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发人力资源运用课程银发人力资源运用的意义与重要性1银发.doc
14页・銀髮人力資源運用的意義與重要性一、人力資源應用的意義(一)人力(man power)—詞、原係二次大戰末期的軍方術語、用以 說明兵力至40年代始被廣泛地採用,以人的因素(human factor)來說明國家的經濟力量初時,只用於總體經濟的分析,但人的因素對個體經濟亦甚為重要,乃注重訓練與激勵 的人力觀念替代以督導為主的人事管理二)人力資源乃是指在經濟上或勞動上可以運用的最高人力總(三)銀髮人力資源運用係指對老年人的人力能夠加以運用,以增進國民的福祉,及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而使老年人的人力得以持續發揮二、人口老化的現象(一)社會高齡化的指標高齡化社會:老人人口達7% 高齡社會:老人人口達14% 超高齡社會:老人人口達20%(二)我國於1993年達到高齡化社會指標,預估至2017年達到高齡社會指標;2025年達到超高齡社會指標三)至2012年8月底止,我國老人人口共2,564,691人,佔總人口 11.02%四) 至2011年,我國婦女平均壽命82.65歲;男性為75.98歲,平均為79.16歲同時生育率下降,至2011年的婦女生育率 為8.48%該年初生嬰兒數為19萬6627人低生育率及壽 命延長,使人力老化現象,極為凸出。
五) 目前由於公民營機構或公教人員的退休年齡,類皆為56歲左 右,因此,未來勞動力不足,勢必要依賴退休人力的再投入六) 故銀髮人力的運用,乃為社會所需,亦為高齡者所樂意從事 的工作,故銀髮人力運用,乃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對社會 及高齡者而言,均甚為重要三、高齡人力運用的意義與特性1 •何謂老人(1)實足年齡的指標a・實足年齡係指個體自出生後,以時間單位(年或月)所作 的評量,有時亦稱日曆年齡這是最常用來表示年齡的 時間指數各國為明確界定何者為老人,通常以實足年齡做為指標,並明定於相關法規中,作為舉國一致遵循 的依據例如我國老人福利法第二條就明確規定,老人係指年滿65歲以上的人這種法定的老人指標,常與人 事制度結合,成為強迫退休的依據b.65歲常被認為是一個「神秘的年齡」(the magic age),因 為這是很多國家採用作為「老人」的指標,並成為人事 制度強迫退休的依據此一制度始自19世紀80年代, 當時德國(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k)看到社會一些老人體弱多病,但為了生活仍然在勞動市 場上工作他認為這些人已為國家貢獻很多,到了老年 階段國家應對其有所回饋,保障其生活,乃向國會提出立法的請求,對於年滿65歲以上的人,國家應建立制度給予生活的保障。
1983年獲得通過,而成一種劃時代新的社會安全措施1980年代,德65歲以上的老人,約為2%,其平均生命餘命約為2至3年c・由於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展,以當時德65歲老人的生理狀況而言,約相當於現在平均85歲以上的人但65歲作為強迫退休的制度,在許多國家仍一體遵行,迄未作改變,主要係考慮到年輕人進入職場的需求但因 近年來全球先進國家,產生了少子高齡化的人口結構的 改變,也使此一神秘年齡產生了鬆動,而有向上提升的 趨勢,例如以66歲或67歲為指標,已如前述d.各國對老人法定年齡的規定,並不相同,通常與國家的發 展程度有關,凡屬於較高度發展的國家,通常有延後界 定之趨勢;而國家屬於發展程度較遲緩者,則有較早界 定之現象目前,在聯合國230個國家中,對老人的界 定(強迫退休年齡)最低為50歲,最高為67歲,而以 60歲及65歲做為法定老人指標者最多二次戰後,許 多國家採取60歲為標準1956年,聯合國以65歲為老 年的起點依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Organization, WHO )所訂定的標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4%為「青年國」,4%至7%者為「中年國」,7% 以上為「老年國」,即達到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 的指標;14%以上為「高齡社會」(age society),20%為「超高齡社會」(super-age society)的指標。
