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文化典籍解释目的内容意义.ppt
44页第六章 古典文化典籍解释第一节 古代文化典籍解释 的目的、内容和意义一、古代文化典籍解释的目的v1、克服语言障碍以初步读懂古代文化典籍v2、消减历史距离以全面进入古代文化典籍v3、依据历史现实需要以深入阐发古代文化 典籍二、古代文化典籍解释的内容v(一)解释典籍文本的语言v(二)考察作者立说的语境v(三)阐发经典蕴涵的义理(一)解释典籍文本的语言v 1、诠释词义v 2、疏通文意v 3、阐释语法v 4、分析篇章结构v 5、阐明修辞表达方式1、诠释词义 A.诠释词义的重要地位为核心内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对象是理解困难的词语例:初,延年母自东海来,欲从延年腊, 到洛阳,适见报囚……v当初,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郡来看儿子,打 算跟随严延年一起进行腊祭到洛阳时,正 遇到处决囚犯 B.注释词义的形式v(1)直训直接以词解词用已知或常用的 词解释同义词(近义词),叫直训 如:元,始也;舟,船也v直训从形式上可以细分为:互训、递训 、同训等类型v互训:两个同义词或近义词互相训释 如:走,趋也;趋,走也v递训:三个以上的词展转相训,即多字 互训恚,恨也;恨,怨也;怨,恚也 v同训:用某一个词来解释几个意义相同 或相近的词。
如:冷,寒也;溧,寒也 2)义界也就是“下定义”,用一串词(词 组 或句子)给词义做定义式的解释,以 指明词义的内涵和外延,使人明了该 词与其他语词的异同如:肥,多肉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v目的、原则和特点B.注释词义的形式(3)串讲中释词在串讲句子、文意的同时指出 词语的意思,这是释词的一种特殊 形式2、疏通文意 A.解释句意 (1)解释句子实意用翻译的方法解释句子的意义, 所解释的是句子的实在意义疏通文意(2)指出言外之意用串讲的方式指出句中的言外 之意疏通文意B.归纳篇章主旨汉代的注解采用的是章句体, 在每一章的结尾处会出现“章指” 两个字,里面对文章的主旨就进行 了概括 阐述语法语法:遣词造句的规则第一本专门讲语法的书是马建 忠的《马氏文通》对语法的阐述包括两大类:词 法、句法 词 法v主要是实词、虚词的划分;各类 词的语法功能的分析重点是对虚 词的解释v两汉时期的训诂学者把汉语词汇 分为:词(虚词)、事(动词、形 容词)、名(名词、人称代词)句 法(1) 对句读的分析用术语“绝句”表明句子的停顿 古人给书做注解,进行注解的地方,往 往也就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2) 对句式的分析主要包括:语序、省略、句型等问题(二)考察作者立说的语境v1、揭示作者面对的现象和问题v2、勾画作者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如:齐人取子纠杀之《春秋》)《左传》详细讲述过程,使读者明白 当时作者所面对的现象和问题,进而 展现其政治观和历史观 v(八月庚申日,鲁国跟齐军在乾时作战,鲁 军大败)九月,齐国杀死公子纠v鲁以外的国家不能说取,经文用“取”字,是 责备鲁国取,表示容易得到的意思,就像 说拿来那子纠就杀了十户人家的小城就可 以避难,百户人家的小城就可以隐藏不死, 凭着拥有千辆兵车的鲁国,却不能保住公子 纠,因此鲁公要被责备呵三)阐发经典蕴涵的义理v1、探求经典作者的本意v2、发掘经典文本的意蕴v3、将探求到、发掘到的本意、意蕴引 进现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例v如:《论语》为政以德v朱熹: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所不 正也德之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于 心v再如:毛亨解释《关雎》是申言“夫妇 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后 人指出“此乃传体,并经文所未言者而 引申之三、古代文化典籍解释的意义v1、有助于读懂古代文化典籍(正确的解释 )v2、有助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全面的解释 )v3、有助于阐发全新的义理(创造性的解释 )四、“训诂”与古代文化典籍解释 v所谓古代文化典籍解释,实际 上是指的广义上的训诂。
一)什么叫训诂v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 《毛诗诂训传》这里的诂训 就是训诂第一种观点v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 》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v“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v“训,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v他还综合起来给训诂下了个定义:“诂训者 ,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 尽归于此a.诂是解释“异言”的v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或地 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分古语与方言 两类,v《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 、周曰年,唐虞曰载 v《方言》:“逝,秦晋语也;徂,齐 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b.训是“道形貌”的v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 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 绘说明第二种观点v近代学者黄侃先生:“诂”就是“故”,本 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v训诂以语言解释语言v总结训诂时间,论其法式,明其条例, 使之成为有理论、有规律、有系统的新 科学v求语言文字的系统和根源训诂与训诂学 v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中的各种语言 现象进行解释,包括:语音、词义、句 意、语法、文章的主旨、典故等 v简言之,训诂就是给古书做注解,以 今语解释古语,以通语解释方言,以易 懂的语言解释深奥的语言,使今天的人 们能看懂古书。
