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王美春:古典诗词鉴赏散论.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5763379
  • 上传时间:2017-11-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9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典诗词鉴赏散论王美春如何鉴赏古典诗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从 1977 年开始撰写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文章,迄今已近四十年以我的体会,鉴赏古典诗词,应奏好读懂、读透、读化这“三步曲” 一、读懂鉴赏一首古典诗(词) ,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读懂它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在“读懂”这一步上,至少要达到前人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 (参见王国维《人间词话》 )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又得着重把握好以下三个“明”字:(一)明字意明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典诗(词) ,要明了每个字的含义,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有时候,对一首古典诗(词) ,哪怕是有一个字未理解,也会影响对整首诗(词)的理解比如:读《诗经·周南·卷耳》 ,倘若对诗中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顷筐”弄不明白,就很难理解全诗 “顷筐”是一种簸箕形状的浅筐,对其形状不明了,尚不要紧,但若不知这是一种浅筐,就会影响对全诗的理解此诗写一女子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她采卷耳,连“顷筐”都采不满,由此可见她心不在焉,也可见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如果,对“顷筐”不能正确理解,我们就很难体察诗中女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思念之情,也就不能说是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二)明句法与散文相比,古典诗词在句法上的特点更为明显这又以两种情形最为常见:一是成分省略句子成分省略,古代散文中也有,但不及古典诗词中常见古典诗词中句子成分省略最为常见的是动词谓语与介词省略如宋代大诗人陆游的《书愤》一诗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全由名词组成,省却动词谓语,这与古代散文不同,但这两句却将诗人当年在“瓜洲渡” 、 “大散关”冲锋陷阵时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又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两句均省略了表示原因的介词“因” ,这两句的意思是:竹喧(是因为)归浣女,莲动(是因为)下渔舟如果,我们不了解此句法特点,便很难深刻领会诗之妙处二是句式倒装句式倒装,古代散文中也有,却也不及古典诗词中常见如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的诗《偶题》:“微风和暖日鲜明,草色迷人向渭城吴客卷帘闲不语,楚娥攀树独含情红垂果蒂樱桃重,黄染花丛蝶粉轻自恨青楼无近信,不将心事许卿卿 ”其中,便采用了句式倒装的句法, “红垂果蒂樱桃重,黄染花丛蝶粉轻”正常句式应为“樱桃重果蒂垂红,蝶粉轻花丛染黄 ”,若用正常句式则平仄不合要求,诗句也不押韵了古典诗词中句式倒装,除了意境的考虑,主要是为了平仄、押韵等。

      这是我们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尤其需要注意的 (三)明典故明典故,就是对古典诗词中所用典故要弄明白有些诗词,不用典故,我们阅读的障碍相对来说要小些;而有些诗词,运用典故较多,且运用得颇为巧妙,如果弄不清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就很难读懂,或者说,很难正确解读其内涵以读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为例,其词如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们弄明白了此词所用典故,就不难理解其思想内容词的上片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另一个是用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词的下片,也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为其年号)事,他想学前人“封狼居胥” (即北伐建功) ,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另一个是用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的故实,他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赵王以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

      辛弃疾在此词中运用这些典故,恰到好处,有助于词人怀古伤今,表现其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与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他壮志难酬的愤懣之情读此词,唯有明了其所用典故,才能真正读懂它,也才能领悟其用典之妙二、读透读透,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二步在这一步上,要达到前人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 (参见王国维 《人间词话》 )如何才能读透?我以为,至少应做到如下“四会”:(一)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云:“ 又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拈者,必发出知人论世之意知人论世,用于古典诗词鉴赏,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会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透具体作品不妨看一看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我们了解杜甫其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就有助于读透它。