目前國際上 的人口統計,老年人口的指標,以60歲及65歲者皆有 以60歲為指標者約有60個國家,以65歲為指標者約有 50個國家⑵社會的指標a・法定的年齡指標,通常是政府提供老人各項福利、津貼、 服務及照顧的依據,亦即要達到法定的年齡指標,始能 享有政府對老人的各項福利與服務措施,又因其與強迫 退休相結合,法定年齡常成為一般民眾認定「老人」的 最普遍指標唯社會上有關老人的實務活動或實踐的措 施,通常並不依法令年齡指標,亦即在社會實務活動上, 對老年的認定,有其不同的看法其中較常被認定的老 年指標有三:一為頭髮白頭髮白,通常是老年的一種 跡象,只要個體的頭髮變灰、變白,往往被認定為老人, 不管其實際年齡是否達到65歲;二為退休退休後個體 所過的生活型態,類皆與一般老人相同,故退休,往往 被認為是老年的社會指標之一,因而也會影響個體對自 我的認同,而認為自己是一個老人目前我國社會無論 是公教人員或民營機構從業人員,其退休的平均年齡約 為55歲,故55歲常被認為是進入老年的起點;三為扮 演祖父母的角色當個體成為延伸家庭最年長的一輩, 扮演了祖父母的角色,往往被他人或自己認定為高齡者b.基於上述,社會對老人的認定,常依社會的指標,並不依 法定年齡,因此,許多有關老人的實務活動,往往從55歲或60歲開始。
例如國際上,有名的老人教育活動,如歐洲相當具有盛名的「第三年齡大學」、美國的「老人寄 宿所活動」、「退休學習學會」的活動、日本的長壽學園等均以55歲為招生入學的下限就我社會而言,高齡教育機構的入學標準,亦以55歲為下限,如老人大學、 長青學苑、松年大學等,近年來教育部所辦理的樂齡學 習中心、樂齡大學、社區樂齡班等,其招生的最低年齡 標準亦為55歲,即是採取此種社會的指標在老人相關 的研究中亦以55歲為下限,如美國學者蘭汀和弗葛特(Lamdin & Fugat, 1997 )在其所著的《高齡學習》(ElderLearing) 一書中,就將「高齡」界定為55歲以上的人 故從社會實務層面而言,高齡的下限一般為55歲2•老年期(olderadulthood)老年期係指個體開始進入老年後至生命結束為止個體何時進入 老年,視主觀的看法、法令的規定及社會的指標而定,已如前述如 以實足年齡而論,可能是50歲、55歲、60歲、65歲不等而人類 的生命期,經由不同的研究途徑,包括細胞分裂能力與生命期、物種 的成長期與生命期、大腦的成熟期與壽命等,其研究結果均指向人類的最大生命期可至120歲因此,老年期可以長達50至70年。
個體一旦進入老年期後,在漫長的數十年間均被稱為“老人”,實在不易掌握老年人的特性所在尤其社會常存有一種誤解,即個體一旦進入 老年期後,他們往往被認為是很相似的一群故老人常被認為唠叨、 頑固、固執、僵化、保守等,這就是常見到的刻板化印象事實上, 個體在任何年齡階段均有其個別差異存在,亦即個體間具有異質性 研究亦發現此種異質性與年齡有關,在生命初期,此種差異度相對的 小,隨著年齡增長,家庭的建立、事業的發展、經驗的累積,個別差 異亦相對增大,直至生命的晚期,就是個別差異達到最大的時候因 此,高齡階段就是個別差異最大的時候由於老年期的範圍相當長,且個體間的差異度大,因此,要了解老年人發展上的特徵,就須要對老年期再作分期對老年期的分期, 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常見的劃分方式為:(1)初老、中老、老老將老年期再依實足年齡的多寡,劃分為初老、老老、最老等三期, 這是最常見的分法所謂「初老」(young-old )係指65歲至74歲;「老 老」(old-old )係指75歲至84歲者;所謂「最老」(oldest-old )係指 85歲以上的人,有時亦稱高高齡者初老期的人,身心健康,仍積 極參與社會相關的活動。
