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蜂学笔记.docx
5页第二章 养蜂资源3. 大蜜蜂分 布:南亚、东南亚;中国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和海南工蜂体长:16〜17mm工蜂体色:头、胸黑色;腹部第1〜2节背板桔黄色;其余褐黄色;第2〜5节腹 节背板基部各有1条;明显的银白色绒毛带栖息和迁栖习性:随蜜源丰歉以及受季节气候所迫,具有机动的迁徙行为;在四 季温暖、蜜源丰富的环境下,也有常年定居下来的情况;蜂巢离地常达十数米以 上;有时数群甚至数十群相邻聚居形成群落;营巢在邻近水源处在云南南部,一般 5〜8 月在高大阔叶树的横干下或悬岩下筑造单一巢脾繁 衍生息, 9 月以后,迁往低海拔的河谷、盆地,在浓密的灌木丛中营巢越冬4. 黑大蜜蜂分 布: 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地区和怒江、澜沧江流域,包括中国西藏南 部、云南西部和南部,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等地栖息习性:常栖息在海拔1,000〜3,500m的悬崖下,具有随季节迁徙的习性,冬 天迁至低海拔温暖地带,夏天迁至高山凉爽地带常数群乃至十数群以上相邻结 巢构成群落体 长: 17〜18 mm体 色:体黑色,腹部第 2〜5节背板基部各有一条明显的银白色绒毛带5. 沙巴蜂分 布:马来西亚沙巴州个体大小:个体较印度蜜蜂个体略大 工蜂体色:红铜色生活习性:与东方蜜蜂相似 营巢习性:在洞穴内营巢6. 东方蜜蜂分 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气候带地区;亚洲(中国、伊朗、阿富汗、巴 基斯坦、印 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东帝汶、菲 律宾、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 栖息和营巢习性:在自然界中,蜂群栖息在树洞、岩洞等隐蔽场所,造复脾;生 存受威胁时,易发生整群弃巢迁栖。
群 势:维持1〜3kg (约1.5〜3.5万只工蜂) 其它特性:雄蜂房盖,尖笠状凸起,中央有气孔;工蜂在巢口扇风时,头向外; 采集半径1,000〜2,000m;分蜂性强;尚于利用零星蜜源;对蜡螟抵抗力弱;抗 美洲幼虫病、白垩病、蜂螨、胡蜂;产卵有节,消耗省;个体耐寒,适应利用南 方冬季蜜源7. 西方蜜蜂分 布: 遍及除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大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养蜂生产上的 主要蜂种营巢习性:在自然界中,蜂群穴居,造复脾特 性: 工蜂在巢口扇风头向内;雄蜂房凸出,盖平;易维持大群; 善于采集 大宗蜜源; 具采胶性能; 产浆性能好8. 绿努蜂分 布:仅发现于马来西亚的沙巴州绿努山区形态特征:工蜂体长10〜11m m,体色较深、多为暗黑色 生物学特性:生活在海拔1700m以上的山区;穴居,在树洞里营造复脾蜂巢 经济价值:可以驯养为饲养蜂种,也是当地的传粉昆虫之一9. 苏拉威西蜂分 布: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群岛和菲律宾生物学特性:穴居,营造复脾;工蜂体长约11m m,体色也较东方蜜蜂浅;其余 生物学特性与东方蜜蜂相似经济价值:已部分驯养为饲养蜂种,可取蜜,为当地的传粉昆虫之一四、 东方蜜蜂的亚种1•蜜蜂品种的概念蜜蜂品种(地理品种、自然品种、原始品种):指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的同一 种蜜蜂,由于地理上的隔离,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亚种。
