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历史.ppt

59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2124016
  • 上传时间:2018-08-1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8.65MB
  • / 5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Chapter 1 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历史(一)中国古代书籍设计艺术 0 1 最初的探索• 文字是附着于载体的文字与承 载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整体,往 往被称之为“书”那么、回溯汉 字一步步发展的脚步,我们可以追 寻到遥远的过去,那书籍形成的痕 迹 • 在我国,距今有五六千年历史的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 简单的刻画符号据学者推断,这 可能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字,也是中 国书籍发展史上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0 1 最初的探索• 公元前11至16世纪的商代, 在遇到祭祀、征战、田猎、疾 病等无法预知的事情时,先人 就用笔将文字书写于龟甲或兽 骨之上,并用刀锲刻,而后煅 烧,通过占卜来寻求来自上天 的启示,这就是甲骨文的由来 • 甲骨文字的排列,直行由上 到下,横行则从右至左或从左 到右,已颇具篇章布局之美 甲骨卜辞的摆放似乎也有一定 的顺序• 《尚书·多士篇》说:“惟汝知,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其中甲骨文“册”字 的含义似乎就是甲骨刻上文字后,串联在一起 的称呼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 说:“许多龟板穿成册子这样穿成的册 子便称“龟册”另外,安阳出土的甲骨文曾 发现龟 版尾端右侧刻有“册六”、“编六” 、“丝三’,等编号字样 • 如左下,像两只手捧着简册,有非常尊崇 的含义。

      典”和“册”的象形,形象地表明 了那时的装帧形态那么,在甲骨上穿孔,再 用绳子或皮带把甲骨一片一片缀编起来,是 需要技术并具有一定审美水平,这应该 称得 上是装帧艺术 的源头吧0 1 最初的探索0 1 最初的探索• 青铜器至西周已发展 至鼎盛时期用于记事的 铭文常常被铭刻在器物的 内壁和器盖的背面 • 盛行于秦汉的石刻文字 ,以碣、碑、摩崖的形式 记录 着经典著述与帝王的 丰功伟绩 ,已具有了供大 众阅读 的功能 •东汉 熹平年间的《熹平石经 》则常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规模庞 大的石头书 •记载 :“其观视 及摹写者,车 乘日千余辆,填街塞陌可谓盛 况空前0 2 书籍的形成中国书藉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书藉制度进行划分:(一) 简策制度也称简牍制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周 代至秦汉) (二)卷轴制度(公元4世纪至公元10世纪,六朝至隋唐) (三) 册页制度,其中由卷轴装演变为册页形式,包括经折装、 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公元10世纪至公元20世纪,五代 至明清,有的形式至今还在沿用) 0 2 书籍的形成• 竹简•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 中说:“著于竹帛谓之书”。

      • 简策收藏的方式是把每 册卷成一卷存放,然后用 一种柔软的丝织品如帛之 类,做一个囊袋把“书”装起 来 • 从简册开始,古代的书 藉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形制 ,这对中国书藉文化产生 了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0 2 书籍的形成• 木牍• 竹简常相提并论的木牍,其长度也 因功用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长度有二 尺、一尺五寸、一尺,也有长五寸的, 其宽度一般为长度的1/3因此,行文 往往采用数行并写的形式 • 记载在木牍上的文字,常被称为“方” 或“版” “犊”,《说文解字》释为:“ 犊,书版也故后人也称“方版”为“版 犊”由于版牍面积大,地图、书信之 类在古代常使用版犊,地图因之被称为 “版图”;书信因定制为一尺,则被称为“ 尺牍” 0 2 书籍的形成• 缣帛缣帛的使用,跨越了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的漫长岁月 缣帛质地轻软,便于携带保存, 缣帛的种类也很繁多, 缣帛有许多简牍无法替代的优点,如:书写面积大、易于携带 、墨迹清晰等等,但因其价格的昂贵,往往只用于珍贵经典、 神圣文书的书写和图画的绘制0 2 书籍的形成• 卷轴装• “缣贵而简重”,真实地道出了缣帛和竹木作道为书藉材料的不足 之处。

