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9页.doc
9页大别山音乐文化代表——信阳民歌一、信阳地域情况信阳市地处豫尾、江淮之间,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这里山青水秀、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林茂粮丰,素有“鱼米之乡”、“茶叶之乡”、“歌舞之乡”之美誉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横贯全境,形成独特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信阳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地域风情和豫风楚韵、兼收并蓄的深厚文化特征,尤其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在风格上迥于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内各地区信阳民歌既有北方民歌之粗犷、豪迈,又有南方民歌之细腻、婉转不论是嘹亮悠长的山歌、高亢热烈的劳动号子,还是委婉缠绵的小调,诙谐风趣的田歌,无不生动活泼,各具风采2008年,《信阳民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国家级名录的确定,填补了我市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空白,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成果二、信阳民歌的起源与发展轨迹信阳民歌作为河南文化中罕见的融“豫韵楚风”于一体的珍宝,经历了远古时代的产生、形成期,历朝历代的发展变化期,清末明初的成熟、兴盛期,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的新生、繁荣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普查修纂集成的抢救、复苏期,以及新世纪实施的“非保”工程的弘扬、振兴期。
信阳民歌是人们世世代代一脉相承、传唱不息的生活之歌生动体现了先民们丰富美好的精神世界,真实的表达了先民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和鲜明的审美取向在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尽管环境恶劣、斗争残酷始终坚持了革命斗争,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唱出了“长工歌”、“穷人调”等激励人民前进,随着红四军的不断壮大,人民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信心,又出现了《红旗插遍大别山》,《一九二九年》,《反围剿歌》,《送郎当红军》,《红四南下胜利歌》其中唱遍全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便是由当时商城县文化工作者王雾初根据流传于商城地区的民歌《八段锦》改编后而随红四军唱遍全中国的信阳民歌在信阳全境各县区广泛流传,尤其以商城、潢川、固始、新县、光山、罗山等县较为集中,保存较为原始1984年5月,河南电视台以信阳民歌为主体拍摄了音乐专题片《歌乡行》(上、下集),同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又在该台国际联播节目中再次播放《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收录信阳民歌224首著名的信阳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车水歌》等1989年河南电视台又以信阳民间歌舞为内容拍摄了电视艺术片《情满大别山》并在中央台多次播出。
著名的信阳民舞有花挑、花扇、花伞、火绫子、狮子舞、春牛舞、竹马舞、旱船、龙灯等其代表作品《丰收乐》、《一把伞》、《山乡渔歌》、《锣鼓闹秧》等曾在全国汇演、调演比赛中获奖除此之外,信阳传统文化中还有一部分音乐演奏形式、节目;如“潢川锣鼓”、“商城丝弦”等三、信阳民歌种类、音乐特点 