蜜蜂的不同地理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代表着不同的遗传型,适应 于不同的环境甚至在一个地理品种内,尚存在着适应于特殊环境条件(气候、 蜜源和病敌害等)的不同生态类型2. 东方蜜蜂的亚种 中华蜜蜂、印度蜜蜂、日本蜜蜂、喜马拉雅亚种、阿坝亚种、海南亚种五、 我国的东方蜜蜂亚种我国东方蜜蜂亚种、工蜂特征、分布及数量表 X±S 单位: mm项目海南蜜蜂中华蜜蜂印度蜜蜂阿坝蜜蜂喜马拉雅蜜蜂体 长10. 50—11. 5011. 00—13. 0010. 50 — 11 0012. 50—13. 5011. 00 — 12. 50肘脉指数4. 53 土 0. 963. 99 ±0. 494. QE 土 0. 574. 06±0, 574. 61 土 Q. 71巢房内径4. 60 + 0. 104. 75 + 0. 104. 40 ±0. 505. 06 + 0. 11地理分布海南省长江流域、华云南南部边四川西北部、西藏南部、南、黄河中、境地带青海东部、云南西北部下游、云贵高 原甘肃东南部生态型榔林型、山地华南型、华中地型、河型型、华北型、谷型云贵高原型数量(万群)10250251517六、西方蜜蜂的亚种(一)意大利蜜蜂1 .分 布 : 世界各地。
2.生物学特性: 性温驯,不怕光产卵力强,春季群势发展较平缓,分蜂性弱, 能维持大群,工蜂对大宗蜜源采集力强,泌蜡造脾力强吻较长,可利用长花管 蜜源产浆力强护脾和清巢能力强,盗性强,定向力较差,易迷巢错投,在较高 纬度地区越冬性能较差,饲料消耗量大,抗蜂螨及幼虫病能力弱3.肘脉指数 : 2.55±0.4104.体长: 12-13mm5.吻长: 6.35-6.60mm6.主要形态学特征: 腹部细长,腹板几丁质黄色,第2-4 腹节背板前部具黄色 环带,以双黄环居多体表披浅黄色绒毛,中胸小盾片黄色二)卡尼鄂拉蜂1.分 布: 马其顿和多瑙河流域,包括奥地利、前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 亚和保加利亚近年来,通过人为引种,已成为世界性广泛分布的蜂种2.生物学特性: 性情温驯,提脾检查时最安静春季初次采粉即开始育虫,是 能优越性地适应广春季流蜜的蜂种采集力特别强,尤其善于利用零星蜜粉源, 很少采胶在流蜜期,工蜂的寿命比意蜂长 一周左右,冬季长20-30 天左右以 小群越冬,饲料消耗省越冬蜂存活率为 33.1%,非常适应在 冬长春短但流密 早的地区饲养分蜂性较强,吻较长(6.4-6.8mm),能利用长花管蜜源定向力很强, 盗性弱,几乎不发生幼虫病。
也是杂交育种的良好素材3.肘脉指数: 2.44-3.004.体长:12-13mm,比意蜂稍大5.主要形态学特征: 腹部细长,几丁质黑色,有些个休甚至具有红棕色环带 绒毛灰色至灰棕色,腹部第二和第三背板往往有棕色斑3(三)高加索蜜蜂 (高加索蜜蜂(1916) )1. 分 布 : 原产于高加索山区的中部高原2. 生物学特性: 温驯,不怕光;育虫积极,分蜂性弱,能维持大群采集力比 黑蜂强,产蜜量较低;吻最长,达7.2mm,蜂胶采集利用最多;定向力差,易迷 巢;盗性强;爱造赘脾;抗螨力很弱3. 肘脉指数:2.16±0.34. 体 长: 比意蜂稍小5. 主要形态学特征: 工蜂腹部几丁质黑色,第一腹节背板有棕色斑点,工蜂绒 毛浅灰色,雄蜂胸部绒毛黑色,吻特长四) 欧洲黑蜜蜂 (欧洲黑蜜蜂(1758))1. 俗 名:法国棕蜂、德国蜂、黑蜂、英国蜂、阿尔卑斯蜂、中俄罗斯蜂2. 分 布:原产阿尔卑斯山以西和以北的欧洲地区目前仅在西班牙、波兰、丹 麦、法国和前苏联的某些地区3. 生物学特性:怕光易怒;蜂王产卵力一般,育虫能力不强,春季发展慢,夏季 后才可形成强群,分蜂性弱,采集勤奋,能利用零星蜜粉源,但产蜜量不如其他 蜂种;在严峻的气候条件下能很好地越冬,定向力正在变弱,迷巢错投率达 20%; 蜜源贫乏时,非常勤俭且饲料有少量剩余,蜂群感螨水平高。
