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林蛙的养殖技术.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15238319
  • 上传时间:2023-12-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04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林蛙的养殖技术需要了解林蛙的两栖性、食性、繁殖习性、只有满足它们的习性才能养殖成 功1. 两栖性 林蛙是典型的水陆两栖性动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蝌蚪期和冬眠期在水中生活,而变态后的幼、成蛙的活动期在陆地生活,两栖生活的时 间分别为 6 个月左右林蛙每年春天完成冬眠和生殖休眠以后,沿着溪流沟谷附 近的潮湿植物带上山,开始营完全的陆地生活林蛙对栖息的森林类型有一定选 择,喜栖在林内郁敝度大、枯枝落叶多、空气湿润的植被环境,如阔叶林或针阔 混交林,林内有高大的乔木,中层灌木和低层蒿草的三层植被遮阴林蛙不喜息 在针叶林内,特别是落叶枯林下林蛙对山林的方向也有一定选择,春季气温低, 林蛙喜欢在温度较高的南坡活动;盛夏时节林蛙喜欢在山林的北坡活动林蛙在 林中活动有一定范围,一般以越冬和产卵地为中心,向外 1-2 公里距离,否则 林蛙找不到适合的越冬场所而死亡林蛙一般不越过山顶,但对低矮山岗也能越 过林蛙在水中产卵,对产卵场所有一定选择,主要选择水层浅、水面小的静水 区产卵产卵场地多是泥质水域,有石块、植物茎秆等残杂物,水质呈微酸性或 中性,pH值为5.5 —7.0蝌蚪期完全生活在水中,林蛙在5°C时开始产卵,蛙 卵在水中受精、孵化并发育成幼蛙。

      林蛙产卵的最适温度为8 — 10C水中的溶 氧量多少对蝌蚪和成蛙越冬的影响很大,水中溶氧量不足会使大量蝌蚪及越冬蛙 死亡,水深是影响林蛙越冬成活率的关健因素当气温降到5 — 10°C时,林蛙开 始下山入水冬眠,气温继续下降,水温降到3C—5C时,林蛙向深水域转移, 进入长达4—5个月的深度休眠阶段林蛙越冬水深要在1—2米,在冰下有较深 的流动水,才能安全越冬2、食性 林蛙在蝌蚪期是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在水中取食成蛙广 食性,以昆虫的活体为主要食物,其次是蛛形纲、多足纲及软体动物幼蛙与成 蛙的食物种类无大差别,幼蛙只能捕食小的昆虫由于蛙的极端近视,只能捕捉 管近距离出现的活的动物性食物,而不能吃死的或不活动的食物幼蛙发现食物 的距离在10厘米内,捕捉距离2 — 4厘米,成蛙捕食距离为10 — 15厘米林蛙 每天有两个捕食活动高峰期,一般上午的 4—8时,下午4—6时,天气较冷时在 中午11—14时捕食活动,林蛙摄食旺期是6、7、8三个月份,成蛙每年摄食量 为1000 多只昆虫,大约重 50 克3、 繁殖习性 随着春季气温升高,林蛙逐渐苏醒过来,解除休眠,出河 上岸进入产卵场,出河的适宜温度:气温5C,水温3C以上。

      林蛙性成熟时间 为2 年,一年生雌蛙的生殖腺处于萌芽状态下,肉眼很难看出,野生林蛙在自然 状态下,雌雄比列为 1:1.34,受蝌蚪发育期间气温影响较大成蛙出河后即开 始“抱对”在水中产卵受精,经过39天的胚胎发育进入变态期,再经15天的发 育,变成幼蛙上岸进入陆地生活林蛙繁殖过程受温度影响很大,在人工保暖期 棚内从孵化蝌蚪到变成幼蛙需用 37天,在自然发育情况下则需要 54 天林蛙每 年只产卵一次, 2 年生雌蛙可产一个卵团,约 1300 粒蛙卵,镞三年生雌蛙平均 产卵1800粒雌蛙产卵后有一个生殖休眠期,大约10—15天,潜伏在疏松的土 壤中或树根等遮阴物下面,当气温升高到10C以上时,林蛙也恢复了体力,开 始进入林中生活种蛙在生殖休眠期死亡现象严重4、 冬眠习性 我国北方冬季气温寒冷而漫长,林蛙冬眠长达5—6个月, 主要是水下冬眠,可分为四个时期入水期、散居冬眠、群居冬眠期和冬眠活动期 林蛙陆栖生活时用肺呼吸,入水冬眠后肺部停止活动,靠皮肤吸收水中溶氧,微 弱呼吸,林蛙的体温靠吸收环境热量维持林蛙入水期是从 9 月下旬开始,为期 半个月左右,当气温降至于10°C以下时,林蛙从陆地返入河流中越冬,当气温 高于10C时林蛙又重新上岸活动,有的继续取食,随着气温下降,林蛙又回到 水中生活,呈两栖交替生活方式。

