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体系建构与深化研究.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3031188
  • 上传时间:2021-10-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12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体系建构与深化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由本体论(或本质论)、本源论(或根源论)、结构论(或关系论)、发展论(或前沿论)构成本体论、结构论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和系统,使理论更加丰富并具有逻辑性本源论研究应进一步加强,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理论根基要特别重视发展论研究,更好地服从或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为人们提供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  作者简介:郑永廷,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谓原理,就是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是两个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展开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发展理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因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来,持续、深入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立之初,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基点,主要是阐述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新要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的成长与壮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基本矛盾、范畴体系、要素结构、运行过程等基本问题,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本质、规律、原则、要素关系等内容,建构原理体系经过专家们的深入研究、反复讨论、大胆争鸣,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统编教材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学位点、博士学位点的设立与增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基点再次发生转变,开始综合研究原理体系,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根源等关键问题,旨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理论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成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标志,必须在理论上回答几个最基本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或本质论)问题  主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是什么的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内涵、外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基本范畴、基本要素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环节、运行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功能、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具体规律。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或根源论)问题  主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与普遍性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或“思想统治”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与人的实践性本质的逻辑展开,即实践是认识的根源和思想指导实践不可分割;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社会本质的必要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要协调物质关系与思想关系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的需要本性”的必备方式,即人的物质需要、社会需要与精神需要,都要有相应的满足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或关系论)问题  主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机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与结构,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类型、特点、作用与关系;教育目标的类型、层次与作用;教育内容的类型(即理论内容、实际内容、知识借鉴等)、内容体系、内容选择与整合;教育原则体系与方法论;环境的特点与教育环境的优化;教育载体及其综合运用;教育管理与评估  (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或前沿论)问题  主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原因与前景,包括:时代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既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又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围绕、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动员、引导广大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并提供解决人们所面临现实问题的正确理论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目标是要在理论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或本质论),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与问题的罗列,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抽象,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或根源论),要从社会与人的两个层面,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中,阐述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普遍性与必然性,解除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社会存在与发展方式的信念,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或关系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或本质论)的展开,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性理论,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性与应用性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或前沿论),既是社会与人的发展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与人的发展服务的基本职能,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深化研究的任务  综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教材、专著与论文,虽然各有侧重与特色,但前期多数成果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或关系论)研究,后期一些成果开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或本质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或前沿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或根源论)虽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多以独立专著、论文出现,只有个别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专著有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研究内容。

      这种状况使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专著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理论的系统性与深度;前面所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存在多样化表述问题;不能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然性与普遍性问题;难以为人们提供解决当前所面临现实问题的理论这就需要进一步拓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  (一)深化、系统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或本质论)、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或关系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外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基本范畴,只有深化研究,使理论彻底,才能达成共识如果对研究的概念理解不一致,或在研究过程中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设定;如果研究只是各抒己见,缺乏讨论、争鸣,都会导致在基本理论研究上的差异甚至对峙,这种“概念理解不一”“不必要设定”“各抒己见”以及成果的差异和多样化,在前一部分已经梳理  所谓理论研究的“系统化”,就是追求同一理论内涵的内在联系和相关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具有系统性,一是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逻辑体系,不是零散、平行摆放研究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虽然可以各有侧重、显示特色,但不管其研究成果多么与众不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外延与规范,必须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

      缺乏逻辑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难以称之为原理二是要在内容研究上形成体系,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体系(即基本规律与具体规律的关系、具体规律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等,只有将每个研究内容形成系统,才能赋予研究成果理论性,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本色如果将研究内容平行罗列,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也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缺乏理论性与说服力  (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或根源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或根源论)研究已经涌现一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各个层面、视角,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有学者通过文献调查,汇集了中外古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先哲、学者,以各种人性(预设人性为善、恶、有善有恶、无善无恶、自然人性、理性人性等)预设为前提(虽然这种预设是主观的、不科学的),都阐述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即使是预设人性为恶的各种宗教,也把向善、求善的道德教育作为必要方式有学者从哲学高度,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论”,力图从本源上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根据。

      还有学者分别从认识、价值、政治等层面探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  要科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社会和人两个层面的本质与人类社会活动的普遍性入手,才能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了自阶级社会以来就有阶级统治的著名论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98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阐述了一个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与“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的辩证关系,肯定了占统治地位思想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强调“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1]98-99所谓“思想的生产”,就是人们为了认知世界和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所进行的探索、创作和精神生产的活动;所谓“思想分配”,是指按一定规定把思想分配给社会、社会集团以及社会成员的过程和形式传媒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文化活动等,是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都要采用的“思想分配”方式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是由一定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或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实施“思想统治”或主导社会发展所决定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摒弃了主观的人性论假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中,科学揭示了人的实践本质、社会本质和人的需要本性实践本质从认识论意义上讲,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而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实践本质从人的主观能动性上讲,人必须坚持思想领先,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任何实践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有思想无行动只能称之为认识,不是实践;有行动没思想只能称之为本能,也不是实践;只有思想与行动统一才是实践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2]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人的思想认识、增强主观能动性、指导人的正确行动中必不可少  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本质进行了论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0社会关系“分成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是人维持生存的活动的(结果)形式。

      [3]人的社会本质既决定人对物质关系的需要,又决定人对思想关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为满足人们形成与发展合理物质关系与正确思想关系所必备的方式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4]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人的社会本质所必须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5]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6]13。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