      东汉的蔡伦总结各种造纸经验,于公元105年发明了造纸术 • 东晋,纸的使用日益普及,竹简遭废弃,书籍开始一律采用黄纸 因纸是简牍与缣帛的代替品,应用于书写之后,依然沿袭着卷轴的形式 造纸流程图0 3 书籍的演变纸的发明,对我国书籍发展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隋唐时期雕版印刷 术的发明不仅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书籍 的形式,促使书籍不断地变换着自身的模样,或卷、或折,一路发展 而来0 3 书籍的演变• 叶子• 经过长期的使用,卷轴装舒卷不易的缺 点渐渐让人感到不方便,人们就不断探索改 良卷轴装的方法 • 隋唐时期,佛学极为兴盛大量佛教经 典由印度传到中国,都是狭长的单页梵文贝 叶经的形式 • 梵文是由左向右横着书写的,这种形式 和我国自上而下书写的习惯很不相适,因此 ,就将书写格式改为垂直竖写 • 书籍的发展是由卷轴直接转变为折叠, 再转变成册页的形式其间还经过了这个叶 子的演变过程0 3 书籍的演变• 经折装• 经折装就是把本来卷轴形式的卷子不用卷的办法,而是改用左右反复折合的办法 • 佛教经典多采用经折装的形式,所以古人称这种折子为“经折”0 3 书籍的演变• 旋风装(龙鳞装)• 经折装的书很容易散开,僧侣们诵经时还有不便之处,在经折装的基础上,人们 又不断对它加以改进。

      古人将一大张纸对折,一半粘在第一页,另一半从书的右侧 包到背面,与最后一页相接连,使之成为前后相连的一个整体,如同套筒;阅读时 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再到第一页,如此可以循环往复,连续不断地诵唱经文;遇 风吹时,书页随风飞翻犹如旋风,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旋风装0 3 书籍的演变• 蝴蝶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说:“蝴蝶装者,不用线订,但以糊粘书背,以坚硬封面,以版心向内,单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0 3 书籍的演变• 蝴蝶装蝴蝶装比起卷轴是有很大改进,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之 处一是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看到文字;二是粘胶的书背 ,如因胶性不牢,就容易产生书页脱落的现象0 3 书籍的演变• 线装• 明朝中叶以后,包背装被线装的形式 所取代它不易散落,形式美观,是古 代书籍装帧发展成熟的标志 • 线装和包背装差别不大线装的封面 、封底不再用一整张纸绕背胶粘,而是 上下各置一张散页,然后用刀将上下及 书背切齐,并用浮石打磨,再在书脊处 打孔用线串牢 为了保护珍贵典籍或明藏孤本 ,藏书家往往特制书卷装置以 保存书籍从《四库全书》的 书函、《周易本义》书匣、《 二十四史》藏书柜、《绮序罗 芳》书屉、《御篡朱子全书》 书箱………千姿百态中体现出 中华书籍文化精华给予世界的 贡献,为世人瞩目。

      0 3 书籍的演变• 线装0 4 印刷术中国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也是促进书 籍发展的重要条件 中国的印刷术“雕版肇始于 隋朝,行于唐世,扩于五 代,而精于宋人,从先秦 的诸子百家到上下五子年 的经、史、子、集、戏剧 、平话、工技、农艺、医 药、占卜、释藏、佛典、 道经各类著作依靠印刷术 得以流芳百世,代代相传 • 以雕版印刷的生产方式印刷的书,品种多,印量大,使用时间更长,在各个时期形成各自的特点风貌、别门流派 • 随着社会对书的需求量的增大,雕版印刷技术的费工耗材等缺陷, 于是毕昇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活字版的发明可以说是印刷工艺的一场革命 • 为了缩短工时提高效率使书籍可以快捷方便地进行大规模印刷出版,元代农学家王祯发明了一套木活字转轮排版技术,中国的印刷工艺技术和艺术审美进一步得到了升华二 中国近代书籍设计的发展中国的二十世纪经历了改朝换代, 政治变革、制度变迁,在这样动荡的社 会,中国书籍设计这一百年所呈现的面 貌,可以用春夏秋冬的四季节气晴雨表 来比喻每一个阶段所独有的书籍设计风 景夏,19世纪末,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传 入我国书籍装帧逐渐脱离传统 的线装形式趋向 于现代的铅印平装本。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时 期,书籍设计艺术进 入一个新局面它打破旧传 统, 从技术到艺术 形式都为新文化书籍服务这一时期书籍设计艺术领 域人才 辈出,尤比如火如荼的“盛夏”,呈现着百家争鸣、勃勃日蒸的态势 是我国现代书籍设计艺术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他特别重视对国外和国内传统装帧艺术的研究,还自己动手,设计了数十种书刊封面,鲁迅• 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下,涌现出一大批学贯中西、极富文化素养的书籍设计艺术 家首推 陶元庆陶元庆早年留学口本,精于国画 其封面作品构图新颖,色彩明快, 颇具形式美感钱君陶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出版家 他的装帧设计作品中呈现出清雅的艺术气质并有着丰富的装饰语言他的作品多达 四千余件在文化圈内有“钱封面”的雅称• 钱君陶• 丰子恺丰子恺,是一位漫画家和散文家,他的封面画也以漫画见长,具有很强的 艺术感染力• 叶灵凤集作家、翻译家,画家和收藏家于一身的叶灵凤,喜欢英国比亚兹莱和日本路谷虹 儿的绘画,并自称自己是“中国的比亚兹莱”• 庞薰琴庞薰琴,画家,工艺美术设计教育家,在中国传统装饰绘画方面有丰厚的研究专著 对设计教育有显著贡献他的设计作品中有很浓郁的传统装饰之风。

