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想象、联想与音乐欣赏的关系.doc
7页1学科 中学音乐序号 KG69浅议想象、联想与音乐欣赏的关系【内容提要】本文从想象、联想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及音乐欣赏可培养锻炼欣赏者的想象力这两个角度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来浅述它们的关系关键词】 想象 联想 音乐欣赏 关系众所周知,音乐欣赏是一个主体(欣赏者)与客体(音乐作品)互相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想象与联想是欣赏者同音乐作品发生联系的媒介,没有联想与想象就无所谓音乐欣赏;而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又可以培养欣赏者的联想与想象力,使他们的情感体验得到拓展与深化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一在阐述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想象、联想与音乐欣赏的有关解释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能感知当时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来(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这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称为想象①确切地说新形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材料,然后进行分析和综合而创造出来的音乐想象与其他艺术想象属于同类,它们所采用的材料是以精神内容为主,所不同的是音乐想象对表象材料的分析综合并没有停留在与此同类的表象材料中,它有一个转换和创造的过程它的2第一任务是创造出听觉表象来,然后再对这些听觉表象进行分析与综合,再作进一步的想象。
联想只是想象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称由描绘性音乐或情节性音乐而引起的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想象称作音乐的联想②而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以欣赏者聆听与想象为主要手段,以阅读分析乐谱、有关音乐资料及认识作曲家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为辅助手段,进而达到领悟音乐的真谛,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实现音乐审美目标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音乐欣赏③二联想与想象在音乐欣赏中有哪些作用呢?创作者在通过音乐音响进行艺术表现的时候,主要表达的是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与情感体验其中虽然不乏对客观现实的形象描绘,但归根到底仍是一门音响的艺术要把它转化为客观世界的形象或意境,这就需要欣赏者借助想象与联想这一重要手段得以实现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在音乐作品提供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只有通过想象与联想才能调动生活的积累,在思想感情的屏幕上显现出作品的形象来因此联想与想象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想象与联想是欣赏者同音乐作品发生联系的媒介,否则音乐作品将会失去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明末清初《四照堂集· 3汤(应曾)琵琶传》中曾记载了作者欣赏汤应曾演奏《十面埋伏》时的听觉想象:“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大地,屋瓦若飞坠。
除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声、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金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④其实欣赏者并未目睹楚汉战争这一场景,他之所以这样描述,是因为乐曲分段小标题的启示,以及听了音乐描绘,头脑中便引起了基于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把自己的感情体验融合进去重新组合成一幅古战场的图景人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所依靠的主要器官是眼睛,视觉把握空间的广度与可感对象的数量是其它感官所望尘莫及的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 ,其道理就在于人们对视觉的依赖性是其它物品无法进行替代的但是音乐艺术中所表达的东西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更不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所能捕捉得到的二)人们必须借助想象与联想这一有力手段来产生具体形象与意境,从而使这种“神秘”信息的传递成为可能,这样理性思维就可以通过形象的中介去接近对象的本质贝多芬《升 C 小调钢琴奏鸣曲》得名为“月光”的事实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月光”这个名称并不是作者定的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有一次听了这首作品后,很激动地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联想起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粼粼的皎洁月光。
”这种比喻性的描述是为了借助某种可见的空间实体与可4知的概念来表达他内心无可名状的音乐审美体验,把不可言传之情付诸语言,把不可见的美感付诸于视觉这个本来很简单的比喻就这样流传开来,出版商根据这段话为此曲起名“月光”而流传至今这首被作者称为“幻想曲式的奏鸣曲” ,即便是贝多芬本人也并未想到用“月光”的来命名,但听众却直接从中体会到“月光”的形象,这不能不说是想象与联想在欣赏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上大量的事实都表明:想象与联想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欣赏者在欣赏音乐时通过这一强有力的手段,对音乐作品无形的形象作了有形有色的补充,扩大与延伸,使抽象的音响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并且使音乐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广阔性另外高明的艺术家们对欣赏者的想象力有充分的估计,他(她)们塑造的音乐形象都留有较大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调动想象与联想去揣摩去体会,从而获得再创造的喜悦因此欣赏课应在艺术家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三在音乐作品中, “音乐语言”不像“文学语言”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性,它往往只是某种精神面貌,感情状态的表现,这其中包含着内在的生命、情感、灵魂、风俗和精神,并没有具体的指向。