南北文化的交融使信阳民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方言语韵的多样化使它既有西、北方民歌的高亢、嘹亮、奔放之风尚,又有东、南方名额的细腻、婉转、靓丽信阳民歌形式多样、种类齐全、体系完整,大致可分为革命历史情歌、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水歌、灯歌、叫卖、小调、儿歌、时政歌、仪式歌、叙事歌等十余种之多它们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信阳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信阳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是信阳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经千锤百炼却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1)号子号子,又称劳动号子,是人们在劳动时根据劳动用力的节律自然发出的呼喊吆喝声号子是最古老原始的民歌,郑玄《礼记》注释:“古人劳役必讴歌,举大木者乎邪许所谓“邪许”就是今天的号子信阳民歌中的号子主要有《夯号子》、《硪号子》沿淮河一带县区有《拉纤号子》、《撑篙号子》、《架包号子》、《搬运号子》等。
信阳民歌中的号子旋律性较强,音乐结构比较简单,旋律节奏多与劳动动作节律相一致歌词具有即兴性,多用衬词“哟、喝、嗨”,当劳动动作加快、强度增大时,音乐节奏便紧凑,歌词部分便只剩下衬字部分,如商城县的《打硪号子》(急号子)、《拉硪号子》等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合的表现形式比较而言,潢川县的号子旋律性强,曲调比较流畅优美;商城县的号子节奏明快、情绪热烈、急号子仅用衬词,用音少,节奏特别鲜明固始县的号子旋律多重复,水上号子的曲调悠长高亢、具有山歌的风格2)田歌信阳田歌颇具特色,是农人从事田间劳作时集体演唱的民歌田歌演唱形式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帮腔,歌词多半具有即兴性,部分为当地流传的五句式歌谣,少量歌词有叙事性,如固始民歌《绣红绒》(双呀油)田歌曲调优美,节奏较为舒缓,比较典型的有:平桥区、罗山县一带的《打刘海》;潢川县、光山县一带的《车水歌》、《秧歌》、《黄胜头》、《螃蟹歌》;固始县的《单呀油》、《打丫头》;商城县的《呀呀哟》、《干嫂子》等田歌多用衬字衬词,甚至用衬字衬词代指某一类型的田歌千百年来,唱田歌已经成为信阳人劳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正像《车水歌》中的“一上水车把脚挪,边车水来边唱歌”,那明亮铿锵的锣鼓敲打声,伴随着水车的辚辚声,唱出了人们的生活乐趣,倾诉着人们的情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一般讲,信阳南部山区的田歌,节奏较自由,山歌风味较浓,旋律高亢悠长,真假声结合演唱;东部和北部丘陵地带的田歌,旋律秀丽,热情奔放每到插秧季节,信阳地区可谓是一片歌的海洋,此起彼伏,男欢女笑,汇成一首壮观的田园大合唱当夕阳西下时,歌声更为热烈,好一派豫南风情,真可谓美不胜收田歌在演唱形式上具有号子的特征,在旋律音调和曲式结构上有山歌的特征,它既不同于号子,又不同于山歌从本质上讲,它仍旧依附劳动而存在,还没有完全从劳动的制约中解脱出来从民歌的发展角度上看,它应该是介于号子和山歌之间的一种民歌体裁3)山歌山歌即山野之歌,歌者以大自然为舞台,兴之所至,尽情抒怀,或婉转秀丽,或高亢入云山歌不是配合劳动、依附劳动而存在,它伴随劳动而产生,或者说它已经开始从劳动的制约中解脱出来信阳山歌,多称为“五句山歌”,罗山县称为“五句联”,光山县称为“隔山应”,隔一座山都能听见,说明其悠长高亢五句山歌”歌词结构为五句式,前四句采用“比兴”手法,具有起承转合的韵味,最后一句点题如固始县的《露水花》:“露水花咋真香!咋该攀在蒿根上!有好花来无好树,有好妻子无好郎,小乖姐心强命不强!”又如:“日头落山红彤彤,麻雀钻进刺蓬笼,蛤蟆烧香天不早,鸦鸡子打鼓叫收工,掌柜里假装耳朵聋。
五句山歌的曲调结构有单句式、双句式、三句式和五句式信阳山歌多用假声演唱,真声演唱的较少,多衬字衬词,嘹亮婉转,节奏自由,结构也有较规整的,演唱形式为独唱、对唱除五句山歌外,尚有其他形式的山歌,如潢川县的《盘歌》,商城县的《对山歌》、《慢赶牛》等4)灯歌地歌由田歌演变而来,是信阳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种类,多在元宵期间表演,四周花灯高照,中间划地为台,因此有些人称为“地花灯”就其性质而言,地灯类属歌舞小戏,一戏一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锣鼓击节,众人帮腔,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表演,载歌载舞,因此又称为“地灯戏”商城县“花篮戏”中的垫场小戏亦属于这类歌舞戏地灯的唱腔部分称为“灯歌”,主要有《夫妻观灯》、《打六望》、《卖桃子》、《打桑叶》、《勾鸡》、《吴一文》等另一类灯歌属于民间歌舞中的歌唱部分,如信阳各县区广为流传的《高跷调》、《划龙船调》、《旱船开门调》等这类灯歌实际是信阳民间舞蹈的音乐部分灯歌的曲调和田歌渊源紧密,其音乐结构和部分田歌结构如出一辙,没有什么区别,如《勾鸡》、《打桑叶》,虽然其结构中多了锣鼓间奏,就其曲调结构而言,仍然属于典型的双句式灯歌节奏鲜明,旋律流畅明快,舞蹈动作感强,地方特色十分浓郁。