      散居冬眠期从 10 月中旬到 11 月中旬,为期一 个月林蛙在较浅的流水或池水中,常单独地分散潜伏于溪流里的石块下、树根 水草间,夜间在浅水活动,寻找新的、适宜的冬眠场所,但不上岸活动群居冬 眠期从11月中旬到翌年3月下旬为期4个月左右当气温降到0C,水温2— 4°C,有时水的表面结冰,林蛙向深水中或不结冰的暖水区移动,林蛙进入深 度的群居冬眠,一般成群挤在一起冬眠冬眠活动期是从 3 月末到 4 月上旬,为 期 10 天左右林蛙的冬眠群体已分开或部分分开,在水中短距离游动,但并不 上岸,仍在水中生活当气温和水温升高时林蛙出河上岸,在水域周围活动,气 温下降时仍回水中生活,当气温上升到10°C以上时,林蛙沿溪流两侧湿润植物 带上山,而多集中在 1—2 个夜晚几乎全部上山一年龄幼蛙无明显的群居冬眠 现象幼蛙比成蛙晚出河 10—20 天,刚出河的幼蛙不立即上山,而在水边活动, 有的在陆地潜伏,气温稳定升高后在适宜的夜晚集中上山5、生长习性 中国林蛙是我国北方所产蛙类中生长最快的一种,一、二年的蛙生长速度最快当年蛙体长达到 3.6 厘米,皮肤光滑无疾粒,雌雄难辨, 体重达2.5 克左右,人工养殖的可达 3—4 克,个别的达到 15 克以上。

      二年生蛙 体长增加一倍,达到 6.5 厘米左右,皮肤光滑,疣粒较小,体重达 18—20 克, 雌蛙怀卵量平均 1300粒左右,人工养殖的平均体重达 30 克以上,其中商品蛙占 80%以上,基本上达到二年育成蛙,而野生自然林蛙需要三年达到商品蛙据分 析化验证明,人工养殖的林蛙与野生林蛙在体态构造和林蛙油的质量上均无大差 别,野生三年生林蛙的体长和体重与人工养殖的二年生蛙相差不大林蛙二年性 成熟,三年龄正壮年,最大年龄不过 7-8龄影响林蛙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尤其是降雨量多少及其分布状况 对林蛙的影响最大,若 6-8月雨量充足,林下湿度大,给林蛙造成良好的生态 环境,并且有利于滋生昆虫和林中幼小动物,为林蛙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促进 林蛙的生产发育如果此时干旱少雨,空气干热,林蛙因食物减少和气候不适而 大量死亡三、半人工养蛙技术 半人工养蛙是在封沟育蛙的基础上,对蝌蚪繁殖阶 段实行人工养殖技术,林蛙的陆息和冬眠阶段基本上是自然放养,只是增加了人 工管护作用半人工养蛙主要有以下六个技术环节:蛙场的选择、蛙场的建设、 蝌蚪的饲养管理、幼、成蛙的饲养管理、林蛙越冬方法及管理、林蛙的捕捉与加 工。

      一)林蛙场的选择1、选择原则 选择适宜林蛙生活的天然场所作养蛙场,养蛙场必须在林蛙的自然分布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没有林蛙分布的场所不能作养蛙场地2、地形地势的选择 以自然形成的山沟为单元,也就是“两山夹一沟”或“三夹两沟”的小流域,沟长 2-10 公里,沟宽 200米以上,而且溪流两岸较 为平缓,这样的山形地势作养蛙场最合适3、植被条件的选择 主要考虑森林类型和林下植被两部吩,养蛙场应迁 在阔叶林或以阔叶为主体的针阔混交林地带,不能选择在大片针叶林,特别是落 叶松林为主的林地,同时要考虑林相结构,如森林的层次、密度和年龄都要适当, 最好有乔、灌、草三层遮阴的林地,要保证林下光线暗淡、湿度大、盛夏季节温 度低,郁敝度在 0.6 以上林下地表植被要求密集且高度在 30 厘米以上,草本 植物茂盛,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有灵星分布的灌木丛,林缘有塔头草甸植被, 这样地带能为林蛙提供充足食物昆虫和小动物,使林蛙有较好的潜伏环境4、水源条件的选择 养蛙场必须有充足、无污染的水源最好选择具有常年溪流的小流域,尽管溪流的水量随季节变化,但常年不干涸不断流,夏季作 为控制蛙群活动的水源,冬季作为越冬水源,春季作繁殖用水。

