端,2,节成棒状,柄节最长,但不达头顶;唇基前缘中央具一长毛;并胸腹节无刺;腹柄,2,节;腹部末端具螫刺一)形态特征工蚁 体长3~6mm,触角10节,末端2节成棒,156,成虫形态:右侧为外来红火蚁,成虫形态:右侧为外来红火蚁,157,热带红火蚁,S. geminata,与外来红火蚁的区别,特征,热带火蚁,外来红火蚁,唇基,唇基内缘中央无三角形小齿,具三角形小齿,后头,后头凹陷较深而明显,凹陷较浅,蚁巢,未见隆出地面蚁冢,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高,10-30cm,,直径,30-50cm,的蚁冢,攻击性,较弱,强,热带红火蚁S. geminata与外来红火蚁的区别特征热带火,158,(二)食性与危害,食性杂捕食土栖动物如蚯蚓,以及农田害虫取食作物的种子、果实、幼芽、嫩茎与根系危害电器设备,造成短路二)食性与危害食性杂。
159,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课件,160,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课件,161,鳞翅目检疫性害虫课件,162,对人体的危害,刺螫后引发剧烈灼热感,可持续,1h,以上,,4h,后被刺处形成白脓泡一般,10d,左右可康复,会留下些疤痕敏感者可能产生过敏性休克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对人体的危害刺螫后引发剧烈灼热感,可持续1h以上,4h后被刺,163,## 被叮咬后的处理,,1,.,冰敷被叮咬部位,并用肥皂与清水清洗患部;,2,.使用含类固醇的外敷药涂患部,缓解痛与痒;,3,.避免伤口二次感染;,4,.被叮咬后反应剧烈,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症状,应尽快就医野外遇到蚁巢,勿干扰,以免群出攻击## 被叮咬后的处理 1.冰敷被叮咬部位,并用肥皂与清水清洗,164,(三)传播途径,1.,通过带泥植物货物的运输长距离扩散受蚁巢污染的种苗、盆栽植物等含土壤的走私园艺产品;,受蚁巢污染进口的培养土 (如蛭石、泥炭土、珍珠石);,货柜夹层或底层夹带含有蚁后的蚁巢2.,雌雄分飞交配后扩散交配后的雌蚁可飞行,3,~,5km,另筑新巢三)传播途径1.通过带泥植物货物的运输长距离扩散165,(四)检验方法,1.,发现疑似蚁丘:在农田、山坡、高尔夫球场、公园、住家庭院、学校等环境中,发现有高于,10cm,以上的蚁丘,或有大规模沙堆状蚁丘,可初步怀疑为外来红火蚁。
2.,发现大量褐红色蚂蚁:在上述环境发现地面有大量褐红色蚂蚁3.,蚂蚁叮咬后有灼热般疼痛感,继而出现搔痒红肿、脓泡,可怀疑为外来红火蚁螫叮四)检验方法1. 发现疑似蚁丘:在农田、山坡、高尔夫球场、,166,三、大家白蚁,Coptotermes curvignathus,Holmgren,,,大家白蚁也称曲颚乳白蚁,英文名,Rubber tree termites,,属等翅目,鼻白蚁科,乳白蚁亚科 大家白蚁寄主多,食性杂,可危害活的树木,是我国限制进境的二类检疫性害虫三、大家白蚁Coptotermes curvignathus,167,(一)形态特征,兵蚁,体长,5.1-6.8mm,头壳黄色,上颚紫褐,胸、腹部及足淡黄头壳具分散的长、短刚毛,乳孔每侧毛1根,前胸背板中区约具短毛近,20,根头壳宽卵形乳孔似圆形,侧观,孔口倾斜触角,15-16,节上颚军刀状,颚端强弯曲,左上颚基具齿刻后颏腰区最狭处近后端前胸背板前后缘中央浅凹,前侧角狭圆,两侧缘直斜向后缘一)形态特征兵蚁 体长5.1-6.8mm头壳黄色,上颚紫,168,家白蚁与大家白蚁的兵蚁,家白蚁与大家白蚁的兵蚁,169,不同种类白蚁兵蚁的上颚形态,,,Amitermes dentatus,,Microtermes pakistanicus,,Microcerotermes crassus,,不同种类白蚁兵蚁的上颚形态Amitermes dentatu,170,(二)地理分布,,分布于越南(南部)、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印度。
二)地理分布 分布于越南(南部)、柬埔寨、缅甸,171,(三)寄主与危害,1.,寄主植物,合欢属、黄豆树、腰果属、南洋杉、菠萝蜜属、木棉、橄榄属、吉贝、椰子、咖啡、黄檀、龙脑香属、薄壳油棕、桉属、三叶橡胶、孪叶豆、野桐、芒果、木蝴蝶、松属、柳属。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