      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很多人身为作家,却直接参与书刊的 封面设计,是这一时期独特的人文景 观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万象更新出版社纷纷设 立美编室,有了专门从事 书籍装帧设计 的设计师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专门成立/书籍设计专业 ,书籍设计艺术 翻开了全 新的一页,那个年代进入收获累累硕果的秋季冬,20世纪60年代,三年天灾人祸造成国家经济 困难,社会政治生活渐渐进 入极左的寒 冻期,接着又经历 了“”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劫难,出版业转 入低潮, 设计 作品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印制粗糙,设计 思路狭窄,”口号代替了创作…… 这些都遏制了艺术 家的创造力,使书籍装帧行业一度跌入谷底在一片“红海洋”的书籍世界里,《红岩》、《二家巷》、《黑面包干》、 《悔誓》的装帧设计和《张光字插图集》、《君陶书籍装帖艺术选》的出 版,就显得颇为突出而意义非凡了冬春,1976年,浩劫十年的文革结束,冰封解冻 改革开放,出版复苏,艺术创 作开始有了较好的政治与文化环境20世纪80年代,先后成立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研究会(后改为 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及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

      1979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会,是自1959年举办的第一届时隔20 年的一次书籍艺术的文艺复兴l986年举办的第三届 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 览会中,一批中青年 艺术家脱颖而出.形 成了装帧艺术界老、 中、青艺术家汇聚一 堂的新局面• 进入20世纪90年代,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国际间设计界的交流日惭广泛. • 1993年的《菊地信义的装帧艺术》、《日本现代图书设计》与1996年杉浦 康平著的《造型的诞生》、《杉浦康平——注入生命的设计》相继出版.随着书籍艺术概念的不断进步,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Chapter 1 中国书籍设计艺术的历史(二) 21世纪的中国书籍设计入21世纪,随着书籍出版业体制的改革, 书籍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人们意识到书籍艺术本身的含义,它传递的是文化,而不单纯是商品进创造书卷之美《梅兰芳藏戏曲史 料图画集》获得 2004菜比锡世界最 美的书金页奖,是 中国首次获得·世 界最美的书”称号近年来书籍设计艺术的巨大变化和进步,可归纳以下十个方面: (一)书籍整体设计概念在增强许多设计师不仅仅注重封面的外在包装,还在设计中强化了书籍视觉传达语言 的叙述,如对图像、文字在书籍版面中的构成(二)对书卷气息的尊重他们努力适应普通读者的需求,把握现代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数字化工具的 优势,但又不被其所束缚,淡化电脑化的痕迹。

      追求返朴归真的书卷韵味和文 化气质三)引进新观念,开拓设计思路外来优秀文化的引进,开拓了设计师的思 路,开阔了眼界 很多作品都展示出设计师们突破旧规则的 束缚,求新的设计意识四)中国本土文化审美意识的回归在吸纳外来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