      有些山沟比较短, 具有季节性溪流,也可以选作养蛙场,春夏秋三季有水,冬季采取人工修建越冬 池贮水越冬以江河水库作养蛙场的水源也可以二)养蛙场的建设 养蛙场的基本建设主要是林蛙产卵孵化池、蝌蚪饲 养变态池,越冬池及围栏另外要建设临时房屋及饵料饲养加工车间1、产卵孵化池 林蛙的产卵孵化池选建的条件不同,修建的方法也不同在水田地或不漏水的场地建池子,可采取挖土池的办法,既经济又有效,就地挖成长 4 米宽 3 米深 30 厘米的池子若干个, 筑池埂高50 厘米,内坡要缓,埂要实,防止倒塌,进排水口呈对角线设置,池 底铲平扎实,中央留一个锅底坑大小的,坑深 50厘米,繁殖场选在其它条件, 需要建塑料薄膜产卵孵化池,规格为 3 米宽、4 米长,深 30 厘米,埂高 30-40 厘米,先按规格挖深 20厘米,清除石块砂砾等硬杂物,铲平池底,将防水卷材 或塑料布平铺在池底上,用细土铺垫池底,边铺边压实,保持5 厘米土层、池埂 外侧和顶部用土把薄膜压实,对角线设水口,水口要在塑料上面,并设防逃网2、蝌蚪饲养池 饲养蝌蚪的用水池,修建方法与产卵孵化池相同,二者可发兼用,只需增加数量而已3、变态池 是管理由蝌蚪变态成幼蛙的水池,是分散修建在放养场内的水池。

      变态池的放养密度较大,所以变态池的面积不足饲养的十分之一,变态池 要提早修好,提前 10天放水浸泡;然后排水消毒每个放养场修几个变态池及 其分布,要根据实条件决定要在溪流两侧,有流动水源;地势平坦,低洼潮湿, 有疏林灌丛,要使变态池距放养区较近而且有较好的天然植被,以利变态幼蛙有 较好的栖息环境和上山通道变态池面积以 10平方米为宜,池底四周高,中间 低,放水后有 10-20 厘米深的水层,池埂内壁要有较缓的坡度,便于幼蛙上岸 活动变态池可以修土池子,也可修塑料铺底的池子 以上三种池可以兼用, 如果养蛙规模较小,只需一处修建水池,兼作三池如果养殖规模较大,在一处 修建产卵孵化和饲养池,变态池在放养场内分散修建,适时把蝌蚪送入变态池饲 养管理4、围栏建设 围栏是保护林蛙资源和提高养蛙经济效益的重要工程一个较小的养蛙场围栏的位置是从越冬池的栏水坝开始,向左右廷伸直到两山坡顶 部,再沿着山脊线把整个蛙场围栏起来,使所有养蛙设施全部在一个围栏之内 如果蛙场较大,围栏要从最低处一个越冬池开始,向两面山坡延伸,把较缓的山 坡围栏起来,高山顶部可以不围栏修建围栏的方法很多,所用材料也不同,有 的用铁筛网、水泥板、红砖、石棉瓦和塑料农膜等,效果最好的是用铁筛网做围 栏,但一次性投资较大,成本最低的是利用塑料薄膜做围栏,这种方法很普遍。

      具体做法:在需设围栏的地方,割出一米宽的小道,沿道一侧固定木桩,每隔3-4 米立一根,地面以上高 60,厘米,木桩向场内倾斜 30°度角,在木桩顶端 固定细铁丝或穿粗铁线,如用双层农膜不用向回折,在木桩外侧地面挖一小沟, 把塑料膜的下沿用土埋在沟内并踏实固定,农膜上沿从外向内搭在铁线上面,伸 长 40 厘米左右,再将塑料膜向回折固定在铁线上,这样在铁线下方就出一个约 20 厘米长的塑料套,在套内放少量砂粒或穿上铁丝网,就形成了一个向内倾斜 的塑料椽子,自然下垂,起到防止林蛙逃逸作用5、越冬池的建设 越冬池也叫冬眠池,是供林蛙冬眠的地方在养殖场内有较大溪流,常年不断水,又有稳水区和深水湾,一般水深1.5 米左右,最好 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加以适当改造和修建,当前利用这种越冬场所的效果最好, 因为这种越冬池接近林蛙自然越冬环境,距放养场较近,一般超不过 2 公里,林 蛙可以自行进出,损失较少人工修建越冬池要合理的布局,一个较长的流域分成几个放养区,就修建几 个越冬池越冬池的上游河段一般在 300 米之内,林蛙可以感受到水的控制,通 过河流自行进入越冬池,溪流两侧 1000 米左右范围内的林蛙,也可以自行集中 到越冬池,所以每 300 米河段修建一越冬池,面积 100-200 平方米。

      越冬池要 修在溪流的一侧平坦地方,进水口距溪流 10米左右,要有引水渠道和防洪措施, 不能截断河流,防止被洪水冲垮修建时向地下挖深 2米,靠排水口处留有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