老老期的人,通常身心功能已開始呈現下降 的現象,個體開始罹患一種以上的慢性病,而逐漸減少活動量,慢慢 地從社會中撤離而最老期的人,通常已臥病在床,身心功能加速退化,失去獨立與控制的能力,屬於需要醫療與照護介入的階段⑵第三、第四年齡對高齡者的另一種稱呼,亦常以第三、第四年齡表示此種說法始自法國,盛行於歐洲,而逐漸流傳於全球第三、第四年齡的說法係來自法國學者拉斯里特(Laslett, 1989)在其名著《新的生命地圖:第三年齡的誕生》(A fresh map-of life: The emergence of the third age)中所提出他將人生分成四個年齡階段:1 •第一年齡 自出生開始至個體開始工作之時,約為20歲或25歲時止此時期係為成人生活作準備的時候,其特徵為依賴,無論是身體和經濟的 需求均有賴於他人的協助,這是一個依賴的時期此期的主要任務在 於接受教育,進行社會化和準備的工作兒童在此期中,完全依賴父 母,從而獲得保護、營養和語言的學習,直至其能處理家庭和社會生 活的事物為主成功的第一年齡就是給予年輕人教育,賦予自主和認 同感教育的目的,在於為未來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作準備。
2 •第二年齡從開始工作、結婚到退休為止,屬於第二年齡這是進行工作、成立家庭、進入婚姻關係及扶養子女的階段,是人生最長的年齡階 段,也是最具生產力的時期此期的特徵為成熟、獨立、負責生產、 擔負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其主要任務為生育子女、經營家庭、維持家 庭、及對社會作經濟的貢獻此期的重要挫折為沒有足夠的時間,因 此仍有夠多個人未完成的工作要移到第三年齡故這是一個獨立和負 擔家庭和社會責任的時期3.第三年齡開始於個人退休之時 > 終止於個體身心機能開始進入快速衰退的 時期此期個人離開了工作場所,並且已停止許多家庭上的責任,得 以自由地滿足個人的想法和需要,是個人成就的時期這是一個透過 活動而使個人獲得充實的時期,使個人感受快樂和價值感的時期這 些活動通常是繼續工作(付薪或不付薪),積極追求個人興趣、發展 新的興趣,參與社會和政治的活動,重新對社會承諾,重行參與學習, 開發潛能,達成自我實現至20世紀末,由於生命期的延長,第三年齡已長達25至30年至21世紀,第三年齡的時間將持續增長總之,第三年齡是個人成 就和自我發展的時期,充滿各種可能性和不確定性第三年齡也是 個難以界定的名詞到達此一年齡階段,仍有的人健康、精力充 沛、經驗成熟,因此,個人要有新的架構和態度來因應此一年齡的生 活。
4 •第四年齡開始於第三年齡的結束至生命期結束止這是一個依賴、衰老以 及死亡的年齡期此一時期,傳統上稱為高高齡,可能是屬於失能的 階段,其開始的時間並不明確,可以從60至120歲均有可能,或永 不會來臨對於成功老化者而言,可能永不會來臨但不幸者,可能 有漫長的第四年齡階段此期的特徵是罹患疾病、身體脆弱、依賴他 人、接近死亡因此,這是一個脆弱和衰退的時期減少參與理論或撤退論,可以說是此期生活的寫照個體在此期 中,無論生理或心理皆是快速衰退的狀態但即使到達此一時刻,仍 有若干高度有效的教育活動,可以使個體回復到前一年齡階段的狀 能基於上述探討,所謂高齡人力運用的對象,係指第三年齡階段或 初老、中老階段,身體仍然健康,有活動能力,有意願參與社會各種 有意義活動,貢獻自己心力的人3•對老人名詞的使用由於老人的年齡範圍相當廣,加上某些名詞不為老人所喜 歡,因此有關「老人」一詞,所採用的名詞就相當多元, 無論是英文或中文中均有此種現象⑴英文 在英文中5有關稱呼老人的名詞不少,包括: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