训诂与训诂学v训诂学:研究全面解释文献语言的方 法、原则、规律的科学它的基础是: 前人留下的训诂资料和训诂经验,包括 许多注释书和训诂专书(字典辞书) v训诂与训诂学是不同的概念训诂是 具体的注释工作;训诂学是研究注释方 法的学科 (二)训诂的发展历史v1、萌芽时期(先秦)v2、兴盛时期(两汉)v3、沿袭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v4、变革时期(宋代)v5、衰落时期(元、明)v6、复兴时期(清代)萌芽时期v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的 正文v春秋战国时期,散见当时文献正文 中的训诂,已经很多了v战国末期,训诂已经由萌芽而逐步 发展v出现原因:适应社会交际的要求兴盛时期兴盛原因:v1.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 进了训诂的发展v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v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 经籍,需要注解兴盛时期表现:六经、正史、诸子和文学作品都 有注释v如:汉人郑玄《三礼注》是六经的注 释v《汉书音义》、《汉书音训》是对史 书的注释v《孟子章句》、《淮南子注》是对诸 子的注释v《楚辞章句》是对文学作品的注释v但最初的训诂,严格地说,还不成为 一个学科,它只是一种附属于古代典 籍而随文释义的专门工作。
v当时的训诂资料,存在于古代文献的 注释中,没有独立出来v当时的训诂目的是为了全面完整地解 经,内容包括注音、辨字、校勘、释 义v当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 传、注、疏、笺等) v传:传述之义,用以解经递达古今之言语者谓之传;解释古 今之言语者亦谓之传v注:本义灌注,在释字义的同时又传 述 经义内容v笺:注书叫笺,从汉代郑玄开始给 书表明其意,记识其事v疏:既解释经义,又疏通义理兼取 疏通与疏记的意思训诂专书v在随文释义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另一种 训诂的方式通释语义的专著v一些训诂大师们从实际的语言材料,也 就是从注释书中,把被解释的语言单位 抽取出来按照一定的原则加以编撰,形 成了类似后代字(辞)典的训诂专书 影响最大的就是《尔雅》和《说文》复兴时期清代训诂理论的总结与完善v清代研究训沽的学者有两个派别:v一派是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的“钩沉”之 学这学派以辨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v另一派是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 这一学派以纠正旧注、创建新说为主,目 的是批判旧注、发明新义,从而提出训诂 的新理论,使训话学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提 高 v这两派训沽学家,特别是“创新”派的训 沽学家,如: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王念孙 、王引之、俞樾等人,对训诂学的发展作出 了巨大的贡献:v归纳出训沽法则和训沽条例;v提炼出训诂学的理沦,使训话专书的数量 大大增多,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训诂在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具体 功用(1)学习和掌握一些训诂的基本知 识,可用以指导我们对古代文献的 阅读和教学v如:“故国平居有所思训诂在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具体 功用(2)训诂可帮助整理古籍对古籍的校勘、标点、注释 、翻译都离不开训诂的知识训诂在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具体 功用(3)训诂可帮助编撰辞书辞书编撰中的词义解释等 也离不开训诂的成果《尔雅》、《说文》、《方 言》、《释名》等训诂在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具体 功用 (4)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v古代训诂多半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知识 例:童,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 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 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 臼,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 木石 十三经v汉朝:五经v汉朝时,以《易》、《诗》、《书》、《 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v唐朝:九经v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 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 》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 、《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 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 学官,用于开科取士十三经v晚唐:十二经v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 ”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 。
v五代:十一经(收入《孟子》)v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刻“十一经”,收入《孟子》 ,而排除《孝经》、《尔雅》v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v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 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 成“十三经”。