“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和可塑性,给听众在情感体验,形象思维等方面提供了较之“文学语言”更为广阔的空间欣赏者5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审美经验,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联想、想象,作出不同的理解,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由此可见,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培养与锻炼欣赏者的想象与联想的过程一)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经验、形象记忆、情绪回忆的回想入手,综合自己感情的理智的感受来欣赏音乐作品音乐欣赏,它既是审美活动,又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手段其实教师指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音乐的生动形象来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因此我们不仅要传授音乐欣赏知识,让学生懂得: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有了深刻体验之后创作出来的(这种对生活的体验,文学家用文字的形式来表现,画家用线条色彩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音乐家是用音乐中的音符来表现的),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 ,就可以使学生进入创造性想象的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指导学生欣赏拉美音乐《飞驰的鹰》的主题音乐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根据音乐情境,选择音乐形象: A、大江的涌潮; B、森林的早晨;C、飞驰的雄鹰” 这样既能给学生以引导,防止他们满无目的的欣赏,又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感受,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学生欣赏完主题,根据选项选出了相应的选项,并且还提供了各种想象,比如象“初升的太阳、流动的小河、飘动的云彩”等等我进一步地肯定他们的想象,并说明了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样既发挥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调动了他们上6欣赏课的积极性二)引导学生再创造想象甚或创造性想象,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发展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和文化知识尚浅,他们在欣赏音乐时,对乐曲的具体形象的感受,往往同成年人有显著的差别有的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所引起的仅仅是自己生活中某些粗浅的联想,这是不够的因为联想只是对以前感知过的事物的回忆,这种回忆是对神经中已往印象的恢复虽然这种回忆已在欣赏者的头脑中把音响转变成图景,而且本身已具有创造性的因素,但还是不属于创造性想象因此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诱导学生,让他们在欣赏音乐时将这些记忆表象加以综合,加以改造,再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与境界,这就是全新的创造性想象这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得到提高我在教学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时,有一位学生是这样陈述他的感受的:“我好像看到了在那明媚的月光下,有一位身着彩服的妙龄女子, 在河边柳树下挥着两把羽毛扇翩翩起舞。
”这无疑是音乐使他联想到市面上出售的那幅《春江花月夜》的图画这种联想与我们所说的创造性想象相距甚远因此我进一步地启发学生,让他们充分调动起想象力来于是,这位学生再次陈述:“一轮皎洁的明月在碧天上行驶,把无尽的银辉洒在平静的江面上江面微波荡漾,银光粼粼,参差披拂的岸柳垂下嫩嫩绿绿的枝条多么幽静的夜晚!船上的游人,饮酒赋诗,浅吟低唱;岸上的游客有的在绿草地上轻歌曼舞,有的在长堤上乘兴漫步,有的在柳阴下偶坐……丛丛花柳,映入水中,微波又把花柳7的影子摇显得柔娜多姿……”如此描绘,虽然受到小标题的影响,但已不是一般的联想学生在乐曲的诱发下,把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生活感受有机地联系一块,运用想象力创造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全新意境它比乐曲所描绘的有限内容要深刻得多,这就是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想象力综上所述,想象与联想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是无可非议的不展开想象与联想,决不可能充分地感受、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形象,也不可能充分享受艺术的美而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又充分培养了欣赏者的想象力只有让学生多动脑子,多展开想象,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在音乐作品的艺术境界里驰骋,才能启开智慧的大门,步入艺术欣赏的殿堂参考书目:① 《新编美学辞典》 张锡坤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P54②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P255 1993 年 9 月第 1 版③ 《音乐教育教学经验》 章连启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P152 1996 年 9 月北京第一版④《中国音乐词典》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P355 1985 年北京第 1 版《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