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中的证伪主义.doc
9页经济学研究中的证伪主义——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一、 作者简介1.1 马克·布劳格生平马克·布劳格 1927 年出生于荷兰海牙的一个犹太工商业家庭1940 年德国入侵荷兰,马克·布劳格举家逃往英国,两年后移民美国纽约马克·布劳格于 1945 年进入纽约城市大学的皇家学院就读经济学专业,于 1950 年毕业他的硕士和博士都就读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在 1951 年至 1952 年间,他曾担任皇家学院的助理讲师,期间辗转英国,在大英博物馆完成博士论文,1954 年回美国,并于 1955 年毕业取得博士学位马克·布劳格的博士论文主要内容是研究大卫·李嘉图的经济思想史在 1954 年至 1962 年期间,布劳格受聘于耶鲁大学经济系担任助理教授,教授经济思想史课程1962 年,耶鲁大学的聘用到期,马克·布劳格回到英国,被伦敦教育学院聘用,开始了教育经济学研究在伦敦教育学院执教期间,他还兼职名誉教授、担任各国经济顾问,主要提供教育和就业方面的相关咨询1984 年退休后,他转任英国白金汉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顾问教授而后,他回到出生国荷兰,一直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1.2 马克·布劳格的研究方向与主要著作马克·布劳格的主要研究有四个方向:经济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包括他的博士论文《李嘉图经济学:历史的研究》 ,经济学史上的名著《经济理论的回顾》 (1962) ;教育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包括《工业中受教育人群的实用性》(1967) , 《教育经济学简介》 (1970) ,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和就业问题》(1973)等;科技哲学方面的研究以及经济学方法论方面的研究:《经济学方法论》 (1980) 。
其中马克·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著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研究他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方法论》 ,并希望从此得到启发马克·布劳格有关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评价》 (1980) 、 《经济学方法论》 (1980) 《评价经济理论:研究纲领方法论的研究》(1991) 、 《经济学方法论新趋势》 (2000) 在布劳格发表的文章中,大量是对经济学理论、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其中对经济学方法论进行探讨的主要有《李嘉图的实证主义经济学》 (1956) 、 《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一堂简单课程》(1980) 、 《一种激进的经济学方法论评价》 (1983) 、 《我们的方法论危机:争论》(1985) 、 《约翰·希克斯和经济学方法论》 (1988) 、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和《规范性区分》 (1998) 、 《经济学中的形式主义疾病》 (2000)等马克·布劳格于 1980 年发表的《经济学方法论》里有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的经济学论证,成为经济学方法论研究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力作这本书集马克·布劳格的方法论思想之大成,成为西方经济学方法论里程碑式的杰作这部开辟性的方法论著作集中反映了马克·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思想。
书中系统地展示了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介绍了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和发展,向我们充分揭示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方法论的矛盾和困惑,深度剖析了新古典研究框架的方法论特征,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西方经济学的成就和危机成为经济学方法论研究史上标志性的杰作在《经济学方法论》这本著作里,马克·布劳格所倡导的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假设应通过其连贯性、可行性和解释力来判断 ”他认为经济学像其他的所有科学一样关注预测性,因为它将最终检测我们的理论是否正确,建立不受自身偏好影响的经济体系经验性证据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马克·布劳格坚持认为,现代经济理论,应该能实现对解释现象的预言,并且这种预言是潜在的可用经验检验确证的,否则,它就是不合理的这也是他一直倡导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二、 全书概要马克·布劳格深受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影响,他的《经济学方法论》围绕也围绕着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展开全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科学哲学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其次梳理整个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为了证明经济学中的争论是如何牵涉到经济学方法论问题,紧接着考察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案例,最后提出结论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和启示2.1 科学哲学思想的归纳本书的第一部分相对独立,简要地介绍了在作者写作本书期间流行的主要科学哲学思想,并对科学哲学思想做了一些区别。
马克·布劳格在开篇中就公认观点:对假定推理模式、对称论题、逻辑谬误、归纳问题、免疫战略、统计推断等展开讨论,同时他认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研究成果成为科学哲学新旧观点的分水岭紧接着,在这一部分马克·布劳格的研究对象从波普尔逐渐转向了库恩的范式研究、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以及费叶拉本德的无政府主义在本部分的最后,又回到方法论一元论问题的讨论贯穿这一部分,马克·布劳格始终在为“软的”社会科学寻求一种区别于“硬的”传统自然科学的、适合的、有启发的方法论2.2 经济学方法论的回顾在书的第二部分,马克·布劳格主要考察了在他之前经济学方法论相关大部分的著作他认为:1776 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是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标志着经济学从此成为一种独立原理自此之后,方法论原理的重要性在一大部分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托马斯·马尔萨斯等尽管以上人物在论证一些经济问题时使用的方法不同,但本质上是相同的在此之后,经济学方法论面临着进一步的分化和挑战:斯诺 1936 年发表的《政治经济科学概况》严格区分了实证科学和规范科学詹姆斯·穆勒坚持证实主义,强调用事后的解释力来判断社会科学中一个理论的正确性,而不是看它事前预言的正确性。
