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汉英谚语对比分析.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9489052
  • 上传时间:2021-11-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0.83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汉英谚语对比分析摘要: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 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 从衣食住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而且一般都是经 过口头传下来的,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掌握谚语对我 们了解,对我们学习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很大的 帮助文章主要从语音、词汇和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汉 语和英语谚语的异同点关键词:汉语谚语;英语谚语;语音;词汇;结 构一、语音上汉语谚语和英语谚语都注重押韵比如“吃了端 午粽,才把棉衣送”和“No pains,no gains”押韵 引起声音回荡,提供美感之源泉声音本身的一致、 韵律和节奏中有一种欢娱;有一种人类常有的激情搏 动”,而且便于记忆不同的是汉语谚语押韵一般指最 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相当于英语中的尾韵,而英语 中头韵和腹韵也很多比如“Many wish but few will.” (有愿望的人多,有决心的人少),这里的“ wish ”“ will” 京尤是押头韵,还有 “Willful waste makes woeful want”(平日里挥金如土,到头来生活叫苦),五个单词里有 四个单词都押了韵再比如“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plain’’,这里的 “rain,Spain, stays, mainly, plain”都押腹韵【ei】,而且“stays”还是特意找来以 便配合其他几个单词押韵的。

      从它的翻译中我们也能 看出中文是倾向于最后一个字押韵的中文也有开头 第一个字的声母相同的谚语,如“舌头是肉长的,事 实是铁打的”,但是人们在看到或听到这句话时,往往 会更注意分句末尾的两个“的”,大家会倾向于认为是 “的”给句子带来了美感,而不太关注“舌”和“事” 与英语头韵相似的是汉语的“双声”,如“蒹葭苍苍”, 这时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它所带来的美感,而“舌”和 “事”隔远了就没有那样的效果了英语的头韵和尾 韵以词为构成的单位,而汉语的双声以相当于一个音 节的字为构成单位,相当于英语中“pupate” 一类的 一个词里两个音节的辅音相同的单词不像汉语,英 文是视觉和听觉效果紧密结合的语言,比如上文的 “wish”和“will”,人们一眼就能看到它们都有“w”, 它们押【w】韵但是我们从“舌”和“事”上却看 不到,汉字是表意文字,音和义联系不是很大,但相 反地,英语是拼音文字,看着字母就大概知道它是什 么读音了,所以押韵的时候可以“双管齐下” 二、词汇上汉语和英文都有许多用数字的谚语比如“Once bitten, twice shy”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这里的数字都用来增强表达效果,都不仅仅是它们原 来的意思了,上文中的“十年怕草绳”中的“十年” 就表示时间久,而“twice”也不仅仅是第二次,有可 能是第三次、第四次。

      相对的,“once”和“一朝”就 用来表示时间短或少当然,在谚语中用数字也是为 了更形象生动的表现谚语的意义比如"A hundred thieves can not strip one naked man’’ 和“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这里的“ahundred”和“三百六十行” 都形象地表现了 “多”这个意思再比如中文谚语有 “三个女人一台戏”,英谚也有“Three women makes a market”,都是说女人多的地方比较热闹虽然两种语 言的谚语里数字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也有不同之 处数字所对应的意思不一样,中国的谚语唱用“三”, 表示“多”,而英语却没有那么频繁的用到“三”比 如“三思而后行”,英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要用“Thinkbefore you leap” 或 “on a second thought”,再比如“三 句话不离本行”英语是“Talk shop all the time”还有数字“十”,中文有“瓜无滚人无十全”译成英语石角是 “No melon is completely round, and no person isperfect.”英文没有用数字“十”来表示“达到顶点” 的意思。

      汉语和英语都会在言语中用许多动物的词汇,使 谚语更形象生动比如“The calf,the goose,the bee: the world is ruled by these three” 这里用了转喻的修辞 手法,“the calf,the goose, the bee”都不是表示它们 的本义,而是用来借指羊皮纸、鹅毛笔和蜂蜡,而他 们都是书写的工具,这句谚语的意思就是世界由知识 或文化统治,如果直接说:“知识统治者世界”就显得 枯燥无味,但用上了这几个动物,生动形象,贴近生 活,所以更易流传中文中也有“宁做鸡头,不做凤 尾”,这里也是用“鸡”借指平庸的人,用“凤”借指 出类拔萃的人鸡家家户户都有,而凤凰是却是高贵 的百鸟之王如果仅仅说“平庸的人”和“出类拔萃 的人”,我们无法想象是有多平庸或多么的出类拔萃 “Zeal without knowledge is a running horse” 把盲目的 热情比喻成脱缰的野马,体现盲目的热情并不能带来 好的结果虽然都有许多关于动物的谚语,但是每种 动物在他们的眼中所代表的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中 文有形容一个人胆小的,用的是“胆小如鼠”,但英文 确是“as timid as a hare”,这是中国人和英国人对“胆 小”这一抽象概念的形象化描述,理解不同,表达就 不一样。