      杜甫,具有治国的理想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表白: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其诗,往往与反映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有“诗史”之美誉诗风沉郁顿挫 《春望》 ,当作于“安史之乱”中,诗人住在安禄山叛军统治之下的长安城了解了诗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感时伤别,连本无情感的花也会“溅泪” ,鸟也会“惊心” ;为何 “家书”如此珍贵,“抵万金” ;为何诗人年仅四十余岁就已成“白头” ,而且 “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切都是“安史之乱”所致感时伤别,与诗人其他同题材的作品如“三吏” 、 “三别”等相近,所体现的诗风也是沉郁顿挫会知人论世,这要求鉴赏者除了多读诗人的作品之外,还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史书、笔记、诗话、词话等唯其如此,才能由“知人论世”而读透作品二)会“沿波讨源”“沿波讨源” ,语见西晋诗人陆机《文赋》 “或沿波而讨源”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在古典诗词鉴赏上,会“沿波讨源” ,就是指会根据诗中的线索去探究作品之源乃至作者的师承之源等比如:读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对其中的“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就不能不沿波讨源,了解这是化用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的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后庭遗曲,指《玉树后庭花》曲,系陈后主所作 《隋书》记载:“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时人以歌谶,此其不久兆也 ”于是, 《玉树后庭花》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王安石在词中化用杜牧诗句,以古讽今如何才会“沿波讨源”呢?这就要求鉴赏者多读作品,最好能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诗经》 、《楚辞》读起,对其后每个朝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有大致的了解,也可阅读一些今人所写的文学史、诗歌史等只有“胸有成竹 ”,才能从诗词的语句中沿波而讨源,也才有可能读透作品三)会挖掘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的重要美学范畴之一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 ,与物境、情境并提:“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对意境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入解读的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并将“境界” (即意境)分为“有造境”与“有写境” ,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 “有境界”与“无境界” ,境界的大与小等。

      (参见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无意境,意境经营得如何,是判断一首诗(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意境,与另一个美学范畴的意象,二者同中有异相同之处,主要在于二者都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统一;相异之处,主要在于意境往往就整首作品而言,而意象则是营造一首作品意境的具体构件以读南宋“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的诗《野望 》为例,其诗共四句: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此诗中的意象有:遥远的天际,冷晴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此诗的意境:山区秋色之壮(天高湾清,层峦叠嶂) ;秋色之秀(青山映在碧水里,绿水绕着青山转,山中有水,水中有山) ;诗人的心情闲适而愉悦,全无一些诗人笔下的秋天萧条肃杀之气四)会比勘异同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鉴赏古典诗词时,会就同题目或同题材的作品加以比较,辨别其异同,品评其高下,这对读透作品是极为有利的可进行思想与艺术性的全方位的比较,也可着重就诗词的主旨、意象、章法、技巧、风格等其间一两个要素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道尽其妙处这里,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唐代诗人李端《听筝》 、柳中庸《听筝》 与白居易《夜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 端《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柳中庸《听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白居易《夜筝》这三首同题材的诗(诗题也基本相同) ,都写听筝,但其着眼点都不在表现弹筝者精湛的技艺,也不在描绘筝乐的具体内涵,而是“听筝之意不在筝” ,在借听筝以写人,在这方面,三首诗又各取所需,各有侧重李端的诗着重摹写弹筝者的神态而见其爱意;柳中庸的诗着重描写诗人听筝的感受,并以此抒写自己的离情别恨;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表现诗中主人公“ 别有深情一万重” 在写法上,三首诗也明显有别李端的诗主要是巧妙用典,以一生动的细节表情达意,具有诗趣;柳中庸的诗主要采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将以形喻筝声与以声(杜鹃之啼声)喻筝声结合起来,将表达筝之“悲怨声 ”与诗人之“离别恨”结合起来,化无形为有形;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运用“空白 ”的技法,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通过比较,我们便能读透这些作品三、读化读化,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一步上,鉴赏者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前人所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 ) ,那人正(当作‘却’ )在,灯火阑珊处 ”之境界。

      参见王国维《人间词话》 )也就是说,对一首诗(词)的解读,也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与对其意境的挖掘等层面上,还要对作品烂熟于心,将作品的意境化为鉴赏者心中的境界,并能以独特的角度、别具一格的语言表现出来其突出表现在于完成对鉴赏文章的撰写鉴赏文章是鉴赏成果的外在表现,没有这一步,鉴赏过程是不完整的,而且不能说是成功的如何撰写古典诗词鉴赏文章?我以为,这没有也不应该有一定的固定模式不过,有三点可以强调:(一)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就是要少说空话,少说废话,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不可像现在有些人写小说那样,本来只够写短篇的素材,硬要拉成中篇甚至是长篇我觉得,只要将自己读诗词的最深刻最有个性的体会写出来就行了,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更没有必要去硬做大文章二)灵活多样灵活多样,就是在写作鉴赏文章时不要一个模式,而应根据不同的作品采取不同的写作方式就诗词的篇幅而言,一般来说,对长诗可以采用论文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对短的诗词则适宜采用随笔、对话体等就探讨诗词的内容与形式而言,鉴赏文可以多角度下笔,也可以就其中一两点加以赏析一句话,不要墨守成规,而要灵活多样三)语如诗美@nts。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