在贬低了演绎逻辑的同时对归纳逻辑进行了高度的颂扬,他认为有必要建立统治政治经济学家的研究方法的原理凯尔恩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和逻辑方法》中强烈地否认可以通过把经济理论的含义和事实做简单的比较来反驳经济理论的观点约翰·纳维利·凯恩斯的《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和方法》在詹姆斯·穆勒的基础上强调了经济人假说的现实性,得出核心结论“ 经济理论的假设一般是对的,那么它的预言也是正确的,如果预言没有实现,那么通过对事实进行努力研究总会发现某些干扰因素来解释这种不一致 ”罗宾斯的名著《一篇论经济科学的本质和意义的论文》 (1932)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在这本书里给经济学下了定义:“ 经济学是一门把人的行为做为在目的和具有可选择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的科学 ”与凯恩斯相似,罗宾斯也认为不可能从数量方面对经济影响进行预言除此之外他还否定了对效用做人际客观比较的可能性,因为它们“ 无法通过观察和内省证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要求证实只是为了检验经济学真理在特殊情况下都能得到运用的证实主义思想衰弱了以米塞斯为代表的证实主义最后坚守者,他们在对人类学的论述中认为解释经济行为的有效前提是关于有目的的个人活动的假设,他还坚持方法论的二元论,在证实主义的阵地上回到了斯诺一穆勒一凯尔恩斯传统的极端翻版。
另一方面,托伦斯·哈奇森的著作《经济理论的意义及基本假设》 (1938)开始了对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讨论,这一举动也引入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标准在《经济理论的意义及基本假设》中,哈奇森认为科学的经济研究应该受到经验检验的限制但对于“经验检验”一词,哈奇森并未指明检验内容是针对经济理论还是经济预言保罗·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经济理论的操作意义》 (1945)则论证了约束最大化标准的假设不足以导出大多数经济预言,他还专门设了一个对应的动态系统,即对应原理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出的操作有意义原理也是一个可证伪理论相反,密尔顿·弗里德曼的文章《论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1953)的中心论题则是:经济学界不必为经济理论的假设“现实”而烦恼,这一文章的发表引发了与萨缪尔森十年争论的风暴这两者的理论都存在不可挽回的缺陷,但所幸没有给经济学的方法论带来重大的危机在保罗·萨缪尔森和密尔顿·弗里德曼有关经济学的十年经济学方法论论战结束后,一批学者相继出现,他们试图重建新的方法论来给经济学穿上科学哲学外衣一方面,反波普尔主义方法论者开始涌现,马丁·霍利斯和爱德华·内尔作为这一学派的代表,在《理性经济人》 (1975 年)的著作中抨击实证主义事实和价值、事实和理论分离的论题,并反对实在论哲学。
另一方面,美国制度主义者的作品采用的是模型化方法,用讲故事的手法来描述正统经济学马克·布劳格在用波普尔证伪主义评价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前,把笔锋转到了福利经济学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的福利经济学摆脱了价值判断,属于传统的实证经济学范畴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争论使得方法论学者陷入了在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进行逻辑划分的难题讨论马克·布劳格接着呈现对帕雷托福利经济学争论的论点,分析后得出结论:只有努力增加事实的作用并减少价值的作用才能促进科学思想的进步如果经济学要进步,必须对经济理论不断地给予可证伪地经验检在对以上经济学方法论中的显著问题得出结论之后,马克·布劳格在本章的结束部分把已经取得的结论运用于一些主要的经济争论2.3 新古典案例评析本书的第三部分涉及到新古典研究框架的方法论评价马克·布劳格在这一篇章中提供了一系列的案例研究,把第二部分中讨论的方法论知识运用来评价经济理论,研究理论实践预言,评价理论预言中的证据他的目的是对这些理论进行划分,从而在分析中探索理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他所选取的案例包括:厂商理论、一般均衡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剑桥之争种种、赫克谢尔—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者、人力资本理论以及新家庭经济学。
以上案例中每一个都是新古典经济学这个核心框架的一部分,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其各异,但联系紧密组成的亚框架之间的内在联系,表明核心框架的部分是如何获得各部分支撑,而其他部分常常是由未经检验的假定支撑的这种研究并不是为了平息在经济学家之间还不能取得统一意见的本质问题,而是为了证明经济学中的每个争论是怎样牵涉到经济方法论问题的2.4 证伪主义的回归本书第四部分仅仅包括一个章节,但是这一章节是本书中最具有个人见解的一部分,把所有的问题汇总起来,从而取得了最后的结论马克·布劳格在最后发表了个人的观点,他在书中写道:“ 在这本书中,我始终认为经济学的中心目的是预言,而不只是解释,我还暗示过去内容丰富的所有经济学说,只有正统的、没有时间性的均衡理论 ——简单地说也就是新古典科学研究框架 ——已经表明,它自己愿意根据它的预言来评价 ”他揭露了现代经济学出现的危机:这一危机主要在于批判了经济学理论只停留在理论逻辑的完善,严重地缺乏实践意义;轻视证伪主义的方法论规范对于这一危机,马克·布劳格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说服经济学家们严肃地运用证伪主义他总结了经济学研究框架的规范:“ 方法论能够做的是,提供接受或反对某种研究框架的准绳,制定帮助我们区分鱼目和珍珠的标准。
我们已经看到,从它们给经济学家指点实践的速律角度看,这些标准是有层次的、相对的、动态的,而且是决非明确的 在最后,他引用波普尔的话语,并结束了他的整本著作 “无论如何,我们对任何研究框架能够、事实上也必须提出的终极问题,是波普提出的众所熟知的问题:什么事件,会导致我们反对那个框架 ?一个研究框架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就已经表明它无法满足科学知识所能达到的最高标准 ”三、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思考——证伪主义方法论3.1 本书中心思想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思想在于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他沿袭波普尔动态发展的哲学思想,对他的证伪主义方法论进行梳理,按时间逻辑盘点了证伪主义的相关论题,评价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总结了证伪主义方法论对经济学的影响正如他在《为何我不是一个建构主义者》中宣称的:“就我来说,我是一个不悔悟的波普尔主义者我知道波普尔在职业的科学哲学家中赢得不了多少尊敬,我也知道他的主张中存在着真正的弱点甚至可能是严重缺陷但是,我仍然认为这个理论的大部分内容,当然还有这个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