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 家导学案 语文版.doc
4页11 家学习目标:⑴、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 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⑵、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⑶、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教学重点、难点:⑴、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⑵、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⑶、 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学习时间: 2 课时第一课时1、注音袅(niǎo)馨(xīn)屑(xiè)憩(qì)曳(yè)2、释义琐屑:琐碎休憩:休息 祝祷;祝愿祷告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冥想:深沉的思索和想象 萦绕:萦回 黯然失色:没有光彩,失去色泽 举目无亲:指人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多用于形容流浪异乡的人3、解题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4、作者介绍周国平,1945 年生于上海196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与形而上学》 ,随感集《人与永恒》 ,散文集《守望的距离》 《各自的朝圣路》 《安静》 ,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 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 ,译有《尼采美学文选》 《尼采诗集》等。
5、文体知识: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 ,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 角度看,它是“议论文” ,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 “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 ,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 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 法26、课文主体结构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 ,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 ,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 ,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7、学习课文引子(1) 、引子有什么作用?起统领作用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 ;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 ,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第一部分(1) 、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他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 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2) 、 “四周时而风平浪静,里面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成为美丽的风景 ”里的“风平浪静”和“波涛汹涌”各比喻了什么?这句话就什么深刻含义?“风平浪静”比喻生活幸福美满, “波涛汹涌”比喻生活坎坷不平,这句话强调了家的重要性第二部分(1) 、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他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家是温暖的港湾” 是因为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过分严肃以后放松 人们的精神2) 、 “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是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作者引用哲人的话有什么用意呢?这句话本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作者引用它的目的在于说明在家中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这都是正常现象3) 、 “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这句话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反问,强调了“港湾”对远航者精神上的巨大鼓舞作用8、课堂练习(1) 、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漂过(piǎo) 荡舟(dàng) 驶来(shǐ)B.泰然( tài) 莫测(mè) 耳畔(pàn)C.祝祷(dǎo) 温馨(xīn) 陶冶(yě)D.琐屑(xiāo) 黯然(àn) 永恒(héng)(2) 、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2 分)A.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B.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C.小明家的房子很高大,像一座大宫殿似的D.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3(1) 、C 点拨:A 中的“漂”读音为“piāo” ,B 中的“莫”读音为“mò” ,D 中的“屑”读音为“xiè”(2) 、C 点拨:比喻必须是打比方,而本体和喻体之间不能是同一类型的事物第二课时1、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 、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他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家是永远的岸” 。
是因为家既是每个人登临现实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世界的离别之岸2) 、作者引用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引用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引用故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论述更为深刻,内容更易于理解3) 、引用马致远的描写游子想家的曲子有什么作用?证明了“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感人至深,说服力强2、课文探究(1) 、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 ,又把家比作 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 ,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句而来,把家比作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
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 “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2) 、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3、拓展延伸 :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仿照课文形式,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一辆汽车, (2)家是加油站, (3)家是终点站;人生就如一个大舞台,那么(1)家是给你力量的导演, (2)家是给你机会的主持人, (3)家是给你掌声的观众;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战役,那么(1)家是一名勇士, (2)家是一枚炮火, (3)家是一方红十字阵地;如果人生是一座学习的乐园,那么(1)家是妈妈的唠叨, (2)家是爸爸的 教诲, (3)家是能遮风挡雨的大树;如果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那么(1)家是甜甜的糖果, (2)家是让你飞翔的翅膀, (3)家是握在手里的那根风筝线4课外:搜集 有关“家”的诗文,抄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拓展阅读毕淑敏的《家问》及泰戈尔的诗 。
4、课后练习(一) 、整体感悟(1) 、 “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这句话中的“点点风帆”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祝祷?一只只船,因为作者希望人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2) 、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 作用?承上启下,呼应第一节地结尾,使行文紧凑而富有韵致,同时也为下文的展开作过渡二) 、课文阅读阅读课文第三节(第 13~16 段) ,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举英雄奥德修斯的例子,要证明文中的哪一句话?家是永远的岸(2) 、你知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话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吗?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红楼梦》 曹雪芹(3) 、你能举出两个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中的句子吗?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做》 )(4) 、请你用现代汉语表述文中引用的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夜雨》 渔灯昏暗,旅途之人在梦中回到了故乡,一声声让人心碎在五更之时,一叶孤舟离家万里,那滴水声仿佛是离家之八思乡流下的热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