4. 肘脉指数: 1.84±0.285. 体长:12-15mm,较意蜂大6. 主要形态学特征: 体大腹粗,几丁质纯黑色,少数个体在第 2、3 腹节背板 上有黄色小斑,覆毛长达0.4-0.7mm;吻短,仅为5.7-6.4mm;雄蜂胸部绒毛棕 黑色至黑色七、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蜜蜂的主要区别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主要的区别特征和特性中华蜜蜂意大利蜂上唇基具三角斑无三角斑后翅中脉分叉无分叉大小蜂王13〜lGnnn16^ 17mm工蜂10 〜13tonn12 〜雄蜂1113tonn14 〜l&nin体色蜂王黑、枣红桔黄至淡棕工蜂灰黄淡黄雄蜂黑金黄有黑斑吻长(mm)4. 5〜5. 66.2 〜6. 7■特征和特性中华蜜蜂意大利蜂巢房大小蜂王06. 00-9. OOnnn08.00-10. 00mm工蜂(对边距)4. 81-4. 97nnn5.20~5. 40nmi雄蜂(对边距)5. 25-5. 75nnn6.25-7. OOmm雄蜂房蜡盖笠状,具孔凸出,盖平群势1 〜2kg1 〜3. 5kg蜂王产卵力400〜1000粒/日800〜1500粒/日繁殖情况能据蜜源调节育虫春季育虫早;蜂群发展平稳 夏季群势强扇风行为鼓风型(头朝外)抽气型(头朝内)采集情况善于利用零星蜜源 和南方的冬季蜜源, 能采集浅花冠的蜜源善于采集持续时间长的大蜜源特征和特性中华蜜蜂意大利蜂分蜂性强弱,易维持大群耐寒性群体一般;个体强一般饲料消耗少较多泌蜡造脾力善咬毁旧脾,爱造新脾泌蜡力强,造脾快产浆性能差好采集利用蜂胶木采较多蜜房封盖干型,白色中间型温驯情况易螫,怕光,温和,提出巢脾时蜜蜂安静提脾时蜜蜂易出现慌乱第二节 蜜源植物 蜜源植物是指具有蜜腺而且能分泌甜液并被蜜蜂采集酿造成蜂蜜的植物。
粉 源植物是指能产生较多的花粉,并为蜜蜂采集利用的植物蜜粉源植物是指既有 花蜜又有花粉供蜜蜂采集的植物在养蜂生产中,常把蜜源植物和蜜粉源植物甚至于粉源植物,统称为蜜源植 物它是蜜蜂食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发展养蜂生产的物质基础花蜜、花粉的成分 花蜜中的成分大要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此外,在许多植物的花蜜中还有 少量的低聚糖、麦芽糖和棉子糖,以及黏质、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 矿物质和酶等花粉 : 花粉的成分因花种不同而异, 一般含有水分 3%-16%,蛋白质 13% -28%,脂肪 1%-17%,还有糖类、淀粉、氨基酸、脂肪酸等它是蜜蜂蛋白质 脂肪和矿物质营养的主要来源主要蜜源植物:油菜 、紫云英、荔枝、龙眼、沙枣、柑橘、枣树、白刺花 主要粉源植物:玉米、高粱、稻、蒿 有毒蜜粉源植物(雷公藤,紫金藤,博落回,藜芦)藜芦:别名大藜芦、山葱、老汉葱,百合科多年生草本,高约lm主要分布于 东北林区,河北、山东、内蒙古、甘肃、新疆、四川也有分布花期在东北林区为6-7月蜜粉丰富藜芦茎、根及全草含多种甾体生物碱 l% -2%蜜蜂采食后发生抽搐、痉挛,有的采集蜂来不及返巢就死亡,并能毒死幼蜂, 造成群势急剧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