      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英语中有“Go to the sea, if you want to fish well” 都表示的是不冒险 就不能成事,他们用了 “虎”和“鱼”两种动物,原 因在于文化背景不同中国是内陆国家,对于山中猛 虎向来推崇,还有其他许多关于“虎”的谚语,比如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一山不容二虎”英国是岛国, 生活与鱼息息相关,所以“鱼”在他们的语言特别是 口语中是高频词,其他的一些i彦语如“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It,s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by the sane bait.”也体现了 “鱼”在英语谚语重的重要地位三、结构上汉谚和英谚都会注重结构或词义的对比如“一 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木多可以盖成房, 人多可以搬走山”这是由于汉语音节特点和词形特 点,便于把相关相连或相反的语义,把句法结构和词 性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语段、两两相对地连接成一 体,形成两串节奏和谐的音群,使其内容互相补充、 相辅相成、互相映衬,以加强寓意的深度和广度英 谚虽然没有像中谚那样严格工整的对仗,但在英语有 平行结构(parallelism)比如 “ A little labor,much health”,句子前后都是名词,而且“alittle”和“much” 也产生了对比,表现了劳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再比女口 “The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这 里也是通过形容词“good”和“bad”相对比增强表达 效” 一样通过数量短语结构的对比增强表达效,这里 的“ounce”和“pound”也是少和多的对比再如“Be swift to hear, slow to speak” “Seeing is believing” 京尤是 英语比较特殊的地方了,用动词不定式结构和动名词 形式形成平行结构,因为英语有形态变化英语谚语经常用名词或名词化的表达,而中文谚 语喜欢用有谓语的短句比如英谚“Reckless youth makes rueful age.”译成中文我们会说“少年放荡,老 来悔恨”,reckless youth是形容词加上名词,起的是 名词的作用,而少年放荡是主谓结构,是一个短句子, 我们不会把原句翻译成“放荡的少年造成了悔恨的老 年”,至少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翻译再如“Money spent on the brain is never spent in vain”,我们翻译成 “花钱求学不会白花”,而不是“花在脑子上的钱不会 白花”。

      这里的“ spent on the brain ”是修饰名词“ money ” 的定语,相当于一个定中结构,而“花钱求学”确是 一个动作意味比较强的短句,再说“the brain”也是一 个名词,但换成中文确是“求学”再比如英谚“Years know more than books”,中文也有意义相似的表达“纸 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里years对应的就是“躬行”,books对应的就是“纸上得来”,“years” 和“books”都是名词,而“躬行”和“纸上得来”都 具有动词意味英语谚语和中文谚语都有高度的概括性谚语包 含的寓意深刻,但是要方便人们使用,所以很多情况 下就要求能省则省,力求用最简洁,最紧凑的语句表 达最丰富好的含义就比如“上山容易下山难”,“上 梁不正下梁歪”,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两句是蕴含转折 关系和因果关系的中间但是中间没有停顿,也没有一 点多余的如虚词之类的成分英语被认为是形合的语 言,连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英语谚语中,我们却 发现许多不合英语的语法规范的情况比如“Other times,other manners”这句谚语就只有两个名词,没 有动词谓语,也没有连词,意思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 的生活方式。

      再比如“Now or never”,直接就用两个 副词体现时机的重要性这也体现了谚语的另一个重 要特点,口语色彩明显,谚语是从人们的生活中总结 出来的,也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所以不必严格的与 书面的语法相吻合四、结语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英语谚语和中文谚语在语音、 词汇以及结构方面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 色,了解这些共同点和特色会给我们的汉语、英语的 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院)参考文献:[1] 高永晨.汉语“双声、叠韵”与英语 “Alliteration ?} Assonance” 的跨文化差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 22-25[2] 黄莉萍汉英数字谚语翻译比较研宄[J].韶关 学院学报,2012, 33 (3): 132-134[3] 卢晋.英语谚语2000[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 社,2000[4] 罗圣豪论汉语谚语[J].四川大学学报,2003, (1): 62-70[5] 周植荣.谚语特点的文化-美学探讨[J].华南师 范大学学报,1994 (3): 74-78[6] 朱红.浅论英汉语法结构差异及其翻译[J].芜 湖联合大学学报,1998,2(1): 41-4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