(5)小调 一般认为小调已经脱离开劳动的制约而趋向于独立和完整的艺术境界,因此又称为“清闲小唱”小调可以说是精雕细琢的民歌体裁,群众参与性强,表现和反映生活内容极为宽泛,曲调优美生动,更加利于表情随着人口的流动和经济交往,小调流传面广,往往突破地域的局限,各地区间的小调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他中有你的复杂格局 信阳民歌中小调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反映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千百年来无数民间艺人和民歌手的传唱和加工,信阳小调旋律细腻婉约,流畅优美,多运用衬字衬词,部分有拖腔一般流行城市的小调有乐器伴奏,故有间奏和过门,旋律清秀委婉;农村小调则质朴平实,显得更为亲切由于信阳地处南北交通要道,邻近省区的民歌,在信阳也有流传流入的民歌,由于受当地语言声调的影响,旋律音调已产生变化,而曲式结构也被信阳人按自己的审美观加以改造,有了自己的风格,这就形成了变体民歌,如《八段锦》较具有信阳特色的小调有:《砍柴调》、《十把扇子》、《十绣》、《虞美郎》、《幺姑娘》、《花轿到门前》、《等郎五更》、《放风筝》、《游春》等 (6)红色革命民歌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信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尽管环境恶劣、斗争残酷,始终坚持了革命斗争。
为了宣传、组织群众,他们唱着《长工歌》、《穷人调》等,激励着人们前进随着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红四方面军的不断壮大,革命形势喜人,人们充满了胜利信心这时他们又唱出了《红旗插遍大别山》、《一九二九年》、《反围剿歌》、《送郎当红军》、《红四军南下胜利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等,鼓舞军民把武装斗争的红旗始终高举在大别山上,迎来全国的解放目前采集整理的革命历史民歌中,绝大部分是用旧民歌曲调填新词,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用信阳民歌《八段锦》改编而成的也有一部分是用民族古典歌曲和外国歌曲填词的,其中从当年亲身参加过革命斗争的老红军战士口头传唱保存下来的较多,当年的手抄本和印刷版本较少,其内容有歌颂党和领袖的,有歌颂工农革命和武装暴动的,有歌唱工农红军生活方面的,也有反映根据地人民生活面貌的,还有少年儿童歌曲等音乐特点:五声音阶在信阳地区民歌中占着主导地位完全的七声音阶尚未发现在少数几首民歌中如“穿心调”、“卖柴调”等,虽有清角变宫音,这些五声外音时值短,多数出现在弱拍上,或作经过音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祈祷装饰和陪衬作用,其旋律的基本骨架不失五声音阶的本质和特色 从调式上看,最多的是五声徵词式,其次是宫调式、商调式、羽调式。
角调式仅见“月亮出来照楼梢”一曲,但这首民歌又为外省所广泛流传,此外,调式交替情况交多,转调就比较见少了 关于旋律特点的问题,这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信阳市地处中州南部边缘又与鄂、皖交界这就形成了信阳地区语言上既有湖北韵味,又有中州语成分这一独特语言特点从而使信阳地区民歌音乐语言上句了刚柔并溶的风格从旋律线条上看,流行在南部山区一带的民歌,以同音重复和四、五、七、八甚至十度大跳者较多,音域较宽,情绪奔放激昂,清新明亮,可以感受到那种粗犷、刚健的特点同时塑造了山区人民勤劳勇敢、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如“十二月点点”、“石硪貉号子”、“下盘棋调”等淮河流域及中部丘陵地区民歌旋律以级进与旋律线的较大起伏并用者较多它的特点是节奏平稳、语气平滑、速度迟缓、优美感人、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时加以别有风趣的衬词,进行夸张渲染使这些生活小调显得更加朴实、诙谐、情趣横生如“六仙歌”、“花轿到门前”、“锦绣山河美如画”等还有一些以分解和弦式进行的,表现出欢乐情绪民歌如“抢八句子”、“慢赶牛”、“张先生讨学钱”等从节奏拍上看有以下几种类型:一般生活小调多为2/4拍;风格典雅的叙事性民歌多为4/4节拍;在一些劳动歌曲或儿歌中也出现有散板或5/8的混合拍子。
信阳民歌的曲体一般比较短小,多为一段式从上下句,三句式乃至四句式,五句式……还有根据内容情绪需要,采用乐句扩充,曲尾扩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